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赏》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文物鉴赏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34课时开课单位:政史学院授课对象:历史学本科一、课程的性质、目标课程性质:中国古文物鉴赏包括文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几种常见的古器物(陶瓷器、青铜器、玉器、古钱币等)的欣赏鉴定等几个组成部分,属于专业基础知识的拓展。
它是师范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学习好这门课程,能够提高广大在校学生认识文物、收藏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并且可提升学生中文物爱好者的鉴赏能力,培养参与市场投资收藏能力,造就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文物鉴定人才。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为历史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是学生在已修完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基础课后开设的历史教育类限选课程。
其教学目的为: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和掌握文物学的基本知识,增强依法保护、管理文物的自觉性,基本上掌握陶瓷器、青铜器、玉器、古钱币等主要类别文物鉴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基础、史学理论等知识和基本理论。
四、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绪论文物学概述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物含义的演变、文物学的研究范围、文物管理的内容与手段、文物管理的法规;理解文物学的特点、文物学的任务、文物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文物的价值和作用,掌握文物的概念、受国家保护的文物种类;理解并掌握文物分类的一般方法,不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文物出境进境管理和发掘管理等专项内容。
本章重点:文物的概念;受国家保护的文物种类;文物分类的一般方法;不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文物出境进境管理。
本章难点:文物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不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文物出境进境管理。
教学内容:第一节文物学及其研究范围一、文物与文物学文物含义的演变;文物的概念;受国家保护的文物的种类和条件;文物学的特点;文物学的任务;文物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二、文物学的研究范围研究文物的价值和作用;研究文物的分类;研究文物的鉴定;研究文物古迹与古器物;研究文物管理;研究文物保护技术第二节文物的价值和作用一、文物价值的认识二、历史价值三、艺术价值四、科学价值五、文物的作用文物的教育作用;文物的科研作用;文物的借鉴作用;文物开发为旅游资源的作用。
第三节文物的分类一、文物分类的意义及要求文物分类的意义;文物分类的要求二、文物分类的一般方法时代分类法;区域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功用分类法;存在状态分类法;价值分类法;来源分类法;社会属性分类法第一章瓷器教学目标: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陶瓷器的基本知识,理解陶瓷器鉴定的内容与方法,懂得古代瓷器的保养方法,掌握古代瓷器的艺术特征。
使学生了解陶瓷器鉴定的内容与方法,初步掌握中国古代陶瓷器的基本特征,掌握陶瓷器鉴定的基本知识。
本章重点:什么是瓷器,陶与瓷的关系,瓷器的产生及发展。
瓷器鉴定的内容,瓷器鉴定的方法,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特征,发展的不同阶段与种类,早期瓷器(东汉晚期以前)的特征,青瓷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瓷器的特征,“南青北白”(隋、唐、五代)时期瓷器的特征,“名窑林立”阶段(宋、辽、金)瓷器的特征,彩绘瓷阶段(元、明、清)瓷器的特征。
以及陶瓷器文物的损坏,陶瓷文物的保护和修复。
中国古代瓷器鉴定的内容与方法,古代陶瓷器的保养。
教学内容:第一节有关瓷器的基本知识什么是瓷器,陶与瓷的关系,瓷器的产生及发展第二节瓷器鉴定的内容和方法瓷器鉴定的内容,瓷器鉴定的方法,第三节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特征早期瓷器(东汉晚期以前)的特征,青瓷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瓷器的特征,“南青北白”(隋、唐、五代)时期瓷器的特征,“名窑林立”阶段(宋、辽、金)瓷器的特征,彩绘瓷阶段(元、明、清)瓷器的特征。
第四节古代陶瓷器的保养一、陶瓷器文物的损坏,陶瓷文物的保护和修复。
二、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特征。
三、瓷器鉴定的内容与方法,古代陶瓷器的保养。
第二章青铜器(10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青铜器的基本知识,理解青铜器鉴定的内容与方法,懂得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掌握青铜器的艺术特征。
并且使学生了解青铜器鉴定的内容与方法,初步掌握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时代特征,掌握青铜器鉴定的基本知识以及对青铜器文物的保护基本原理与方法。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起源,青铜器的初步发展,青铜器的高度发展,青铜器的繁荣。
夏代青铜器的特点,商代青铜器的特点,西周青铜器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主要特点总结。
青铜器的作伪历史,青铜器辨伪的方法。
