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刘贬曹”是中华民族的共同选择摘要:《三国演义》的基本倾向是“尊刘贬曹”。
而对“尊刘贬曹”学术界又大都以为不过是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
作者对学术界这种看法进行了具体分析探讨,指出曹、刘究竟谁是正统,封建统治阶级历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因此所谓“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只不过是一句空话;从“尊刘贬曹”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尊刘贬曹”是全体中华民族的共同选择,其思想实质就是反对暴政,热爱民主。
关键词:尊刘贬曹三国演义中华民族选择一、什么是“尊刘贬曹”所谓“尊刘贬曹”,是就作者罗贯中的立场而言的。
他在创作《三国演义》时,把蜀汉刘备作为正统予以赞颂,而把曹操作为奸贼予以贬斥。
《三国演义》科学规范的叫法应该叫《三国志演义》,它描写的内容是三国历史。
作者题名也很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晋平阳侯陈寿史撰,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这个题署除了将陈寿官职弄错之外,其他没什么错误。
陈寿只当过平阳侯的“相”,是平阳侯的下属官员,其地位相当于县令,而并不是封的平阳侯。
“侯”和侯的下属官员“相”是两码事。
这个题署说明罗贯中所描写的内容之根据是陈寿的史书《三国志》。
而陈寿的《三国志》是把曹魏当正统的,因此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按理也应该以曹魏为正统。
但是,罗贯中不仅不把曹魏当正统,反而把曹魏当奸贼给予挞伐,而把陈寿《三国志》中称之为“寇”的蜀汉刘备当作正统予以称颂。
因此才有作者罗贯中个人主观的“尊”和“贬”的问题,也就是说“尊刘贬曹”是作者罗贯中有意为之的。
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尊刘贬曹”。
当然,罗贯中的“尊刘贬曹”也不是他自己的主观所为,他只不过是采纳了民间长期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尊刘贬曹”思想而已。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
仅郭兴良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下册就罗列了以下十种:1.蜀汉争正统说。
2.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
3.描绘三国各集团斗争说。
4.讴歌封建贤才说。
5.人才教科书说。
6.圣君贤相的理想说。
7.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
8.宣扬用兵之道说。
9.悲剧说。
10.反思说。
这还是主要的说法。
其次要的说法就更多了,用不着都一一罗列出来。
尽管对《三国演义》的主题说,学术界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但对《三国演义》的基本倾向是“尊刘贬曹”却都没有异义。
而且对“尊刘贬曹”这一基本倾向形成的原因,也大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
二、“尊刘贬曹”不是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统治思想。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正统思想。
那么在当时有没有这么一个正统思想呢?陈寿的《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而不是以蜀为正统。
晋乃由魏“禅让”而来,那么由蜀入晋的陈寿写三国历史,自然要尊魏为正统了。
东晋习凿齿著《魏晋春秋》,难道还能为已经沦陷于胡人之手的北方争正统吗?他当然只能为偏居南方的东晋争合法性。
以此他批评陈寿的《三国志》以魏为正统的思想,而主张以蜀汉为正统。
到了北宋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北宋是北周”禅让”的,当然只得坚持北方的正统。
所以司马光又不得不否定习凿齿以蜀汉为正统的思想,而恢复北方曹魏的正统地位。
到了南宋,朱熹在《通鉴纲目》里又不得不为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宋统治者寻找合法依据,因此他又要与司马光唱对台戏,否定曹魏的正统,恢复蜀汉的正统。
这种情况一直到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才作了一个完整的解释。
所谓正统、非正统都是由当时的历史情况而定的,都是为自己的主子寻找统治合法的借口。
这也就是说,在魏、蜀谁是正统、谁是非正统的问题上,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统一的思想。
既然如此,那么所谓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当然也就只是一句毫无根据的空话而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统治阶级一会儿以魏为正统,以蜀为非正统;一会儿又以蜀为正统,以魏为非正统。
