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番茄病害防治图谱

番茄病害防治图谱

番茄病害图谱目录番茄(终极腐霉)猝倒病 (2)番茄褐色根腐病 (4)番茄黑点根腐病 (6)番茄果实牛眼腐病 (7)番茄酸腐病 (9)番茄红粉病 (11)番茄根霉果腐病 (12)番茄斑点病 (13)番茄煤污病 (15)番茄(蓼白粉菌)白粉病 (16)番茄青霉果腐病 (17)番茄炭疽病 (19)番茄假单胞果腐病 (20)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 (21)番茄斑萎病毒病 (23)番茄丛矮病毒病 (25)番茄曲顶病毒病 (26)番茄巨芽病和丛枝病 (27)番茄低温生理病 (29)番茄盐类障碍 (35)番茄(终极腐霉)猝倒病症状终极腐霉引发的番茄猝倒病主要发生在育苗盘中或土耕或反季节栽培幼苗的茎基部。

病部初呈水渍状,后缢缩,引起幼苗猝倒或枯死,有时种子刚发芽或未出土幼苗即染病,腐烂在土内,造成缺苗,严重的成片死亡,湿度大时病苗上或病苗附近的土面上长出白色絮状霉层,即腐霉菌菌丝体。

病原Pythium ultimum Trow称终极腐霉,属卵菌。

在CMA上菌落无特殊形状,在PCA上呈放射状,主菌丝宽6.2微米,孢子囊球形或近球形,多间生,个别顶生或切生,大小19~24微米;藏卵器球形,光滑多顶生,个别间生,大小20~23微米;雄器1~3个,多为1个,呈囊状弯曲,典型同丝生,无柄紧挨藏卵器,少数异丝生具柄,大小9.2~12.3×5.5~7.7微米;卵孢子球形、大小16~19微米,内含贮物球,折光体各1个。

菌丝生长适温32℃,最高36~40℃,最低4℃。

据宁夏检测,终极腐霉引起番茄猝倒死苗率占84%,瓜果腐霉占80%、德里腐霉占49%。

终极腐霉能侵染150多种经济植物,引致苗枯、猝倒、根腐、枯萎等病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与瓜果腐霉引起猝倒病相近。

德里腐霉游动孢子趋向于根的伸长区和切口,根毛较少,距根的伸长区和切口越远越少,根的成熟区几乎见不到孢子。

静止孢子产生芽管伸向根伸长区,芽管接触侵染点以后不产生附着胞和侵染钉,而是直接穿透根表皮细胞或切口;菌丝体进入根部后在根内迅速扩展,有的从根内向外扩展,在根组织里的菌丝体沿根轴上下伸长,产生的分枝继续蔓延,并在根组织里形成藏卵器和雄器,以后根际周围又出现游动孢子,48小时后在根的组织里产生卵孢子,72小时后卵孢子呈不满器状。

卵孢子也可在茎细胞内大量形成,菌丝体在茎内由一个细胞扩散到相邻的细胞,再继续生长。

防治方法(1)选用早杂1号、吉农早丰、晋番茄1号、河南5号、霞粉、浙杂7号、兰优早红、夏星、粤红玉等早熟或耐低温品种。

加工品种可选用红杂16等早熟无支架品种(2)采用热水循环温床育苗法。

在背风向阳或日光塑料温室中间挖一育苗畦,深25厘米,在畦两头隔10厘米插一木橛,按照铺地热线的方法,在木橛上缠绕塑料软管,软管直径1厘米左右,内径大于0.2厘米,外壁厚0.18~0.2厘米,将软管两端伸出畦外各50厘米,高于畦面端为进水口,要高出热水器1.5米,低于畦面端为排水口,边侧为回水口,软管上铺育苗营养土20厘米用开水灌畦,1次灌透,当地温稳定在35℃时开始播已催好芽的种子,覆土约1厘米,再覆地膜及高为40厘米的小拱棚。

