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八章 凝固新技术—定向凝固
第八章 凝固新技术—定向凝固
西北工业大学李建国等人通过改变加热方式,在液态
金属冷却法(LMΒιβλιοθήκη 法)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型定向凝固 技术—区域熔化液态金属冷却法,即ZMLMC法。
33
这种方法将区域熔炼与液态金属冷却相结合,利用
感应加热机中队了凝固洁面前沿液相进行加热,从而有
效地提高了固液前沿的温度梯度。西北工业大些研制的 ZMLMC定向凝固装置,其最高温度梯度可达1300K/cm,最
34
1.试样 2.感应圈 3.隔热板 4.冷却水 5.液态金属 6.拉锭机构 7.熔区 8.坩埚 超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装置图
35
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DSEMS)
在ZMLMC法基础上,凝固剂属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出并 探索研究了近十年的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技术。该技 术是将电磁约束成型技术与定向凝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 的一种新型定向凝固技术。利用电磁感应加热熔化感应 器内的金属材料,并利用在金属熔体部分产生的电磁压 力来约束已熔化的金属熔体成形,获得特定形状铸件的 无坩埚熔炼、无铸型、无污染定向凝固成形。 由于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取消了粗厚、导热性能 查的陶瓷模壳、实现无接触铸造,使冷却介质可以直接 作用于金属铸件上,可获得更大的温度梯度,用于生产 无(少)偏析、组织超细化、无污染的高纯难熔金属及 合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 2 光学晶体CaF2 (左1:φ220×150mm).
金属单晶具有特殊的力学物理性能
2、 定向凝固原理
—如何实现定向凝固?
10
合金固溶体凝固时的晶体生长形态 a) 不同的成分过冷情况
b) 无成分过冷
C) 窄成分过冷区间
平面晶
胞状晶
d) 成分过冷区间较宽 柱状树枝晶 e) 宽成分过冷 内部等轴晶
液 态 金 属 冷 却 法
区 域 熔 化 液 态 金 属 冷 却 法
激 光 超 高 温 度 梯 度 快 速 定 向 凝 固
深 过 冷 定 向 凝 固 技 术
电 磁 约 束 成 形 定 向 凝 固 技 术
侧 向 约 束 下 的 定 向 凝 固 技 术
对 流 下 的 定 向 凝 固 技 术
重 力 场 作 用 下 的 定 向 凝 固 技 术
第八章 凝固新技术
一、 定向凝固
• 1、定向凝固定义、概述
• 2、定向凝固原理 • 3、定向凝固工艺 • 4、定向凝固的应用
1、定向凝固定义
在凝固过程中采用强制手段,在凝固金属
和未凝固熔体中建立起特定方向的温度梯度,
从而使熔体沿着与热流相反的方向凝固,获得
具有特定取定向柱状晶或单晶的技术。 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技术。
• 热流向单一方向流动并垂直于生长中的固-液界面 • 晶体生长的前方的熔体中没有稳定的结晶核心
因此,工艺上必须避免侧向散热。
晶体生 长方向
侧向无温度梯度,不 散热
热流方向
定向凝固柱状晶生长示意图
3、 定向凝固工艺
传统定向凝固技术 新型定向凝固技术
发 热 铸 型 法
功 率 降 低 法
快 速 凝 固 法
x 0
'
C% CS*
CL*
CL(X')
b)
C0
界面
X'
T T1实 际
T2实际
TL ( x' ) Tm mLC0 1 e K0
TL(X') 1 K c)0
R x' DL
出现“成分过冷” 。
成分过 区 冷
界面
Ti
X'
•
“成分过冷”的判据
G L mL C0 (1 K 0 ) < R DL K0
L.M.C法示意图 •1一真空室 2一熔炼坩埚 •3一烧杯 4一炉子的热区 •5一挡板 6一模壳 •7一锡浴加热器 8一冷热罩 • 9一锡浴搅拌器
• • • • •
液态金属作为冷却剂应满足以下要求: 1)熔点低,有良好的热学性能。 2)不溶于合金中。 3)在高真空条件下蒸气压低,可在真空条件下使用。 4)价格便宜。
大冷却速度可达50K/s。凝固速度可在6~1000um/s内调节。 但是,这种方法单纯采用强制加热来提高温度梯度,
从而提高了凝固速度,仍不能获得很大的冷却速度,因 为需要散发掉的热量相对而言更多了,故冷却速率提高 有限,一般很难达到快速凝固,目前这方便面的研究还 都处于实验室规模,要进一步广泛运用,还有待遇进一 步的努力和改进。
• 适用:小型的定向凝固实验与生产。
发热剂法(炉外法)
最原始的方法。 缺点:无法调节凝固速率和
温度梯度,只能制备小的柱 状晶铸件,这种方法多用于 磁钢生产。
功率降低法(PD法)
