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够在社会上立足,为人处事上有两
个原则
孔子说:“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宽厚对人,可得别人的拥护,取信于人,别人就会信任你,勤敏于事,就能取得应有的成绩,公平能使别人心服口服。
宽则得众,宽容宽厚对人,能吸引别人来到自己身边,形成合力,有利于自己事业生活的成功。
《论语卫灵公》又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一个人对自己严格要求、责备自己,对别人采取宽容的态度,就会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可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是十分重要的做人原则。
子贡曾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是可以一生奉行的呢?孔子回答:大概就是宽恕吧,之后,孔子说了最著名的八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于人,因为人的喜好情感都是差不多的。
孔子把宽恕提升到终生可以奉行的高度,足见这两字的重要价值,在与他人交往的复杂过程之中,尽管有各种各种不同的情况,但守住宽厚的原则,就不会离“道”太远,而可以畅行无阻,结交良师益友,共话人生大情小事。
周公曾言:无求备于一人,意思是说,对待他人,不要求全责备。
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缺点和不足,要看大的方面,不能过于苛求别人,不然,看谁都不能靠近,看谁都觉得尽是问题毛病,那样只会孤立自己,无法与他人建立好的关系。
很多聪明的人,自视甚高,同时对他人也有过分地要求,到头来不能得到足够的帮助,事业和生活也不能算成功,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除过对人宽厚之外,对己,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古人的智慧是:勤敏,敏则有功,勤敏于事,就会有所收获,有所成就。
《论语里仁》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言语谨慎,行动敏捷。
孔子反对巧言令色的人,觉得他们夸夸其谈,少有仁义,他主张一个人在说话方面,应该谨慎甚至木讷迟钝一些,而在做事和具体行动之中,又能做敏捷而快速,执行力强。
孔子对于人的认识,也经历了听其言而信其行,到听其言而观其行的过程,说的漂亮与干的漂亮很多情况下,并不一致,所以观其行非常重要。
具体到一个人自己的自我修养,勤奋精进是必不可少的。
《易经》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便是一个人勤敏的最佳注释,不放弃、不松懈,一直保持一颗力争上进的心,是古人对于一个人自我提升的最基本要求。
宽厚待人的人,充满人格魅力,即便不刻意去结交他人,他人也会聚拢于你的身边,勤敏的人,等于找到了成功的一把钥匙,即便不能取得梦想的成功,也能在
人生之路上获得应有的业绩,并且这个一直努力的过程,这一路不同寻常的风景,也是一份难得的收获和慰藉。
毕竟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所以,综合来看,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为人处世的两个原则是:既要宽厚,又要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