当地温降至20℃以下时,开始从进水口加热水补温,也可连接蜂窝煤球炉或其他热源制成热水循环器(用铁板焊成铝壶状)效果更好,出苗后降温以利幼苗茁壮成长,这样做发病少,出苗快(3)齐苗后白天苗床或棚温保持25~30℃,夜间保持10~15℃,防止寒流侵袭。

苗床或棚室湿度不宜过高,连阴雨或雨雪天气或床土不干应少浇水或不浇水,必需浇水时可用喷壶轻浇以免湿度过高。

当塑料膜或玻璃及秧苗叶片上有水珠凝结时,要及时通风或撒些草木灰降湿(4)选用无滴膜盖棚室,改善光照条件,增加光照强度,以利光合作用提高幼苗抗病力(5)采用二氧化碳施肥技术或施用惠满丰多元复合有机活性液体肥料,每667平方米320毫升,稀释500倍,喷施2次(6)及时检查,发现病苗立即拔除,及时喷洒70%百德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安泰生(丙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15%恶霉灵(土菌消)水剂450倍液,每平方米喷淋对好的药液2~3升,防治1~2次(7)在土壤中添加0.5%或1%的SH混合物,或用稻壳、蔗渣、虾壳粉、矽酸炉渣等加适量尿素、过磷酸钙、硝酸钾等制成土壤添加剂均可减轻发病(8)喷洒绿风95植物生长调节剂800倍液,增强抗病力(9)喷淋95%绿亨1号精品3000倍液。

番茄褐色根腐病症状又称“木栓根”。

主要为害茎基部和根部,定植后即可发病。

初发病时侧根和细根变褐,大量脱落或腐烂,后主根也变褐,表面产生黑色小粒点或裂缝,表皮木栓化,严重的病根肿胀或变粗,随根部病情扩展,茎基部变成黑褐色或腐烂,致植株地上部生长不良,下部叶片变黄干枯,发病初期病株中午萎蔫,早、晚能复原,但病情严重时不再复原,致全株枯死。

病原Pyrenochaeta lycopersici Schneider et Gerlach 称番茄棘壳孢,属半知菌类真菌。

生于番茄根部,分生孢子器球形,褐色至暗褐色,直径175微米,孔口四周刚毛稀疏,长达150微米,宽10微米,暗褐色,壁厚,有分隔;分生孢子梗无色,基部分枝,多数分隔,大小20~35×3微米;分生孢子单胞五色,表面光滑,椭圆形或圆柱形,大小5~7×1.5微米,培养时产生微菌核。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随病根在土壤中越冬,也可能在未充分腐熟的堆肥中越冬,翌年产生大量分生孢子经雨水或灌溉水及昆虫传播蔓延,从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对根部及根茎部进行为害。

该菌生育适温22~24℃,生产上遇有低温不利于根系生长发育,当土温低于20℃,且持续时间较长时,易诱发此病,土壤粘重的重茬地及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1)进行轮作,与非茄科蔬菜进行3年以上轮作。

(2)种植中蔬5号、佳粉10号、15号、津粉65,加拿大8号等优良品种。

(3)加强管理,选择无病地育苗,密度适当,采用高垅或高畦栽培,不要在低洼地上种植番茄,定植时要少伤根,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雨后排水要及时,严禁大水漫灌。

(4)前茬收获后及时清除病组织并进行深翻或土墩灌水深度50~60厘米,同时用25~40微米厚的聚乙稀或聚氯乙烯膜覆盖,强光照射30~60天对番茄褐色腐败病防效极好。

(5)采用新土育苗或床土消毒。

每平方米床面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10克,加堰土4~5公斤拌匀,先将1/3药土撤在畦面上,然后播种,再把其余药土覆在种子上。

(6)种子消毒,用0.1%硫酸铜浸种5分钟,洗净后催芽,播种。

(7)发病初期用50%根腐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2.5%增效多菌灵浓可溶剂200倍液灌根,隔7~10天1次,连续灌2~3次。

