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性善恶:三大心理学流派的人性观思想及本土化路径

人性善恶:三大心理学流派的人性观思想及本土化路径

第40卷第5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9月 Vol.40 No.5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Sep. 2018────────── 收稿日期:2018-04-23 修回日期:2018-05-25 作者简介:尹新瑞(1986-),男,山东滨州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理论与社会政策。

-66-哲学经济学研究人性善恶:三大心理学流派的人性观思想及本土化路径尹新瑞(南开大学 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学系,天津 300071)摘 要: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三种主要的心理学理论流派,也被称为心理学的三大势力。

在对人性的基本认识上,三种理论流派采取了不同的理论预设,从而也决定了其不同的咨询治疗技术。

文章分析了三种主要心理学理论关于人性的不同观点以及所采取的心理咨询技术,认为社会工作学界和实务界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研究和运用以上三种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模式时,应注重对中国文化特异性的考察。

关键词:人性观;性善论;性恶论;儒家 中图分类号:C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18)05-0066-05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8.05.013Good and Evil of Human Nature: Three Major Schools’ Psychological Ideasof Human Nature and its IndigenizationYIN Xin-rui(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and Social Policy,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Abstract: Humanistic psychology, psychoanalysis, and behavioral psychology are three major schools of psychology which are also called three major forces of psychology. In the basic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 three theoretical schools adopted different theoretical presuppositions and thus determined their different counseling and treatment techniques. Three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theories about human nature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echniques adopted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is, the best way to apply the above psychological theories and treatment models should focus on specificity of Chinese culture.Key Words: the concept of human nature; the theory of good nature; the theory of sexual evil; Confucianism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界和社会工作界常用的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模式。

由于对人性的认识不同,三种理论采取了不同的心理咨询技术。

本文在对三种理论关于人性不同假设及其治疗模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中国传统儒家人性观思想的分析,探讨以上三种理论及治疗模式在中国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的本土化路径。

一、人性观:性恶论、性善论、无善无恶论(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1. 决定论的人性观首先,弗洛伊德的人性观是一种决定论的人性观,这种人性观的形成受当时主流的科学学说和其他哲学流派的影响。

19世纪中叶,人类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尤其是物理学领域中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生物学中进化论和细胞学说的确立,不但极大地深化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且也为人们深入认识心理活动创造了条件。

人类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影响了弗洛伊德关于人性的假定,使他的人性观深深打上了物理学和生物进化论思想的烙印。

受此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所有行为和思想都不是偶然发生的,都尹新瑞:人性善恶:三大心理学流派的人性观思想及本土化路径-67-有其原因,每一动作、动机都有决定的原因和必然的结果,如果人们对人类的行为仍然感觉是神秘的,那是因为对人类内心的驱动力量和影响行为的体验揭示的不够[1]。

弗洛伊德这种决定论思想影响了他关于人性的论点,因此在对人性的认识上他认为人性是由无意识本能决定的。

弗洛伊德早期关于人性的认识中,他认为人是无意识的,决定人的无意识以及给予人的无意识活动以巨大能量的是人的性欲或性本能,性欲或性本能是人性的根本内容。

弗洛伊德曾经认为人有两种基本本能,“一种是自我保存的本能或自我本能,另一种是性本能”[2]。

后来弗洛伊德修正了这个观点,他发现这两种本能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他将这两种本能统称为“性本能”或“生的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人是无意识的动物而不是有意识的动物;人是性欲的动物而不是理性的动物,人和动物相比没有特异性。

后来弗洛伊德修正了他早期的本能论点,提出了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在其学术生涯后期的重要著作《自我与本我》中,弗洛伊德写道“最近我发展了本能的观点,在这里我坚持这个观点并把它作为进一步讨论的基础。

按照这个观点,我们把本能分为两种,一种是性本能或叫作爱的本能(Eros ),它是一个非常惹人注目和比较容易研究的本能。

”[3]弗洛伊德在强调人的动物性和本能的同时并未完全忽略人的社会性。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的升华就是人的社会性,他指出每个人都从自我利益出发,追求自身的幸福,在此过程中个体将他人作为达成自身目的的手段。

