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经济学教学大纲

工程经济学教学大纲

《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审核:系主任编写日期:2012年12月
1 课程基本信息
2 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与课程定位
2.1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工程经济学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较全面的掌握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清楚工程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基本观点和基本分析方法;熟悉经济运行的基本框架。

2.2课程的基本要求
掌握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熟悉工程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分析方法及由这些理论组成的各种基本方法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经济运行的基本思维框架。

2.3 课程定位
工程经济学是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学科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先修课是管理学、运筹学等,它是房地产经济学等专业课的基础。

本课程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新知识和新方法的学习。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 课程教学内容、知识点与学时分配
3.1 微观经济学
导论(1学时)
了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理解: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运用: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导论(2学时)
了解:需求和供给的基本原理;
理解:均衡价格理论的主要思想;
运用:弹性理论的主要内容。

消费者行为理论(2学时)
了解: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
运用:效用理论去分析消费者行为,基数效用分析法和序数效用分析法。

生产理论(2学时)
了解:市场经济制度和价格机制怎样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
理解:在供给曲线背后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成本理论(2学时)
了解:成本的性质和经济利润
理解:短期成本函数中几种成本的数学公式与图形,长期成本函数与短期成本函数的关系;
运用:短期成本曲线推导长期成本曲线。

市场理论(2学时)
了解:不同市场条件下的单个厂商如何决定产量和价格;
理解:不同市场条件下的厂商应根据什么原则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才能获得最大利润。

要素分配理论(2学时)
了解: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及其价格决定;
理解:生产要素市场的运行规律;
运用:分析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微观经济政策(1学时)
了解:市场失灵的各种表现,分析引起市场失灵的各种原因;
理解:政府在弥补市场缺陷方面的重要作用;
运用:解决或避免市场失灵的政策和措施。

3.2宏观经济学
国民收入核算(2学时)
了解:国民收入的概念,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及其计算方法;
理解:国民收入的核算指标及各个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4学时)
理解:收入-支出分析等基本理论和方法、基本概念以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消费函数、储蓄函数与投资函数,乘数理论,加速数原理等内容
货币、利率和国民收入(4学时)
理解:货币、银行的基本概念和货币供求与市场均衡等内容。

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4学时)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IS-LM模型。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4学时)
了解:供给财政政策;
理解:财政收入的两种类型,领会税收的原则,税收效果的分析,财政政策分类,掌握权衡财政政策。

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4学时)
理解:基本概念以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
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消费储蓄与投资等基本理论和方法,
通货膨胀与失业(2学时)
理解:失业的类型及原因,通货膨胀的类型及成因,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通货膨胀的治理的内容。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2学时)
了解:经济增长的概念、经济周期的概念、经济周期四个阶段的划分;
理解:促进经济增长的源泉因素。

4 建议教学方法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辩论法等,主要教学手段:教具教学。

5 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
6 建议教材或参考书
6.1建议使用教材:顾圣平.《工程经济学》.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6.2参考书:1.李从东.《工程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黄渝祥.《工程经济学》(第三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3.刘晓君.《工程经济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考核与成绩评定办法
7.1考核方式:考试
7.2考核形式
闭卷考试
7.3成绩评定
课程总评成绩=平时(30%)+期末(70%),百分制
7.4 考题的设计
考试题分为几种类型,重点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运用以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1.概念题型基本形式有选择题、填空题约占50%
2.计算题型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应用的掌握程度约占20%
3.综合分析题型案例分析题约占30%
8 其他说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