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多功能数字钟所在院系: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班级:*自动化*班学号:2011******* 姓名:*宜杰指导老师:***时间:2013.12.20瓷学院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目录引言 (4)第一章方案设计 (5)第二章单元电路设计 (7)第三章总体电路图 (13)第四章课程设计总结 (15)附表元件清单 (16)附录参考文献 (17)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电子产品的性能要求也更高。
我们做为21世纪的一名学电子的大学生,不仅要将理论知识学会,更应该将其应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使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
电子课程设计是电子技术学习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能够真正体现我们是否完全吸收了所学的知识。
数字电子时钟是一个对标准频率(1HZ)进行计数的计数电路。
通常使用石英晶体振荡器电路构成数字钟,以保证其频率的稳定。
以10 进制计数器74HC390 来实现时间计数单元的计数功能。
用4518作为计数电路,采用CD4511 作为显示译码电路。
选择LED数码管作为显示电路。
由CD4511 把输进来的二进制信号翻译成十进制数字,再由数码管显示出来。
用COMS 与或非门实现的时或分校时电路。
该电路还有在整点前10 秒钟开始整点报时的功能。
报时电路可选74HC30 来构成。
时间以24 为一个周期。
数字钟采用数字电路实现对“时”“分”“秒”数字显示的计时装置。
具有时间显示、闹钟设置、报时功能、校时的功能。
走时准确、显示直观、精度高、稳定等优点。
第一章方案设计设计制作一多功能数字钟一、设计任务:设计一个电子电路系统时,首先必须明确系统的设计任务,根据任务进行方案选择,然后对方案中的各部分进行单元的设计和器件选择,最后将各部分连接在一起,设计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的完整系统电路设计要求:(1) 时钟显示功能,能够十进制显示“时”、“分”、“秒”;(2) 小时高位具有零熄灭功能;(3) 具有整点报时功能;(4) 具有快速校准时间的功能。
二、设计方案在设计一个电子电路系统时,首先必须明确系统的设计任务,根据任务进行方案选择,然后对方案中的各部分进行单元电路的设计、参数计算和器件选择,最后将各部分连接在一起,画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的系统电路图。
一、明确系统的设计任务要求对系统的设计任务进行具体分析,充分了解系统的性能、指标、容及要求,以便明确系统应完成的任务。
二、方案选择把系统要完成的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单元电路,并画出一个能表示各单元功能的整机原理框图。
方案选择的重要任务是根据掌握的知识和资料,针对系统提出的任务、要求和条件,完成系统的功能设计。
在此过程中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争取方案的设计合理、可靠、经济、功能齐全、技术先进。
并且对方案要不断进行可行性和优缺点的分析,最后设计出一个完整框图。
三、单元电路的设计、参数计算和器件选择根据系统的指标和功能框图,明确各部分任务,进行各单元电路设计、参数计算和器件选择。
1.单元电路的设计单元电路是整机的一部分,只有把单元电路设计好才能提高整机设计水平。
每个单元电路设计前都需明确本单元电路的任务,详细拟订出单元电路的性能指标,与前后级之间的联系,分析电路的组成形式。
具体设计时,可以模仿成熟的先进的电路,也可以创新或改进,但都必须保证性能要求。
而且,不仅单元电路本身要求设计合理,各单元电路间也要互相配合,注意各部分的输入、输出信号和控制信号的关系。
2.参数计算为保证单元电路达到功能指标要求,就需要用电子技术知识对参数进行计算,例如放大电路中各电阻值、放大倍数;振荡器中电阻、电容、振荡频率等参数。
只有很好地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正确利用计算公式,计算的参数才能满足设计要求。
计算参数时,同一个电路可能有几组数据,注意选择一组能完成电路设计功能、在实践中真正可行的参数。
3.器件选择(1)阻容元件的选择注意功耗、容量、频率和耐压围是否满足要求。
(2)分立元件的选择包括二极管、双极型三极管、场效应管、光电二(三)极管等。
根据他们的用途分别进行选择。
(3)集成电路的选择根据电路功能、性能指标选择集成电路。
注意集成电路的功耗、电源电压、工作速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通过查阅有关设计手册,进行元器件的选择。
4、电路图的绘制电路图通常是在系统框图、单元电路设计、参数计算和器件选择的基础上绘制的,它是电路组装、调试和维修的依据。
绘制电路图时,注意以下几点:(1)元器件布局合理、排列均匀、图面清晰、便于阅读。
(2)注意信号流向。
一般从输入端或信号源开始,由左至右或上至下按信号的流向依次画出各单元电路,而反馈通路的信号流向则与此相反。
(3)图形符号标准,适当标注。
(4)连线应为直线,尽量少交叉和折弯。
第二章单元电路设计一、基本设计思路:数字钟实际上是一个对标准频率(1HZ)进行计数的计数电路.由于计数的起始时间不可能与标准时间(如时间)一致,故需要在电路上加一个校时电路,同时标准的1HZ时间信号必须做到准确稳定.通常使用石英晶体振荡器电路构成数字钟.上图所示为数字钟的一般构成框图二、功能模块的设计:(1)秒信号产生模块晶体振荡器是构成数字式时钟的核心,它保证了时钟的走时准确及稳定。