因此,弗洛伊德虽然承认人的社会性,但他这种观点仍然是从其本能论观点出发而讨论的。

总体而言,弗洛伊德的人性观是一种决定论的人性观,人本身没有自主性,人的行为是受非理性因素、本能和潜意识决定的。

2. 性恶论的人性观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人既然是从动物进化而来,那么人身上应该保留了动物本能。

基于此,弗洛伊德指出跟动物一样人的行为也受潜意识和本能的影响,并且人和动物一样是非理性的,具有各种本能和潜意识内驱力。

这种本能和内驱力是人行为的动力,它们按照唯乐原则行事,追求生理需要的满足,使人表现出性欲、攻击、残酷、毁灭他人与自身等“恶”[4]。

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满》中写道“人类并不是希望被人爱的仁慈生物,也不是在遭受攻击时最善于保护自己的仁慈生物;相反,他们属于那种被认为在本能天赋中攻击性占最大份额的生物……。

”[5]弗洛伊德强调为避免本能和潜意识内驱力造成破坏性后果,社会需要创设一系列的监督和规约机制用以压抑和制约本能和潜意识内驱力。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是人性本善,至少是中性的,这种观点建立在该学派的类本能论、潜能论和实现论的基础上[6,p379]。

1. 类本能论与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不同,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是受类本能的激发,类本能是善的,是令人赞美的,马斯洛认为“如果我们的本能冲动与其说是掠夺性的,不如说是友爱性的;与其说是使人憎恶,不如说是令人赞美的”[6,p379]。

马斯洛进一步指出“这些微弱的类本能倾向是好的,值得人们期望的,是健康的而不是邪恶的”,甚至他认为“在人的本性中没有一丝一毫趋向邪恶行为的类本能倾向”[6,p379]。

2. 潜能论马斯洛认为人都有不断发展、完善的潜能,这些潜能深蕴于人的内部天性中,并使人能够持续不断地发展。

潜能不仅仅“将要是”或“可能是”,而且它们现在就存在着。

人不仅具有生物潜能而且还具有心理潜能,这种心理潜能由遗传而来,并能够持续存在,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类本能,或者说是人类一种高级需要或冲动即对于友爱、公正、审美等的需要,这些需要虽然比较微弱,但是只要环境条件适当,便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对人的行为起支配作用。

3. 实现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都认为人具有不断发展和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决定着人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前进发展的驱力。

罗杰斯认为,这种倾向是人性本善的根本驱力和唯一动机,在这种倾第40卷第5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9月 -68-向的引导下,人能够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马斯洛也认为,因为自我的内核是美好的、值得信任和有道德的,因此只要外部条件能够使个体拥有自我选择的自由,那么个体能够按照自身需要作出最优选择。

总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性本善,人性具有道德性、建设性、可信赖性等价值取向。

与弗洛伊德对人性持悲观论调不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都对人性持一种乐观主义态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不同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坚持“习性论”,认为人性没有善恶,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否认遗传和本能的作用,心理学也不需要本能这个词,认为人除了身体结构外,没有在其祖先或父母那里遗传任何东西。

华生认为人类行为都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习惯的形成取决于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匹配或者刺激之后的强化。

在经典刺激反应公式S-R 中,刺激(S )指的是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外部和内部变化,反应(R )则是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

这样华生将人类行为简化为某种物理化学的变化引起的另一种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人类本身是完全被动的,人类行为完全是外部环境或内部化学变化的被动产物。

基于此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性没有善恶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结果。

二、问题界定与治疗:不同的思路与方法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对人性观的不同预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人类心理问题的界定和治疗方法。

(一)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从人性本恶的原则出发,认为人类行为都是由本能和潜意识驱力决定的,本能和潜意识驱力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其本身是非理性的,因此为了限制这些本能冲动,精神分析理论强调通过增强“自我”功能以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从而限制“本我”。

由于自我、本我、超我等处于不同的意识层次,它们之间的冲突处于无意识层次,神经症患者很难察觉。

因此,患者虽然能够感知自己出现的各种神经症的症状,但却并不知道导致这些神经症的原因。

因此,精神分析治疗的重点不在于消除各种心理症状,而是重点揭示冲突发生的原因和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将无意识层次发生的各种紧张、冲突,通过心理治疗技术导引到意识层面,使患者能够意识到并领悟冲突产生的原因,一旦患者能够在意识层面认识到无意识层次出现的冲突,神经紧张等症状则会消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