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病虫育种[行业严选]

抗病虫育种[行业严选]


一类特制
8
什么是抗病虫育种?
抗病虫育种是利用作物自身的抗病性通过育种方 法选育出抵抗病害或减轻病害危害的品种。 强调选育对病虫害的抗性,不是创造变异。
一类特制
9
一 抗病性、抗虫性的概念
1.作物的抗病性 当某种病害流行的时候,作物的某些品种对 这种病害不感染或者是感染程度轻,生长发 育和农艺性状受害程度较小,即为抗病性。 并不要求完全抗病
各小种间在形态上一般难以区别 只能用抗病力不同的鉴别寄主来区别。
一类特制
16
小种的消长(了解): 小种分化明显的病原菌群体,实际上是由
若干毒性有所不同的小种组成,其中比例较大 的小种称优势小种,其余的称次要小种。小种 组成比例常随寄主的品种类型和自然、栽培条 件等的变化而消长。当某一地区大面积推广某 个品种时,能寄生于该品种上的小种便逐渐繁 殖、积累而成为优势小种,因此称该品种为该 小种的哺育品种;而原来的优势小种由于失去 了最优的寄主条件而降为次要小种。
(一)抗病性机制 1.抗侵入 在等量接种病原菌时,如某一品种被侵染的 点数显著少于其它品种,则为抗侵入。 李树果实的表面有一层蜡质,它使带有病原 菌的侵染液不易在果 面粘着,从而抵御了病 原菌的入侵。
第十一章 抗病虫育种一Fra bibliotek特制作物育种学Ⅰ
1
目录
第一节 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 第二节 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 第三节 抗病虫性的遗传与鉴定 第四节 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及利用
一类特制
2
第一节 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
一、抗病性、抗虫性概念 二、抗病虫育种意义与作用 三、抗病虫育种的特点
一类特制
3
马铃薯晚疫病造成“爱尔兰饥馑”
100%
相 对 病 指
1 23 4 5 6 7 8 9
生理小种
垂直抗性示一类意特制图
21
2.水平抗病性
(horizontal resistance)
又称非小种特异性抗 性或非专化性抗病 性。特点是寄主品 种对各个小种的抗 病反应大体上接近 同一水平(见图示), 它对病原菌致病性 的差异是侵袭力的 不同。
100%
相 对 病 指
1 23 4 5 6 7 生理小种
水平抗性示意图
一类特制
22
(三)其他分类方法(了解)
全生育期抗病性 从抗性表现时期 苗期抗病性
成株期抗病性
从抗性机能
生物学抗病性 形态和组织结构抗病性 生理生化抗病性
从抗性的遗传 主效基因抗性 微效基因抗性
一类特制
23
三、抗病虫性的机制
一类特制
19
二、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
(一)按抗病虫性程度可分为 • 1.免疫 • 2.高抗 • 3.中抗 • 4.中感 • 5.高感
一类特制
20
(二)按寄主—病原菌的专化性有无可分
1.垂直抗病性(vertical resistance) 又称小种特异性抗病性或专化性抗病性。其特 点是寄主对某些病原菌生理小种是免疫的或高 抗的,而对另一些生理小种则高度感染。
一类特制
12
三、抗病虫育种的特点
抗病虫性持久 又要多抗
寄主
病害
病原菌
气候
病害与寄主、病原菌和气候的关系
抗病虫育种涉及两种生物,寄主植物和寄生
物是异质群体。寄主和寄生物双方通过相互
适应和选择共同进化,寄主植物有一定的抗
性基因,适应病害、虫害的环境,寄生物又
有一定的致病性。形成动态平衡关系。
一类特制
13
抗病虫育种与高产、优质育种相比,具有以下 特点:
➢ 1.要了解作物本身的遗传特性; ➢ 2.了解病原菌或害虫的遗传特性; ➢ 3.了解作物和寄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 4.了解作物和寄生物对环境的敏感性。
一类特制
14
第二节 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
一、病原菌致病性及其变异 (一)致病性
病原菌的致病性常表现在毒性(virulence) 和侵袭力(aggressiveness)两个方面。 毒性: 指的是病原菌能克服某一专化抗病基因,而侵染 该品种的特殊能力,是一种质量性状,又称专化 性致病性。
一类特制
17
(三)致病性的遗传
根据一些真菌病害(如多种锈菌、白粉菌、黑 粉菌等)的遗传研究结果,认为毒性为单基因 隐性遗传。
(四)致病性的变异
小种毒性和侵袭力的变化以及小种组成的消 长,都是病原菌群体致病性变异的表现。其 变异的原因可能有:
1.突变
自然突变率一般为10-7-10-5,自发突变频率 低,人工诱发突变率较高。
侵袭力:是指在能够侵染寄主的前提下,病原菌 在寄生生活中的生长繁殖的速率和强度,是一种 数量性状,又称非专化致病性。
一类特制
15
(二)生理(毒性)小种
同一种病原菌可分化成许多类型,不同类型 间对某一品种的专化致病性有明显差异,这 种根据病原菌致病性差别划分出的类型,就 是生理小种。
一般而言,病原菌的寄生性水平越高、寄主的 抗病特异性越强,则病原菌的生理分化也越强,生 理小种也越多。
2.有性杂交
真菌病原菌通过小种间、变种间和种间杂交
后的基因重组,会产生新的毒性基因型或侵
袭力的变异。
一类特制
18
3.体细胞重组(异核现象和拟性重组) 不同生理小种的菌丝联结或芽管结合,进 行核交换或产生核突变。 4.适应性 病原菌在弱抗性条件的胁迫下,其致病性 增强的现象。如Buxton(1959)用抗枯萎病的豌豆 品种的不同浓度的根系分泌液处理弱毒性小种, 从而获得了能侵染该品种的新菌系。处理浓度越 高,新菌系的致病性越强。 关于适应性变异的遗传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1845-1846 “爱尔兰饥馑” 马铃薯晚疫病大流 行,减产一半,导致100多万人饿死,200万人移 居海外。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其危害程度、 防治难度及对社会造成影响已超过水稻稻瘟病和 小麦锈病,被视为国际第一作物病害。
一类特制
4
一类特制
5
一类特制
6
一类特制
7
水稻胡麻斑病
水稻各生育期都可发生该病,稻株地上部分均能 受害,以叶片发病最普遍,其次是谷粒、穗颈和 枝梗。
一类特制
10
2.作物的抗虫性 寄主植物所具有的能抵御或减轻某些害虫 的侵袭或危害的能力。 即某一作物品种在相同的虫口密度下,比 其它品种能够获得高产、优质的能力。
一类特制
11
二、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作用 1.抑制病原菌数量和虫口密度、
降低病虫危害、 提高防治效果 2.减少环境污染和人、畜中毒 3.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 4.投资少,见效大 采用抗病虫的方法是最经济最好的方法。 通过作物自身的抗性来解决产量的稳定性。 不是提高产量,而是保持产量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