图1 COMS晶体振荡器图2 CD4046部框图图1所示电路通过CMOS非门构成的输出为方波的数字式晶体振荡电路,这个电路中,CMOS非门U1与晶体、电容和电阻构成晶体振荡器电路,U2实现整形功能,将振荡器输出的近似于正弦波的波形转换为较理想的方波。
输出反馈电阻R1为非门提供偏置,使电路工作于放大区域,即非门的功能近似于一个高增益的反相放大器。
电容C1、C2与晶体构成一个谐振型网络,完成对振荡频率的控制功能,同时提供了一个180度相移,从而和非门构成一个正反馈网络,实现了振荡器的功能。
由于晶体具有较高的频率稳定性及准确性,从而保证了输出频率的稳定和准确。
晶体XTAL的频率选为32768Hz。
该元件专为数字钟电路而设计,其频率较低,有利于减少分频器级数。
从有关手册中,可查得C1、C2均为22pF。
当要求频率准确度和稳定度更高时,还可接入校正电容并采取温度补偿措施。
由于CMOS电路的输入阻抗极高,因此反馈电阻R1可选为22MΩ。
较高的反馈电阻有利于提高振荡频率的稳定性。
通常,数字钟的晶体振荡器输出频率较高,为了得到1Hz的秒信号输入,需要对振荡器的输出信号进行分频。
通常实现分频器的电路是计数器电路,一般采用多级2进制计数器来实现。
例如,将32768Hz的振荡信号分频为1Hz的分频倍数为32768(215),即实现该分频功能的计数器相当于15极2进制计数器。
本实验中采用CD4060来构成分频电路。
CD4060在数字集成电路中可实现的分频次数最高,而且CD4060还包含振荡电路所需的非门,使用更为方便。
CD4060计数为14级2进制计数器,可以将32768Hz的信号分频为2Hz,其部框图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CD4060的时钟输入端两个串接的非门,因此可以直接实现振荡和分频的功能。
74HC74 D触发器二分频原理图(2)计时模块计时进位与清零1)秒位上图右部分是秒个位的进位与清零电路。
由十进制计数器74LS74构成秒位的个位,74LS160构成十位。
当7490的输出是9(1001)时,QA和QD 的信号通过与非门7400输出低电平,则由7400的4Y端口产生下降沿脉冲,使得74160开始计数,实现进位功能。
此时QA和AD的电平改变,与非门输出高电平,产生一个上升沿,输出给下一级的计数端,实现进位。
上图左部分是秒十位的警卫与清零电路。
当输出是5(0101)时,QA和QD的信号通过与非门输出低电平,当输出给自己的预置位端,实现自身的清零,此时QA和AD的电平改变,与非门输出高电平,产生一个上升沿,输出给下一级的计数端,实现进位。
而由于分位的个位同样是用7490构成,其时钟信号为下降沿有效,则秒位十位进位信号须经过另一片与非门7400产生下降沿脉冲,实现进位功能。
2)分位分个位、分十位的进位与清零电路与秒个位、秒十位的电路原理类似。
3)时个位、时十位:如下图所示,当时个位为9(1001)时,时十位清零,并且产生进位信号。
当时十位为2(0010)且时个位为4(0100)时,与非门2Y端输出低电平,给十个位、时十位计数器的清零端低电平,使十个位、时十位置零。
图3-10(3)时高位零熄灭功能实现:如下图所示,当时十位输出0(即0000)时,74LS160的QA和QB 端通过或门74LS32输出低电平至时的十位译码器的BI/RBO端口,使其不工作。
当时十位输出大于0时,通过或门输出高电平,使其正常工作,从而实现时高位零熄灭功能。
(4)整点报时模块蜂鸣器部分实物电路,右为74HC30(5)快速校时部分校时模块开关校时电路方案论证:该方案结构简单,节约成本。
但是只能从低位向高位逐步调整,以避免低位调整对高位的影响,灵活性差。
考虑到实际生活中,时钟一旦调整之后就很少会再次调整,为了降低成本,降低电路复杂度,所以采用此方案。
第三章总电路图秒模块分模块时模块第四章课程设计总结心得体会:经过这次数字电子电路的课程设计,我的数电知识得到巩固,并且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对数字钟的工作原理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对数字电子设计的过程及其涉及的工具有更深入的认识。
在这次课设中充分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学会了如何查找资料是自己的设计达到合理的要求。
虽然在在设计过程遇到一些困难,但是经过自己查阅的资料和老师细心的指导,终于在最后把这个多功能数字钟设计出来了。
并通过此课程设计任务是我们加深了数电课程设计的了解。
非常感这次数电课程设计机会,通过这次数字电子钟的课程设计,我们才把学到的东西与实践相结合。
从中对我们学的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并从中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乐趣。
最后感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各位同学给予的帮助。
(附表)电子元件清单(附录)参考文献1、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本教程》2、《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康华光主编,高等教育(2006)3、高吉祥《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第二版)4、南航航空大学《电子实践技术2》5、自美《电子线路设计、课题、测试》(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