《傅雷家书》读书心得体会《傅雷家书》读书心得体会《傅雷家书》读书心得体会1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
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
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
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
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
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
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
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
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体会2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
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
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
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以《傅雷家书》来说,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
整本家书,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阐释。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
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
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体会3暑假里我读了一本非常好看和有的意义书,它就是《傅雷家书》。
读完这本书,我就被书的作者傅雷先生给折服了。
书中的内容感人和亲切,语言质朴,没有半点虚伪,处处体现着傅雷先生以及他的夫人对儿子浓浓的爱意。
傅雷先生是不光是当20纪60年代有名的翻译家,也是文艺家和评论家。
傅雷是工作态度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
他翻译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等闻名世界的作品,这些作品一直深受大家喜欢。
傅雷先生知识面很广,在给他儿子写的信里,大到音乐和历史,小到孩子们的感情生活,作为父亲,傅雷先生能够反思对孩子的教育,发现教育孩子的方式不被孩子接受,也能够改正,这是让很多家长值得学习的。
虽然傅雷先生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他和他儿子的信依旧保存了下来。
这一封封信,或许说是家书,陪伴了我们几十年。
里面的内容动人,详实,能让人受到不小的影响与启发,比如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十全十美,自古往来无人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它跟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
”等等之多的美句美段。
可以这么说,《傅雷家书》是我们青少年应该读的好书。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体会4傅雷老年常常回忆小时候教子的情形:他在书房工作,儿子在外练琴,小孩子的天性总是喜欢一群人在外面疯跑,但是傅雷剥夺了儿子的这种天性,而且练琴的过程中,用了很多暴力的手段,曾经一巴掌把儿子的耳朵打坏!好在儿子傅聪成功了,成为音乐家。
但是父亲的’负罪感并没有因为儿子的成功而有所减轻,相反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加重。
终于在一次通信中,他和儿子提起这个问题,使他稍微感到轻松的是,儿子原谅了父亲。
这大概是最好的结局了。
但是傅雷留给他自己和我一个问题:假如可重新来一回,父亲还会用一种近乎残暴的方式剥夺儿子普通的童趣而强迫他学习钢琴吗?或许他可以这样安慰自己:儿子在被迫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也可以体会到快乐!这种快乐是一种更高级的快乐。
真的吗?我不敢学习他,再说咱跟人家的也不是一个级别的,现在的孩子脾气都大,万一小子哪天火气上来,拿把刀跟我比划一下,我可就亏大了。
如今这样的事情可不少,估计那些家长只看了傅雷家书的前半部,看到了儿子被教育的过程,但是没看到父亲的内疚!《傅雷家书》读书心得体会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古以来家书是远离家乡的游子与家人唯一的通信方式。
从小不离父母的我,从未体会过这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忧愁和丝丝甜蜜。
我向往的这种感觉是傅雷家书给了我……《傅雷家书》中,那185篇的家书,包含着父亲对孩子事业上的引导,母亲对孩子生活上的叮嘱……那平凡朴素的言语却一次次让我感动得流下泪,我忘不了当时浮现在我眼前的场景:分别后父母充满思念的彻夜难眠、傅聪回家后父母充满喜悦的泪流满面、因长久没有收到儿子的信而担心忧郁、甚至是孩子回信中一个错别字的纠正……父母的爱大的包容一切,小的无微不至,全部体现在傅雷家书中。
傅雷家书中的爱,或许就是距离产生的不同寻常的爱,它的不同寻常,不是它的爱超脱尘世,而是因为距离,使人们懂得了珍惜这份爱!如果你还不懂得珍惜,那么从现在开始珍惜身边的爱吧!《傅雷家书》读书心得体会6去年9月27日在省新华书店买了一本由傅雷次子付敏编的《傅雷家书》,历时一年时间,今早方才读完。