• 工艺流程:把熔融的金属液置于保温炉, 保温炉是分段加热的,其底部采用水冷 激冷板。自上而下逐段关闭加热器,金 属则自下而上逐渐凝固。
• 目前使用的金属浴有:锡液、镓铟合金、镓铟锡合金等。 • 镓、铟价格过于昂贵,在工业生产中难以采用。 • 至今锡液应用得较多,其熔点232℃,沸点 2267 ℃ ,有理 想的热学性能,只是锡对高温合金是有害元素,操作不善使 锡污染了合金,将会严重恶化其性能。 • 缺点:L.M.C法设备复杂,操作麻烦,因此在工业上未广泛 应用。
•
•
晶体生长速度慢,R小;
m L小,即陡的液相线斜率;
工艺因素
•
•
原始成分浓度小,C 0 小;
液相中溶质扩散系数 D L 高;
合金本身 的因素
•
K 0<1 时,K 0大;K 0>1 时,K 0 小
无成分过冷时的平面生长 平面生长的条件:
GL
mC 0 1 K 0 R DL K0
T1
dTL(x)/dx x=0 GL TL(x)
式中:GL为液固界面前沿液相温度梯度(K/mm); R为界面生长速度(mm/s);mL为液相线斜率;C0为合 金平均成分;k0为平衡溶质分配系数;DL为液相中溶质 扩散系数。
由判据
G L mL C0 (1 K 0 ) < R DL K0
可见,下列条件有助于抑制
“成分过冷”:
• 液相中温度梯度大(G L大);
成分过冷对晶体生长方式影响模型
成分过冷”条件和判据
•
“成分过冷”的形成条件分析
(K0<1 情况下) :
TM
mL
a)
TS
CL*=C0/k0 CS=C0
C%
→ 界面前沿形成溶质富集层 → 液相线温度TL(x‘)随x’增大上升 → 当GL(界面前沿液相的实际温度梯度)小 于液相线的斜率时,即:
GL TL ( x ' ) x '
GS T2
Δ TK
界面前方无成分过冷时平面 生长 a)局部不稳定界面 b)最终稳定界面
S
L
(a) 局部不稳定界面
S
L
(b) 最终稳定界面
定向凝固技术的重要工艺参数包括:
• 凝固过程中固-液界面前沿液相中的温度梯度GL • 固-液界面向前推进速度,即晶体生长速度R • GL/R值是控制晶体长大形态的重要判据
37
过冷容提中的定向凝固是 由1981年B-Lux等首先提出的。 西北工业大学采用玻璃净化和 过热相结合的净化方法,获得 合金熔体的热力学深过冷,并 利用过冷度的遗传性,将熔体 深过冷与定向凝固相结合,使 熔体在固液界面前沿相中温度
深过冷定向凝固实验过程的实验原理图
梯度GL﹤0的条件下凝固。他 们称之为深过冷定向凝固 (SDS),整个实验过程的原 理简图如图左所示。
• 特点:局部冷却速度增大,有利于细化组织,从下到上获得 均匀柱状晶,提高力学性能。 H.R.S法示意图 •1—保温盖;2一感应圈; •3一玻璃布;4一保温层; •5一石墨套;6一模壳; •7一挡板; 8一冷却圈; •9一结晶器
国内小型航空叶片工业生产中普遍应 用的是高速凝固法(HRS)定向凝固工艺。 随铸型尺寸增加,定向凝固中的温度 梯度显著降低,较易出现斑点、等轴晶等 铸造缺陷,同时在高温下合金与模壳、陶 瓷型芯容易发生反应。 此外,由于凝固速率慢,铸件偏析严 重,热处理困难。因此HRS法生产重型燃机 用大尺寸叶片时,成品率低,效率低,成 本高。
3.2 新型定向凝固技术
超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ZMLMC)
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DSEMS)
深过冷定向凝固
激光超高温梯度快速凝固技术(LRM)
连续定向凝固技术(OCC法)
32
超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ZMLMC)
加热和冷却是定向凝固过程的两个基本环节,对固液 界面前沿温度梯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3
定向凝固概述
为什么要获取“具有特定取定向柱状晶或单晶”?
1、柱状晶 在航空发动机中,定向结晶叶片消除了对 空洞和裂纹敏感的横向晶界,使全部晶界平行 于应力轴方向,从而改善了合金的使用性能。 单晶叶片消除了全部晶界,不必加入晶界 强化元素,使合金的初熔温度相对升高,从而 提高了合金的高温强度,并进一步改善了合金 的综合性能。
• 4.液态金属冷却法(L.M.C法) • 1974年出现的一种新的单向凝固方法; • 工艺过程与H.R.S 法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冷却介质为低 熔点的液态金属。当合金液浇入型壳后,按选择的速度将壳 型拉出炉体,模壳直接浸入金属浴中冷却。金属浴的水平面 保持在凝固的固一液界面近处,并使其保持在一定温度范围 内。散热大大增强。
3.1 传统定向凝固工艺
• • • • 发热剂法 (EP) 功率降低法 (PD) 快速凝固法 (HRS) 液态金属冷却法(LMC)
发热剂法
• 1.发热剂法(EP法)
• 原理:将型壳置于绝热耐火材料箱中,底部安放水冷结晶 器。型壳中浇入金属液后,在型壳上部盖以发热剂,使金 属液处于高温,建立了自下而上的凝固条件。 • 特点:工艺简单、成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