青铜器文物的腐蚀机理,青铜器文物的腐蚀产物,青铜器文物保护原理及保护方法,青铜器文物的修复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一、青铜器的分类、各类器物的用途、形制特征二、青铜器的分类法;器物用途形制第二节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纹饰一、青铜器的纹饰二、青铜器纹饰的种类和主要特征三、青铜器的铭文青铜器铭文的产生与发展青铜器铭文的主要内容;文书体的演变第三节青铜器的分期及各期的主要特征一、郭沫若的五期分类法二、郭宝钧的六期分类法三、青铜器的考古分期法第四节青铜器的作伪方法一、依据真品作伪二、拼凑法作伪三、铭文作伪第五节青铜器的鉴定一、铸造方法看器形特点二、看纹饰特点;看铭文状况三、从质、重、声、色、味方面辨别真伪第六节青铜器的保养一、除尘和清洗粘土污垢物二、除锈三、封护和缓蚀四、变形青铜器的整形五、残缺青铜器的补合六、残缺青铜器的补配第三章铜镜(4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有关古代铜镜的基本知识,理解古代铜镜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掌握铜镜的时代特征特征。
此外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铜镜的基本作用,初步掌握古代铜镜的时代特征,掌握铜镜不同时代的不同特征。
教学重点:铜镜的发展历史;铜镜的作用;铜镜的时代特征教学内容:第一节铜镜的产生与发展历史一、产生阶段(新石器时代晚期)二、早期发展阶段(商代和西周)三、进一步发展阶段(春秋战国)四、第一个繁荣阶段(汉代)五、第一中间期(魏晋南北朝)六、第二个繁荣阶段(隋唐)七、第二中间期(五代——清)第二节铜镜的时代特征一、齐家文化铜镜的特点二、商代铜镜的特点三、西周铜镜特点四、春秋战国铜镜的特点五、汉代铜镜的特点六、三国两晋南北朝铜镜的特点七、隋唐铜镜的特点八、宋、金铜镜的特点九、元、明、清铜镜的特点第三节铜镜的作用一、修饰的功用二、男女间爱情的信物三、铜镜是相互馈赠的礼品,四、政治、外交作用第四章玉器(6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玉器的基本知识,理解玉器的价值与作用,懂得玉器文物的保养与修复,掌握玉器真伪的鉴别。
同时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玉器鉴定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中国古代玉器文物损坏的基本原因,掌握宝石玉器文物的保养与修复。
教学重点:有关玉的基本知识;玉器的作用与价值;玉器的真伪鉴别;宝石玉器文物的保护。
教学内容:第一节有关玉的基本知识一、宝石和玉器文物的基本概念二、玉器的产生及其发展第二节玉器的作用与价值一、作为装饰品及工具二、作为祭祀的礼器三、作为实用品,玉的道德功能四、作为地位或王权的象征第三节玉器的真伪鉴别一、从色质方面看二、从质地方面看三、从器形方面看四、从纹饰方面看五、从琢工方面看第四节宝石玉器文物的保护一、宝石玉器文物损坏的原因二、宝石玉器文物的保养与修复五、教材及学生参考书教材:《文物鉴赏与收藏》,黄尚明编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参考书目:1、李家治等:《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年8。
2、耿谦等:《硅酸盐岩相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4年。
3、西北轻工业学院等:《陶瓷工艺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毛晓沪:《古陶瓷修复》,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
5、贾文忠:《古玩保养与修复》,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6、马清林等:《中国文物分析鉴别与科学保护》,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7、李家治:《古代中国陶瓷的科学技术——中国文化中的火凤凰》,《科技考古论丛》(第二辑),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0年。
8、袁传勋:《陶质文物的损坏原因和保护方法》,《东南文化》,1997年(1)。
9、张晓岚、张恒金:《浅谈陶器文物的劣化与保护》,《内蒙古文物考古》。
10、李刚、李良:《浅谈馆藏瓷器的修复方法》,《四川文物》,2002年(2)。
11、邱国彬:《彩绘陶器保护方法综述》,《北方文物》,1995年(4)。
12、蒋道银:《古陶瓷修复研究-——兼谈良渚黑陶双鼻壶及明宣德青化扁瓶的修复》,《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4年(1)。
13、姬志峰、赵志安:《金属文物的保护研究》,《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5)。
14、祝鸿范:《BTA缓蚀剂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1999年(4)。
15、马清林:《春秋时期镀锡青铜器镀层结构和耐腐蚀机理研究》,《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4)。
16、贾莹等:《腐蚀青铜器中纯铜晶粒形成机理的初步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9年(2)。
17、铁付德等:《古代青铜器的腐蚀及其控制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7年(2)。
18、马清林等:《灵台青铜器保护方法述要》,《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7年(2)。
19、贾文熙等:《铜质修补剂在修复青铜器中的应用》,《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6年(1) 。
20、孙晓强:《青铜器的腐蚀与保护探讨》,《文物世界》,2002年(6)。
21、铁付德:《青铜器腐蚀特征与上壤腐蚀性的关系》,《中原文物》,1995年(2)。
22、吴茂江,马建军:《青铜器物的锈蚀机理与化学除锈》,《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2)。
23、廖原:《青铜文物锈蚀机理及有害锈转化剂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3年(2)。
24、吕庆、程德润:《在S02存在下青铜腐蚀与相对湿度的关系》,《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年7(2)。
25、大卫•A.思考特著,潘路、冯耀川译:《综述青铜病的化学问题和相对湿度的影响作用》,《中原文物》,1994年(1)。
26、张光敏等:《古代青铜器修复钎焊用钎剂与钎料的改性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4年(2)。
27、贾文超:《古代青铜器的传统修复技术》,《中国博物馆》,1997年(1)。
28、程德润等:《古代某些青铜器的腐蚀和环境研究》,《考古与文物》,1995年(6)。
29、宋迪生等:《文物与化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
30、王蕙贞:《文物保护材料学》,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
五、考核办法考核方式:课内讨论、教材分析、撰写论文、做练习、期末考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