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霍桑红字的深层解读

霍桑红字的深层解读

《红字》的深层解读
摘要:《红字》是美国著名作家霍桑于185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

这篇小说将19世纪美国复杂的社会问题揭露出来。

在这部作品中,霍桑把自己对于爱情、宗教信仰、女性意识等问题的观点都蕴含在小说之中。

《红字》成功塑造了海丝特这一女性形象。

她以自己的方式捍卫自己作为女人应得的权利,她从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永不放弃追求幸福的自由思想者,甚至妇女活动家。

通过对海丝特这一女性人物的塑造,体现了霍桑的女性主义意识,本文从几下几个方面对《红字》进行解读。

关键词:
一、海丝特形象塑造方面《红字》这部作品共24章,其中有18章是用来描写海丝特这一女性形象的。

这种布局安排无疑将海丝特置于文中的主体地位。

而小说中的主要男性人物——齐灵渥斯和丁梅斯代尔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霍桑一改男权社会中应当把男性作为主要人物的传统观念,在作品里为海丝特赢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主体”的位置,这一做法将作者潜在的女性主义意识表露出来。

海丝特一出场,霍桑就对海丝特的形象作了正面、积极的刻画:“要是有一个罗马天主教徒,他准会从这美丽的妇人,从她那绚烂如画的服饰和仪态,从她怀中的婴儿,联想到被无数著名的画家竞相表现的圣母形象。

”通过作者的描写,海丝特追求美的天性、自由奔放的气质,对清教教规的反抗,对社会习俗的轻视以及追求爱情的精神都得到了最好的阐释与肯定。

二、海丝特对话语权的争取《红字》以十
七世纪的波士顿作为大背景,在当时,清教统治者为了统治、囚禁妇女设立了一系列严厉的法案法规。

在当时的社会里男人是主导,是中心,而女性只能处于从属地位,受到压迫和排挤。

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海丝特不仅不臣服于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还通过对社会的拒绝表达了她与清教社会的针锋相对。

海丝特由于犯了所谓的通奸罪,受到当权者逼迫,必须在胸前带有象征着耻辱的标记“A”。

当她怀抱婴孩,站在邢台上接受权利机构对她的审判时;当他们以拯救海丝特灵魂为借口,想要用神圣、感化的语言诱导她说出同伙的名字时,海丝特坚决并大声地回答说“我不说!……这红字烙得太深了,你无法把它取下来。

”在男权社会里,语言是男性的专利,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海丝特竟敢用语言驳回了权力机构对她的审问,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这一切都将她追求自由爱情的精神和勇于承担后果的勇气表露出来。

三、经济方面要求独立女人要想追求自由和解放,这主要根源于经济上的独立和人格上平等。

独立的自我以及对生活炽烈的追求一直都是支撑海丝特走下去的力量所在。

由于这种力量,“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她用这种疏远的目光来看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以及牧师们和立法者们所建立起来的一切。

她以印第安人看待牧师的宽领带,法官的长袍,颈手枷,家庭或宗教的那种老大不敬的态度批判一切。

”在这种极为痛苦的生活中,海丝特勇敢地承受着人们的蔑视与冷淡。

她以自己微薄的收入维持着母女俩简单的生活,并且以顽强的生活意志和善良的本性感动了周围人们,通过海斯特的坚持和努力许多人都不再以原有的意义去理解那刻在衣服上鲜红的 A 字了,在他们的眼
中“A”早已变成了“能干”(Able),和“天使”(Angel)的代表,原来人们眼中的那个“奸妇”已变成了闻名全镇的天使。

综上所述,海丝特是一位对女性权力的维护者,是对浪漫爱情的追逐者,同时又是自己命运的抗争者。

在小说中,霍桑通过对海斯特完美形象以及良好品质的塑造将自己的女性意识表现得淋漓尽致。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the Moral Theme of The Scarlet
Letter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 Nanjing 210003 ,China)
《红字》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虽然在故事里的角色是一名犯了“通奸”罪的罪犯,但在霍桑的笔下,她一点也不象一个罪孽深重、不可饶恕而应被罚入地狱的可耻罪人,却分明是一个为争取人生权利和个人自由幸福与命运相抗争、与清教社会道德法规相抗争的叛逆女性形象。

霍桑在小说中要颂扬的人性和道德行为中的真善美
也就集中体现在海丝特的身上。

她的真,主要表现
在她对所爱之人的真心实意和对纯真爱情的忠贞不
渝。

她出于对自己与原先丈夫之间那种无爱婚姻的
不满,大胆追求与年轻牧师丁梅斯代尔(Dimmesdale) 既有性爱又有情爱的美好爱情。

这是她作为
一个女性所应有的合情合理的自主权利,也是她作
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的基本要求(自然需要和精
神需要) 。

可是,在清教道德法规统治的社会里,海
丝特的这种权利和要求不但没有得到尊重与确认,
反而被无情地剥夺了。

她追求真爱的合理行为被定
为与人“通奸”的违法行为,并因此遭受到监禁、示众
蒙辱和终身佩戴耻辱标记红字A 的严厉惩罚。


对于一个年轻女子来说,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巨大痛
苦和压力。

然而,面对整个世界对她的不公、冷酷、嘲笑和讥讽,海丝特不但没有倒下,却反而随着故事情节的逐步发展变得越来越坚强.
与海丝特绚丽形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年轻牧师
丁梅斯代尔和老医生齐灵渥斯的灰暗形象。

如果说海丝特是道德意义上真善美的典型,那么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则是假恶丑的代表。

而霍桑正是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来鞭笞人性和人们道德行为中的假恶丑的。

所谓假,从道德意义上讲,就是虚假、虚伪、不诚实,是一种恶劣的品质和行为。

这种假,在丁梅斯代尔身上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逃避和推卸;二是道德生活中的自欺欺人。

而在齐灵渥斯身上的表现则是假仁假义的伪装。

综上所述,《红字》主题的道德意义不仅在于它
无情地揭露和鞭笞了人性和人类道德行为中的假恶丑,而且还在于它颂扬了人性和人类道德行为中的真善美。

如果说丁梅斯代尔的虚伪、自私和齐灵渥
斯的奸诈、险恶能从反面给读者以深刻的教训与启
迪的话,那么,海丝特的真诚、无私、善良、勇敢和坚
强则更能从正面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与心灵的震
憾! 笔者认为,这正是《红字》之所以能代代相传而
魅力永存的关键所在。

Abstract :Over the past one and a half centuries since The Scarlet Let ter was published , critics and reviewe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expressed various views and opinions about it s theme. When inquiring into the
level of the moral significance of the theme , the Western literary critics generally hold that what the author advocates in The Scarlet Letter is the Puritan doctrine that all men are born sinful , and that the theme of the novel
is discussing sins. But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thinks that , as far as it s moral signifincance is concerned , the principal melody of the novel’s theme is not discussing sins but discussing human nature (including good and
evil) , and moral conduct (including virtue and vice) . It not only relentlessly exposes and lashes the falsehood ,
vice and ugliness but also vigorously praises the turth , virtue and beauty in human nature and human moral con2
duct .
Key words :theme ; morality ; Puritan doctrine ; truth , virtue and beauty ; falsehood , vice and uglines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