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忆读书

忆读书

《聊斋志异》 《封神榜》
冰心读过的书
《茶花女遗事》


古 典 文 《满江红》 学 《声声慢》 诗 词
小 说
《荡寇志》
《精忠说岳》
读好书
五、 能感染人、陶冶人、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写作的书,必须人物 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古代小说则要精彩而 不烦琐,引人入胜而非常索然无味;现代文艺作 品则不是“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 无病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而是 “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




文章结构

一:(1)总说:突出对读书感受、体会的强烈,激起读者 的阅读兴趣。

二:(2—11)以幼时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说明读 书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并能从读书中获得做人处世的“独立 思考”的大道理。
三:(12—13)侧重谈“读好书”,以作者80多年的阅读 经验说明如何挑选、选择好书。 四:(14)概括全文主要内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 书。”
让优秀的习惯帮助我们成为优秀的人!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 • • • • 及时复习的习惯 课文批注、做笔记的习惯 记笔记、随笔的习惯 修改作文的习惯 沉着冷静、积极应考的习惯
让优秀的习惯帮助我们成为优秀的人!
我们承诺做到
• 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在生活中学 习语文 • 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 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语文近期和远 期学习计划 • 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巧用课余时间 学习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 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 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眼前只剩下冷冷清清, 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深秋骤热又骤冷的时 候,最难以调养静息。喝几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挡晚上大 而急的寒风。正在伤心之时,传书的大雁飞过去了,却原来 是以前就相识的。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没有人有摘花的兴 致。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样捱到天黑啊!细雨打在 梧桐上,一直下到黄昏时分,绵绵细雨还是发出点点滴滴的 声音。这种光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了!
再读探疑
冰心奶奶介绍自己读了哪些书?觉得怎么样?(或是写了哪 些具体的事?)

明确: 《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 “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聊斋志异》对我的作文有很大的帮助; 《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 朝代和家庭的兴衰滋味; 《茶花女遗事》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知 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满江红》、《声声慢》写得十分动人;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读书好处
4、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 大 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第 陶冶性情 11段)— 有助于写作
读书好处
有助于扩大知识面
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四、
多读书
《三国演义》 中 国 《水浒传》 四 大 《红楼梦》 名 著 《西游记》
忆读书
冰心
第二课时
思考
一、冰心在文中想告诉我们什么? 二、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爱书?
三、读书有什么好处?
四、冰心读过哪些书?
五、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算是好书?
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二、1、“· · · · · · 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第3段) 【析】(表情+动作)表现了对故事恋恋不舍却 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2、“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 哭了一场 ,把书丟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 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
写作顺序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读书经历的?(请在文中找出表示 时间顺序的词。) 明确:(时间顺序)(可以看出作者一生都爱读书) 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 三岁时;到了中年以后;1986年;1989年。 学法指导: 时间顺序,常用表示时间的词语作线索来组织文章,多用于 叙事性的文章; 空间顺序,常用方位名词等作线索来组织文章,多用于描写 建筑物的说明性文章; 事情发展顺序,叙事性散文等常用; 空间和地点的转移为顺序,写景比较常用。
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和’的结局。”(第5 段) 【析】“我”是性情中人,突出“我”读书的投 入。
3、“· · · · · · 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
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第9段) [析】表现出作者对读书的极大热情。 4、“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 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第 11 段) 【析】点明读书的好处。
读书好处
三、 1、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文章,哪怕
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异,不能自已
已!(第12段)—— 陶冶性情 2、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 才”(第6段)—— 有助于写作 3、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第9段) ——
归纳:
1陶 冶 性 情 2增 长 知 识 3有 助 写 作 4提 高 人 的 品 德 修养
课堂练习:连连看
《三国演义》
《聊斋志异》
《水浒传》 《红楼梦》 《茶花女》 《西游记》 《满江红》 《声声慢》
小仲马 吴承恩 蒲松龄 施耐庵 曹雪芹 李易安 罗贯中 岳飞
课内迁移:补充诗文
冰心的美文: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青年人呵! 为着后来的回忆 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的图画

