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摘要]在新形势下,辅导员专业化的要求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它有利于辅导员整体素质的提高、队伍的稳定和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
文章在对当前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高校设立辅导员制度已有五十多年历史。
在新形势下,辅导员专业化的要求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高校辅导员发展的专业化主要是指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对学生进行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指导、咨询与管理,实现学生的日常生活由自发向自觉、由经验向科学转变的专业活动。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辅导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求辅导员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业务素质、较强的事业心及奉献精神。
“专业化”使辅导员向“专家型”发展,使辅导员成为学生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家。
“专业化”通过制定动态平衡的人员聘用、考核、激励、晋升、流动等制度,可以使辅导员队伍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保持适度的流动,吸引高层次、高质量、多学科人员的加入,实现人员配备的最优化,从而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
(二)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专业化”引导辅导员成为职业化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这样他们必然会把辅导员工作看做是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而不是临时职业、个人晋升的“跳板”。
他们势必会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会感到“术业有专攻”,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个人事业来发展,长期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
这样可以克服辅导员队伍非正常流动快、在岗时间短的不足,有利于队伍的稳定和建设。
(三)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
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等新形势的出现,对高校德育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它使西方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不同程度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
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激增,质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高校体制改革、就业方式转换、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步伐加快,传统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这些新问题影响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造成思想政治工作在相当一部分人心中是“学校空喊,辅导员蛮干,学生心烦”这样一种尴尬局面。
因此,需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辅导员的管理、教育和培养以及队伍专业化建设,从而使德育工作的创新性得到加强。
二、当前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政治辅导员对教育工作本质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这是辅导员专业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辅导员把工作做成“工匠型”还是“专家型”的重要因素。
但现实中,许多辅导员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上,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师生关系上,他们的职责停留于“教”而不是“导”,“我管你听”,犯错误就要“训”的现象依然存在。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未建立起来。
(二)专业知识技能有待提高
高校辅导员应具备三种基本知识,即较为专业的教育学、管理学和人文自然学科的知识。
就目前来看,许多高校的辅导员所学专业比较“杂”,在踏入工作岗位以后缺乏管理经验,且很大一部分未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
另外,现阶段的辅导员学历普遍不高,学历虽不代表知识的多少,但与他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及专业知识有一定相关。
所以目前辅导员在专业知识方面还有欠缺。
(三)业务能力不能适应学生的要求
学生在成长中所遇到的思想困惑、心理障碍、人际交往、专业学习、发展方向、职业选择等诸多问题需要得到辅导员的正确引导,这要求辅导员具备较强的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历史学、职业咨询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目
前,高校的辅导员每人管理的学生一般在150~200人,有的达到300人,甚至更多。
加之现有的辅导员未经过专业学习和专门的继续教育,实践能力不足,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和群体管理,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营建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与学生、学校和社会对其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四)专业伦理素质不理想
专业伦理是指人们从事专业活动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目前,有许多人认为学生工作就是“耍嘴皮子”“什么人都可以干,什么事都要干”,部分辅导员认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没有价值,工作热情不高,自暴自弃。
辅导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广大辅导员为人师表、爱岗敬业。
而现实中,还存在部分学生工作者以权谋私,收受学生家长的礼品等现象。
这些现象的存在均反映了目前辅导员队伍的专业伦理素质还不理想,有待提高。
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具体对策
(一)统一思想认识,完善保障机制
1.加强领导保障。
教育主管部门、各高等学校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领导,要把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统一规划,统一领导。
要制定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健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考核体系。
考核结果要与辅导员的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
建立健全优秀辅导员的表彰奖励制度,按比例评选,统一表彰。
尤其在辅导员岗位职责、政治生活待遇、人员选聘等环节上加强领导。
对辅导员的职称评定问题,政策要向他们倾斜,可以设立非领导职务序列职级评审办法,也可以设立单独的“政治辅导员职称系列”,改变他们在与专业教师的竞争中处于科研劣势的实际情况,及时落实职务上的待遇。
2.加强物质经费保障。
学校要划拨专项经费用于辅导员培训,支持建设辅导员交流学习的学术阵地,例如办刊、举办论坛等。
要优化辅导员工作的硬件环境,创造工作便利条件,尤其在高校思想工作进网络、进公寓、办公无纸化的新时代,学校要为辅导员现代化办公提供应有的后勤保障。
3.加强法律政策保障。
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应在辅导员培训深造、前途发展、各种待遇上予以政策支持和保障。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人员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
可借鉴律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管理办法将资格认定制度引入到辅导员选聘中来,制定实施辅导员资格认定办法,持资格证书上岗。
在选聘时,
要多层面、多渠道选拔辅导员,避免“近亲繁殖”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实行资格证书制度时,要对资格的有效时间加以限制,定期考核管理,奖惩罚劣,优胜劣汰。
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职级管理制度,将考核结果与晋级挂钩,推动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业务水平的提升。
随着职业专业化的发展,辅导员资格认定问题必将由学校逐步过渡到社会,建立全国统一的辅导员资格认定办法和资格证书是应有之义。
(二)转变工作方式,增强服务意识
学校应建立健全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进行广泛宣传和动员实施,并通过相应的考评措施来检查督促,不断强化,打造一支职业形象佳、道德品质优、伦理素质强的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所服务的对象具有年轻化、文化层次高、接受信息快、有理想抱负等特征,这要求辅导员的工作不能在低层次上运行。
较之权力影响力(来源于权力和地位),辅导员的非权力性影响力(主要产生于个人品质、才能、知识、感情等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更大。
因此,辅导员自身也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在职业定位上,要由眼前的“过渡性”“临时性”工作向长远的崇高的终身事业的认识转变。
树立高层次的职业理想,摒弃工作上的短期行为和任意行为,重视工作原始积累,在工作中成长成才,在岗位上成就事业;在角色定位上要由事务管理员向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认识转变。
科学、合理、艺术地协调处理工作,从办公室走出来,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深入到学生中,了解把握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解决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工作方式上要由传统经验型向学习研究型的思想转变。
要多学习、多研究、多思考、多总结,与时俱进,用科学的观念指导工作、处理问题、创新工作,自觉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升工作的专业层次,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