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曹雪芹一、曹雪芹生平介绍清代小说家。
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
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
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
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
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
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
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
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
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
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
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
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
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
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
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
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两种说法)。
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
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
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
曹雪芹是一位诗人。
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
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
”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
”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
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
醉余奋扫如椽笔。
写出胸中块磊时。
”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
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
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
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
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他人所续。
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二、曹雪芹典故在《红楼梦》第七十回里有一大段关于放风筝的描写:“翠墨带着几个小丫头子们在那边山坡上已放了起来。
宝琴也命人将自己的一个大红蝙蝠也取来。
宝钗也高兴,也取了一个来,却是一连七个大雁的,都放起来了。
独有宝玉的美人放不起来……”又写到黛玉放的风筝因为风大,线全部放尽,紫鹃用西洋小银剪刀把丝线剪断,让那风筝“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那风筝便飘飘摇摇地飞入云端。
还写到三只风筝在空中碰头,线儿绞在一起,放风筝的人拼命往下收线,把线都扯断了,三个风筝全都飘飘忽忽地飞向天际……这里曹雪芹把春日起放风筝的场面写得多么生动鲜活啊!曹雪芹是一位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文人,不仅精于小说、诗词,而且擅长绘画、工艺美术,特别是对风筝的扎糊、绘制和起放有着独到的研究和成功的实践,可称是风筝高手。
曹雪芹从幼年开始就喜欢做风筝、放风筝,他小时候生活在南方,后来又到了北京,对南方和北方的各种风筝都很熟悉。
约在乾隆十九年,曹雪芹已从北京城里移居西郊香山,以卖画维持生计,十分窘迫,但还不时扎糊一些风筝,所扎风筝不仅有燕、蝶、螃蟹之类的,还有人物的,绘法奇绝,五光十色,其中宓妃和双童尤为精美。
一天,有位患足疾的朋友于叔度来访,言及家中啼饥号寒的境况,又偶尔说到京中某邸公子购风筝,一掷数十金。
雪芹想到家中还有些竹、纸,于是就扎了几只风筝送给老于,让他去卖。
老于居然得到重酬,从而解了燃眉之急。
后来雪芹经常到老于那里,帮他扎糊风筝,还为他设计新的谱式。
从此于叔度就以风筝为业,不仅所得足以养家(飠胡)口,而且渐渐成为制作风筝的著名艺人。
曹雪芹不仅帮助像于叔度那样身患残疾的人掌握一门手艺而谋生,还把自古以来有关风筝的资料和前辈的制作经验搜集起来,加以整理归纳,经过二三年的努力,终于写成《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
这部著作详细阐述了风筝起放的原理,风筝的种类和扎糊、绘画的方法。
为了便于传授,还绘制了彩色的图谱,如彩蝶、比翼燕、螃蟹、雏燕等,并写成歌诀,比如“瘦扎燕”歌诀云:“……眉心夔纹翠点碧,眸外花颜红润玉。
鬓云覆颈衬玉颔,细指捧心愈增妍。
红巾一幅缀素锦,酥胸双凸柳腰纤……”还注明画法:“画以烟黑为底,衬以嫩黄九幅,作大红,配之以绿。
腰间金环略以鹅色入黄,位于尾羽之端,和之以朱红、石绿、石青、湖蓝、浅紫等色,必使艳而不厌,繁而不烦。
”这里既有形状的描绘,又有色彩的说明,极其通俗而生动。
曹雪芹还写了关于金石、编织工艺、脱胎手艺、织补、印染、雕刻竹器和扇骨等技艺书稿。
这些书稿连同写风筝的集成一书,题作《废艺斋集稿》。
可惜此书并未刻印且大多散佚,现在知道的是当时抄存者保留下来的一些资料。
曹雪芹不仅精通风筝的扎糊、绘制工艺,而且还是放风筝的高手。
雪芹的好友敦敏曾作有《瓶湖懋斋记盛》一文,文中写到敦敏、董邦达等观看雪芹亲自在宣武门里结了冰的太平湖上放风筝的情景。