声声慢· 寻寻觅觅 李清照

gāng xǔ
不能自已 天 罡
栩栩如生
提示:这些字词是必须听写过关的内容。 请同学们务必牢记!
预习回顾:重点词语
1.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 一知半解
2.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形容非常生气的样子。
怒发冲冠
3.好像失去了什么。
4.指兴盛和灭亡。
若有所失
兴亡盛衰 5.没有一点趣味。 索然无味 6.没有病而发出的声音。 无病而呻 7.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不能自已
4.要把话说清楚、明白、响亮;
5.字写工整,笔划清楚;
课外要做到四多
1.多阅读文章、报刊、文学作品(书后推荐的名著导 读篇目、《读者》、 《青年文摘》 )
2.多写日记、周记、心得体会;
3.多看有益的影视节目(百家讲坛、开讲啦);
4.多上网搜集资料信息;
• 同学们,让我们时刻准备着, 准备好我们不断向上的目标, 准备好我们实现目标的行动, 准备好我们创造新世界的能 力,练硬翅膀,练就本领, 用最勤恳的姿态,最执着的 努力书写最精彩的每一天!
我们承诺做到
• 每人准备一本字帖,每天练字半小时。 • 每人准备好听写本,周记本、大作文本,周 改错本、摘抄本; • 每人准备好一本汉语字典或词典; • 坚持每天阅读课外读物不少于3000字;
语文课堂学习的具体要求:
五要:
1.要认真预习;(提前预习课文,生字词注音) 2.认真听课,跟着老师思路走; 3.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初读感知
1、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从题目中思考) 明确:冰心回忆了她读书的经历,和有关读书的感受。 (标题就是本文内容的概括,抓住“忆”字。) 2、冰心奶奶读书的体会是什么?(或她对我们少年儿童 读书有怎样的建议?) 明确:“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3、课文重点写了这句话的哪个内容? 明确:读书好。
爱的哲学:
童心
母爱 自然美
听朗 读
预习回顾 :字音
cuī yà n 宴会 催促 fè n shà 气愤 地煞 tí shuāi 啼哭 衰老 pǒ luo zhuó 笸箩 着力
kǎi 凯旋 chó ng 崇拜 qiǎn 消遣 kù 酷爱
zōng
宗教 qi 亲戚 suǒ 烦琐 qì 堆砌
预习回顾:字音
一部科学幻想神话故事,许仲琳根据评话《武王 伐纣》创作而成。以其篇幅巨大、幻想之奇特而 闻名。 其内容依托商灭周兴的历史背景,用武 王伐纣为时空线索,从女娲降香开书,到姜子牙 封三百六十五位正神结束。其中的哪吒闹海、姜 子牙下山、文王访贤、三抢封神榜、众仙斗阵斗 法等情节,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腾云驾雾、 呼风唤雨、搬山移海、撒豆成兵,还有水遁、土 遁、风火轮、火尖枪……,这一系列的故事,将 民间传说中的各种神仙,如喜神、财神、风神、 雨神、土地神、灶王爷、灶王奶奶等,都穿插
《荡寇志》 一部《水浒传》歌颂农民起义,把朝廷、 官府写得可憎可鄙,道义不在君临天下 的统治者,而在奋起犯上的作乱者。
清道光年间产生了这部以小说反小说的 《荡寇志》,以攻杀剿灭梁山泊众头领 为故事情节。是为封建经济效忠的政治 宣传。但在编织故事、虚构情节方面却 不乏生动有趣的片断。
《封神演义》简介:
趣味语文
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 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 下联是:六七八九 郑板桥读后,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不一会儿,他扛来 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 家。只见屋里的人缺吃少穿,愁眉苦脸,送来的粮食、衣物 正好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 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 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聪明的小读者,从这副对联 里你能看出什么?如果说这副对联是一个谜语,打一个成语, 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