番茄黑点根腐病症状无土或有土栽培均见发病,主要为害主根和支根,根变褐腐烂,皮层被破坏,病根上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小菌核。

此病常与褐色根腐病混合发生,混合为害。

根呈黑褐色,致地上部下位叶先变黄早落,严重时枯死。

病原Colletotrichum atramentarium (Berkeley et Broome)Taubenhaus称墨色刺盘孢,属半知菌类真菌。

菌核直径约0.5毫米,分生孢子盘生在菌核上,大小200~350微米,刚毛多,墨褐色,具隔膜;分生孢子梗圆筒形,稍弯或分枝,间有隔膜,长10~30微米;分生孢子上圆下尖,有时稍弯,大小17.5~22×3~7.5微米。

除为害番茄外,还为害马铃薯、茄子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病部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生长期产生分生孢子在田间或无土栽培时借培养液循环传播,扩大为害。

防治方法(1)无土栽培的要及时更换营养液。

(2)棚室或露地栽培时,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绿丰生物肥50~80kg/667平方米,穴施,减少化肥施用量,可减轻发病。

(3)田间栽培番茄要实行2~3年以上轮作,避免连作,以免菌源积累。

番茄果实牛眼腐病症状多发生在未成熟的果实上,病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边缘不明显,扩展后形成深褐与浅褐相间的大型斑,有的达果实的1/3~1/2,出现带轮纹的牛眼斑,病果不变形,皮部光滑,果实硬挺,保持原形不变,病部变色的组织向内扩展,湿度大时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致病果腐败。

别于具明显边缘、表面粗糙的晚疫病病果。

病原由烟草疫霉等多种病原共同侵染果实造成。

Phytophthora nicotianae van Breda de Haan称烟草疫霉,属卵菌。

异名有户p .parasitica Dastur,P.formosana Sawada、P.lycopersici Sawada、P.ricini Sawada.在CA培养基上菌落呈棉絮状,气生菌丝较繁茂,边缘明显,菌丝粗2~6微米,简单,具少量球形至角形膨大体;孢囊梗分枝或不分枝,源于菌丝,粗2~3.5微米。

孢子囊球形,个别梨形,顶生、间生或侧生,大小33~61×23~47微米,具1~2个明显乳突;游动孢子肾脏形,大小9~14×7~12微米。

休止孢子球形,大小8.5~12微米;厚垣孢子球形,顶生或间生,大小21~49微米;藏卵器球形;雄器近球形至圆筒形;卵孢子球形,无色至浅黄色,直径“14~28微米,满器或不满器。

病菌生长适温24~28C,最高36.5~37C,最低9~10℃。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以烟草疫霉菌为主,伴有其他几种真菌或细菌侵染番茄果实。

多从自然孔口或人为伤口即:茎裂口、生长裂口、虫伤、化学伤口等侵入,是多种病原共同作用的结果。

果实表面结露常为病菌侵人提供了有利条件,天气暖和易发病。

防治方法(1)选用中杂7号、晋番茄1号、3号,河南5号等抗病品种。

(2)避免果实受伤,减少裂口,浇水要均匀,避免果面结露。

(3)避免果实与地面接触。

(4)与非茄科、瓜类等实行3年以上轮作,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整枝、打权。

(5)药剂防治。

发现病株后,可选用以下方法和药剂。

①保护地采用烟雾法,每667平方米用45%百菌清烟剂200~250克熏烟。

②采用粉尘法在棚室封闭条件下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每667平方米1kg,隔9天1次。

③喷雾法棚室或露地番茄发病初期开始喷洒或浇灌56%靠山水分散微颗粒剂8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900倍液、72%杜邦克露或72%克霜氰、72%霜脲锰锌(克抗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18%甲霜胺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667平方米喷对好的药液50~60升,隔7—10天1次,灌根时,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3升,隔10天左右一次,连续2~3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