雪芹不仅看得出风向,还预测其日下午有风,而他起放风筝技巧之高,使在场的人都大为惊异。
敦敏这样描述他的技艺:“风鸢听命乎百仞之上,游丝挥运于方寸之间”,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曹雪芹制作风筝的技艺除了传授给于叔度以外,还教了敦敏的弟弟敦惠。
敦惠也是一位腿瘸的残疾人,他先是学画,后跟雪芹和于叔度学做风筝,他也学得不错,后来竟然以此供奉内廷。
敦惠的后人也以此为业,他的若干代孙金福忠就是近代北京风筝业内的著名人士。
曹雪芹的风筝书稿虽未经刻印,但经人传抄,又有于叔度、敦惠等人的传播,他的风筝谱和制作方法在北京广泛流传,而且一直承袭了下来。
据说,新中国成立前夕,北京几家著名的扎风筝的用的都是曹雪芹的图式,可见其影响十分深远。
三、曹雪芹名言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鉴赏】这首《黛玉葬花辞》以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林黛玉的精神世界,诗中有执著的爱怜、热烈的追求和强烈的愤慨、抗议与控诉,更多的是悲观的感伤、无可奈何的哀怨。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两句诗,正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演绎。
黛玉痛惜落花,也就是伤悼自己。
她是典型的弱者,虽有反抗精神,但无能为力,只好哀叹花落人亡两不知了。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鉴赏】原诗中自:表示强调的虚词。
清明:聪明伶俐。
末世:世代末期,指没落时代。
运:指命运,气数。
江边望:寓指贾探春后来远嫁海疆,思亲望乡。
此诗是作者对小说中贾府探春小姐的思想、性格、特点和终身命运的暗示。
全诗语译是:你固然聪明有才能,也有高远的志向,却生于衰亡的时代,命运偏偏不济。
清明时节流着思亲的泪水到江边眺望,只能梦随千里东风回到遥远的家乡。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这两句诗现在用来形容没落阶层的代表任务,自以为有才华要做一番事业,但因为违逆历史潮流而行,只能到处碰壁,一无所成,彻底失败。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鉴赏】子:你。
系:是。
“子”和“系”两字并在一起,就是“孙”字,喻指贾迎春的丈夫孙绍祖。
中山狼:见宋人传奇“中山狼传”,故事写战国时赵简子猎于中山,射伤一狼。
东郭先生将狼救活,狼不但不知报恩,反要吃掉东郭先生。
后人常用“中山狼”比喻忘恩负义的人和玩弄权术、心狠手辣的家伙。
这里借喻孙绍祖,他是酗酒、好色、应酬权变的恶棍,在和贾府联姻前,“希慕宁荣之势”,拜在贾府门下;一旦联姻,便猖狂起来,凶相毕露。
原诗中的金闺:华丽、高贵的闺房。
花柳:花柳迎春发芽,这里指贾迎春。
旧时用花柳形容贵族妇女的头发和柔弱体态。
质:素质。
黄梁:黄梁梦,故事见唐沈既济《枕中记》,这里比喻死亡。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你就像一头忘恩负义的狼一样,一旦得志便无比猖狂;高贵的闺房中如花似柳的千金小姐,婚后一年就被你作践得见了阎王。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这两句诗,现在用来揭露那些“应酬权变”、伪君子的狰狞面目,他们一旦得势之后,就表现得无比猖狂,飞扬跋扈,不可一世。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鉴赏】人们都知道神仙生活得美好,却依然贪恋世间的功名利禄;即使明知到头来只是一场空幻,却总是忘不了内心对世俗的牵挂。
这首《好了歌》可算是一种劝世歌,具有很浓的警世意味,这首歌表面上是说世人眷恋世俗一切,其实是劝人及早忘却世俗的牵挂,以免徒增无谓的困扰和痛苦。
其他: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昏惨惨,黄泉路近。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悲喜千般同幻梦,古今一梦尽荒唐。
四、曹雪芹的成果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从六朝志怪到唐宋传奇,从历朝演义到元明话本,夹写诗词曲赋直是一种常见的“章法”。
但是,自从有小说以来,象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写下的诗词曲赋,实属罕见的。
仔细研究一下《红楼梦》中的韵文部分,我们不难发现如下几个特点来的。
(1)“文备众体”。
《红楼梦》中有诗、词、曲、赋、诔、谜、小令等体裁,可以说应有尽有,样样俱全,其体裁之广是任何其他古典小说所不能比拟的。
(2)数量惊人。
《红楼梦》中所写的诗,据我的不完全统计,诗近120首,词8首,曲子23首,赋一篇,诔文一篇。
此外,还有谜语、偈语、酒令等一类“小玩艺”,均不计算在内。
以小说中诗作者计算,共有24个重要人物写诗填词。
其中那位“杂学旁搜”的怡红公子贾宝玉写了19首诗,而女诗人潇湘妃子林黛玉则写了20首(不算她代宝玉作的“杏帘在望”一首)。
由于这些诗词曲赋主要是集中在前八十回(后四十四回仅有诗7首、词一首,曲赋皆无),所以说,其“数量”之多也是一大特点。
(3)“按头制帽”。
前人论及《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时说,《红楼梦》“不比他小说,先有几首诗,然后以人硬嵌上的。
”“其优劣都是各随其人,按头制帽。
”曹雪芹按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学识,为他们代写各种不同体裁、风格的诗词曲赋。
宝玉的诗清新飘逸,又带有几分富贵公子的纨裤气。
庚辰本第十八回写宝玉题《怡红快绿》有句“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脂砚就评道:“王梅隐云:‘咏物体难双承双落,一味双拿,则不免牵强。
此首可谓诗题两称,极工极切,极流离妩媚。
’”第二十三回当宝玉作“春夏秋冬”四时“即事诗”时,又有脂批道:“四诗尽安福尊荣之贵介公子也。
”诗如宝玉。
总之,通过以上三点我们可以说,曹雪芹不愧为一个大诗家。
我们不可能设想,一个对写诗填词一窍不通或是半瓶醋的作家,他能够如此挥洒自如地代小说中各种人物写出如此精妙的诗词曲赋来。
当然,我们不会说《红楼梦》中那亊?小儿女的诗词水平就是曹雪芹的诗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