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规
1 围
本规规定了输油管道高后果区的判别方法,适用于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和评价
2 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堪误的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0251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
GB 50253-2003 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
SY/T 6621 输气管道系统完整性管理
ASME B31.8S-2010 Managing System Integrity of Gas Pipelines
GB 50183-2004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
GB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TSG D7003-2010 压力管道定期检验规则——长输(油气)管道
HJ/T338-2007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高后果区(HCAs)high consequence areas
指如果管道发生泄漏会对人口健康、安全、环境、社会等造成很大破坏的区域。
随着人口和环境资源的变化,高后果区的地理位置和围也会随着改变。
3.2
特定场所identified site
特定场所包括医院、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监狱等人群难以疏散的公共建筑(公共建筑是指办公楼、商店、旅馆、影剧院、体育馆、展览馆、医院等),集贸市场、运动场、广场、娱乐休闲地、寺庙、紧急避难点等不定期人群聚集场所。
4 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准则
将管道高后果区划分为三类:人口密集区;基础设施区;环境敏感区。
高后果区可以是上述三类中的一种,也可是任意两种或三种的组合。
管道经过区域符合三类中的任何一条,即判定为高后果区。
4.1 人口密集区
A1管道两侧各200m经过城市、城镇、乡村、居民区(超过10户)。
A2管道两侧各200m有人口聚集的特定场所。
4.2 基础设施区
B1占压。
B2管道两侧各200m有工厂、加油站、军事设施、机场、码头、仓库、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围、水工构筑物、保护地等。
B3穿跨越管道经过密闭空间如隧道、暗涵。
B4输油管道两侧各20m与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并行;两侧各50m与铁路并行;输油管道与公路、铁路交叉。
B5管道两侧50m平行的地下管网如油气管道、污水管、暗河、暗渠等;与其它管道交叉。
4.3 环境敏感区
C1水下穿越管道。
C2跨越。
C3管道两侧各200m有水源地、河流、湖泊、水库。
C4管道两侧各200m有自然保护区。
5 输油管道高后果区数据收集及描述
应确保每个管段在有效使用年限所有必需的文档均妥善保存。
这些文档包括的容如下
(不限于下列容):
高后果区及已识别场所的位置和特征;
用于识别高后果区及已识别场所的方法和信息资源; 每个高后果区的开始和终止的边界;
新高后果区的影响和操作中的任何变化,或影响高后果区识别的其他特征。
各管理处完成管道全线逐个点的分析后按照附录A (表A-2)容统计填写。
所有统计报表都用统一的 EXCEL 表格填写。
6 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评分
高后果区的评分考虑高后果区属性、区域与管道中心线的距离两个因素。
符合高后果区条件的区域,按所属类别的分项逐一进行评分:
对该区域进行属性评分,分值记为P ; 对该区域进行距离评分,分值记为S ; 分项评分即属性分值与距离分值之积;
三类高后果区的类别评分值为其各分项分值之和; 高后果区的总分为三个类别分值之和。
三类高后果区的类别评分值为其各分项分值之和;
3
i 15
i 14
i 1
A Ai Ai
B Bi Bi
C Ci Ci
H P S H P S H P S ====⨯=⨯=⨯∑∑∑
高后果区的总分为三个类别分值之和。
A B C
H H H H =++
式中,H 为高后果区总分,A~C 为三个高后果类别,P 为属性分值,S 为距离分值。
高后果区的识别评分记录参照附录A (表A-1),附录A (表A-2)统计打分按照填写到附录A (表A-3)中,最后汇总到附录A (表A-4)中,高后果区分析后登记到附录A (表
A-5)中。
如同一高后果区区域具备所列各条的多项容,各项评分分值累加;如同时具备所列一条容中的多个子类,则将各子类分值累加。
