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毕业是终点也是起点

大学毕业是终点也是起点

大学毕业是终点也是起点
大学毕业,是学生时代的终点,职业生涯的起点。

毕业生走出校门时并不是一无所有,他们已经具备了开拓事业的核心能力,适应社会的基本素质,对大学教育有了正确的认识,能够更理智地分析客观就业条件和自身状况。

对大学校园抱有感恩之心,有助于毕业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念。

上班和上学是两回事儿
走入社会,要在心态上完成“角色转换”,大学毕业生不再是学生,而是职场新鲜人,社会入门选手。

学生时代的多数习惯、与人相处的模式、生活理念都可能与社会不兼容,上班和上学是两回事儿。

毕业生工作后,会不由自主地做同一件事——怀念学生时代,也许还要加上一句感叹:当学生真好。

那么,上班和上学有什么区别?
老板不是我们的老师。

毕业生进入职场,最初都抱有“学习”的心态,希望尽快学到技术,得到经验,做到更好的职位,拿到更高的工资,甚至把第一个公司当做职业跳板,学成后就立刻跳槽。

有这样一个故事,老虎跟猫学本领,猫教老虎跳跃,怒吼,敏捷地捕捉动物。

老虎学会猫的本领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吃掉猫。

而猫轻轻一跳,跳到了树上。

猫没有把爬树的本领教给老虎,所以,它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在商业社会,处处充满激烈竞争,猫与老虎的故事,随时都在发生。

所以,不要惊讶老板或上司总是留一手不肯教你们,他们不是我们的老师,不会将自己的知识倾囊相授。

同事不是同学。

进入职场,毕业生会发现同事关系非常友好,大家客客气气,在人际交往上不用费太大的心思,学生时代那些意气用事的争吵几乎不会在办公室发生。

但是,过不了几天,就会发现同事之间的客气是一种疏远,我们无法与同事保持同学朋友间的那种亲密友爱。

再过几天,又会觉得同事关系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一旦涉及到工作利益,办公室立刻硝烟弥漫。

所有人进入公司工作都是为了生活,为了拿到更高的薪水,这就注定了要与同事处于竞争关系,有些人会不遗余力地打击竞争对手,大公司还会出现派系斗争。

过去在学校,同学之间也有竞争,但同学间的竞争最多是争争奖学金和班级名次,而职场上的竞争,有时会让我们丢了饭碗,丢了名誉。

进入职场,不要把同事当做同学,必须认清同事之间的关系:既要合作,也要竞争。

当然,也不要把同事关系想得过于冷酷,真诚的人自有真诚的力量,志同道合的同事,更容易互相欣赏,进而成为朋友。

工资不是我们的零用钱
进入职场,靠自己的努力维持生活,孝敬父母,懂得金钱来之不易。

房租、水电费、交通费、生活费、电话费……衣食住行,全都需要钱,想做的事情太多,钱却总是不够用。

从前在学校大手大脚,钱包空了可以给父母要,现在全都要靠自己。

假期是法定,不是我们定
过去在学校,时间较为自由,每年两个长假不算,平日还能逃逃课,睡睡懒觉。

偶尔生病,在宿舍躺上几天,也没有人责备。

进入职场,要充分理解“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上班迟到,扣钱;下班早退,扣钱;有事请假,扣钱;长假只剩国家规定的那几天,就算是到了假期,也因为平日工作太累,只想在家里休息,过去那些悠闲的时光,一去不返。

进入职场,必须杜绝懒散现象,让自己习惯一种规律性的生活,习惯这种生活,就能从中挤出时间做自己喜爱的事,享受忙里偷闲的乐趣。

现实不是我们的理想
上学的时候,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走入社会才知道,自己能做的事少得可怜。

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让毕业生满怀失望,甚至产生悲观的心态。

怀疑社会,怀疑人生,怀疑自我能力。

每个毕业生都会经过一次或几次现实打击,才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地位。

一个优秀的学生,毕竟只是学生,比起在职场摸爬滚打数年的人才,自然有差距。

但是也要知道,毕业生有青春、有热情、有创新意识、有不服输的个性,这些都能帮助我们迅速成长,进而达到自己的
理想。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职场的通用准则,只要努力,理想也能变为现实。

老板不是老师,但他能够教给我们很多知识,对此,应该心存谢意;同事不是同学,他们时刻与我们竞争,但也需要通力合作,相处的时候多为对方想想,同事的关系也可以很融洽;工资现在还不高,但我们现在的辛苦正是为了将来更好的生活;假期虽然不多,但通过巧妙的安排,也能为生活增添色彩;理想还很远,但只要你相信,并且为之努力,终有一天它会变为现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