买此书的初衷是为了学习傅雷教子经验,为自己教育孩子提供借鉴,不想在读书过程中却使自己颇受教育。
书中大多内容都是在和儿子谈论艺术,字里行间虽不乏爱子之情,但更像是两个艺术家在进行艺术探讨。
他们谈音乐、谈文学、谈美术、谈雕塑,古今中外无所不谈。
读傅雷家书,常常能引起强烈的共鸣,觉得自己和傅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他比我更优秀,更善于表达。
自己曾经有过的感觉,他都能用很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
全书富含哲理的语句很多,读时我常会想起自己前几年所写的《与弟书》,那里面有我对人生的看法。
但我的思想远不及傅雷的那样深刻、博大。
家书中这么多饱含哲理的语句,若不是自身修为极高,定时用了很多的心力。
傅雷夫妇对孩子的爱之深切,感觉有时近乎病态,但若想象他们当时的处境,就不足为奇了。
儿子只身异国,而且常常不知或无暇写信,牵挂孩子到如此程度也在情理之中。
家属中设计编者傅聪的地方不多,但我觉得对我却受益很大。
傅聪毕业后在北京的中学教书,他不畏艰苦,不怕寂寞,对工作兢兢业业,钻研教法,总结自学方法,深受学生喜爱。
他的这种工作态度,正是最值得我学习的。
我之所以觉得《傅雷家书》让我从中颇受教育,是因为文中教导傅聪夫妻相处之道,持家理财之法,都是我现在所面临的问题。
如果我和妻能早些读读此书,在相处和理财方面会少走很多弯路。
我很佩服傅雷的才思,他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我一年时间只是匆匆读完了此书,以后还要慢慢的细读,认真的记好笔记和反思。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体会7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选编了《傅雷家书》两则,在这两则信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儿子的爱。
第一封家书写作的时间是当儿子精神消沉的时候,第二封家书写作的时间是当儿子欣喜成功的时候。
这两封家书从两个方面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那一份动人的舐犊之情。
傅雷和傅聪两父子不仅是生活中的朋友,而且是艺术上的知音。
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预想着儿子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传颂着自己的惦念和祖国的声音。
《博雷家书》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家训。
傅雷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把自己人生的智慧,生活的经验,艺术的感悟,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
“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
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
”这真是知子莫如父,傅雷似乎早就预料到儿子的这种情绪了。
紧接着又说“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
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
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安慰儿子,向父母诉苦是人之常情,遭遇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谁也难免的。
作为父亲不能教条主义地说,这不能,那不能,连用了几个形象的比喻,告诫儿子,不要过分悲伤、消沉。
如“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这就是朋友式的父亲,对儿子的爱,比山还高大,比海还宽阔。
还用了克利斯朵夫的经历鼓励儿子正视现实和挫折,勇敢地战胜它。
从而教育儿子要学会坚强,这才是生活的强者。
从书中我体会了父母对我含辛茹苦的养育,他们辛辛苦苦的工作,为我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在一个舒适的场所学习,用功努力,能为将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我想,我们应该理解父母的苦心,努力学习,回报他们!《傅雷家书》读书心得体会8傅雷与长子傅聪的家书成就了这本闻名世界的不朽之作——《傅雷家书》。
看完这本书发现傅雷对儿子的教育十分严格,这与他儿时的经历有关。
在他小时候,父亲、儿女们的去世给他母亲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傅雷身上。
傅雷从小在不识字母亲的辅导下学习,过着修道院般的生活。
在外人眼里他天才、勤奋、孤僻、为学严谨。
正是这样的童年经历才使他对自己儿子们教育儿子格外严厉。
以致于傅聪小时候偶然有一次在楼下练琴分心,楼上的傅雷听出异常后,便下楼狠狠地打了傅聪一顿。
这是一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育书。
但在这严肃中却流露着一丝温情。
在送儿子出国后,傅雷竟有些伤心,悲伤之时感慨颇多,想到父子一别不知何时在相见,懊悔自己没能与儿子好好相处,责备自己不应该与儿子傅聪争辩音乐问题,在他的童年时期对他太过严格……但我相信傅聪通过家书的沟通一定理解了父亲的所做作为。
若不是父亲的严厉、父亲孜孜不倦的教诲,他的成就可能也不会这么高了。
傅聪虽然拥有一位严父,但也拥有一位典雅、贤淑、爱他的妈妈,在离别的几天里,她每天都哭,哭得眼睛都肿得不像样子了,后面时而给儿子写信。
无论傅雷脾气有多暴躁,她都忍了。
竟然还向儿子解释,希望他理解父亲对他的种种行为。
这是怎样一位宽宏大度、博爱的母亲呀!傅雷家书带给我们视觉与心灵上的震撼,他们的家规明确,父亲对儿子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