累加分值无上限,并且将识别为高后果区的依据逐一列出。
当识别出高后果区的区段相互重叠或相隔不超过200m时,作为一个高后果区段进行管理。
高后果区长度最长为2km,对穿过城市边缘或乡镇的较长的管段应以街道、里程桩作为分界断开。
7 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记录
高后果区的记录应包括如下容:
a)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方案。
b)输油管道高后果区信息表。
c)输油管道高后果区统计表。
d)高后果区识别与评价报告。
8 输油管道高后果区日常管理及风险减缓措施
8.1 依据高后果区识别和排序结果,管道管理者应及时制定风险评价计划,实施风险评价。
8.2 根据确定HACs,结合风险评价结果,分析每一区段的管理现状,包括检测历史、管道属性、周边环境、可能的扩散区域,制定相应的完整性管理措施(检测、监测、完整性评价等),确定组织处理泄露事件的对策和责任。
初步提出针对性管理意见。
8.3输油管道的日常管理要做到:
a)HCAs 管理围应严格执行第三方施工管理制度,管理处作为高后果区的责任部门,
负责对第三方施工实施全过程监督管理,具体要求见《第三方施工作业指导书》;
b)对HCAs 管道的管理应有别于的普通管段,应保证巡线频次,提升监护力度,严
格杜绝在管道上方发生违章占压、打孔盗油等第三方损坏现象。
c)定期走访管道沿线HCAs 各级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居民,并与之建立联系机
制。
8.4 输油管道高后果区的更新
管理处在以下情况下应对HCAs 进行重新评估;
a)在ROW(管道用地作业带)的常规巡检期间发生的新变化;(如新增建筑物)
b)在ROW(管道用地作业带)的常规巡检期间建筑物的使用情况发生变化;(如平
房改成楼房)
c)某段管道被淘汰使用或新增管道;
d)某段管道发生改线。
每年应对目前的高后果区变化进行记录和审核,确定高后果区的变化或补充新的高后果区,管理处应将变化或补充的高后果区及时通知上级主管部门。
附录A
(规性附录)
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评分表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评分记录表见表A-1~表A-3。
1距离评分S中的D为管道到最近的辨识对象的距离。
2占压分为长期占压和临时占压。
长期占压指不可移动的建筑,固定设施。
临时占压指临时性的工棚,随季节拆建的大棚,停放卡车及其他可移动物体
表A-2 高后果区识别表
HCAs编号:起始位置:桩号±距离终止位置:桩号±距离
类别与管道中心线
距离
识别对象数量或方式描述
人口密集区5-15m
低层住宅(1-3层)10-40□>40□
多层住宅(4-9层)1-5□>5□
高层住宅(10层及以上)1-2□≥3□15-200m
低层住宅(1-3层)10-40□>40□
多层住宅(4-9层)3-20□>20□
高层住宅(10层及以上)1-10□>10□5-15m
难以疏散的建筑区处
人口流动场所:人数较多(超过100人)、每月聚集4次及以上处
人口流动场所:人数较少(20-100人)、每月至少2次处
15-200m
难以疏散的建筑区处
人口流动场所:人数较多(超过100人)、每月聚集4次及以上处
人口流动场所:人数较少(20-100人)、每月至少2次处
基础设施区<5m
长期占压处
临时占压处
5-50m
工厂、加油站、军事设施、机场、码头、水工构筑物、仓库、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围、保护地
处
50-200m
工厂、加油站、军事设施、机场、码头、水工构筑物、仓库、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围、保护地
处
穿跨越管道经过密闭空间如隧道、暗涵等处
5<D≤20 两侧各20m与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并行处
3<D≤50 两侧各50m与铁路并行处
输油管道与公路、铁路交叉处方式<6m 油、气管道同沟敷设处
6<D≤20m 油、气管道并行处
5<D≤50m 50m并行的地下管网如污水管、暗河、暗渠等处
交叉它管道交叉处方式
环水下穿越饮用水□处
境敏感区
非饮用水□处跨越管道
饮用水□处
非饮用水□处D≤20
非穿跨越情况,管道两侧各200m有水源地、河流、湖泊、水
库
饮用水□处
非饮用水□处20<D≤200
非穿跨越情况,管道两侧各200m有水源地、河流、湖泊、水
库
饮用水□处
非饮用水□处D≤200 管道两侧各200m有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个
地方级□个
表A-3 高后果区评分表
编号与高后果区统计表对应
表A-4 高后果区识别统计表
表A-5 高后果区登记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