这样不断地变过去变过来,究竟谁是正统谁是非正统,历史本身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思想,我们又如何能机械地说什么“尊刘贬曹”只不过是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呢?三、“尊刘贬曹”思想的形成过程既然所谓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说并不存在,那么“尊刘贬曹”的思想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社会是丰富复杂的。
其思想除了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思想之外,应该还有占非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人民的思想。
人民始终是被统治的阶级,因此他们的思想都是具有连续性的,不会因改朝换代而随之改变。
“尊刘贬曹”就可以说是三国以后广大人民的一贯思想。
这只要简单回顾一下历史就可以看到这种思想的萌芽、形成、发展。
暂且不说刘备,就以刘备集团的二弟关公和军师诸葛亮为例。
早在三国当时,人们就对关公的刮骨疗毒等英雄事迹赞叹不已。
关公当阳遇害之后,当阳人民到处都传说关公显灵,对之顶礼膜拜,不久便在当阳玉泉山建起了关庙,烧香敬拜,封之为伽蓝神。
唐初拆其庙,不久又重修关庙,董侹并为之作《重修玉泉关庙记》。
至宋,人们传说关羽在家乡解州打败了蚩尤,保护了家乡的盐池,宋徽宗为此还封关羽为崇宁真君。
到明、清关羽崇拜达到顶峰,被尊封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关公惩恶扬善、显灵护军、保国安民的记录,“史志、笔记无所不载,佛、道、儒三教无所不传,匹夫匹妇无所不信,穷荒遐裔无所不至,传布之广如大气之充于宇宙,影响之广可谓至矣、大矣!”(荆州三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主题报告:《荆州,关公文化的源头》见2005年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荆州与三国演义》)从刘备集团军师诸葛亮来讲,他是司马懿的死对头,可西晋刚统一,便因敬重孔明而封其子诸葛京为官。
孔明一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受到人民的无比敬重及热爱。
试问在曹魏或者孙吴领导集团中像关羽、诸葛亮这样广泛受到人民喜爱的人物有没有?没有。
不说两个,就连一个、半个也没有!四、人民为什么要“尊刘贬曹”下面我们着重讨论一下刘备的问题。
人们尊刘并不是因为刘备是什么中山靖王之后、当今皇叔什么的。
刘备从桃园结义开始,被关羽、张飞尊为大哥,那时关羽,张飞谁知他是当今皇叔?刘备任安喜县尉“署县事一月,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三国演义》第2回。
笔者按:下引回数均指《三国演义》)也无人知他是什么当今皇叔。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关公温酒斩华雄,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立功受贺之时,人们也只知刘备乃公孙瓒手下一个小小的县令而已。
至救孔融进而救徐州,陶谦三让徐州之日,人们也只知刘备乃汉室宗亲,并不知为当今皇叔。
直到灭了吕布,进京面帝之后,献帝查了宗谱,才确认其皇叔身份,始有皇叔之称。
既然如此,人民为什么要“尊刘”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应该说为何要“贬曹抑孙”。
只有把贬曹抑孙说明了,才能体现出一个“尊”字来。
首先说孙权。
孙权是一个典型的分裂割据势力的代表,理所当然应受到压抑。
从三国以前的历史看,夏、商、周是一统天下。
东周之后,进入春秋、战国,人民饱受封建割据之苦。
所以大汉建立之后,凡有割据都不得人心。
南粤王被灭,田横那怕只是割据一个海岛也不得人心。
孙权仰仗父兄之业妄想割据江南,当然更不得人心,受“抑”自是必然之理。
至于曹操,虽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曹操似乎很有能力,很有成就,扫除群雄,统一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二。
但曹操的出发点不是为朝廷,而是为自己。
后来的篡汉自立的实践也证明曹操确实是为自己。
更重要的是曹操人品极坏。
曹操凶残、狡诈,为了替父报仇,曹操几乎把徐州百姓斩尽杀绝。
曹操杀伏皇后、杀董国舅、用阴谋诡计杀救火的大批官吏、杀给他盖被子的贴身卫士、杀粮官王垕、杀杨修、杀吕伯奢全家等等,并公然宣称“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曹操这种嗜杀成性的品格和极端自私的人生哲学都是与中国人中庸、忠厚的做人准则水火不相容的。
像曹操这样的人,越是雄才大略,干的坏事越大,危害也越大!所以人民贬斥曹操更是理所当然的。
这样一来,剩下的就只有做人每每与曹操相反的刘备了。
刘备曾对庞统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
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
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
”(第30回)人民抑孙、贬曹,当然就会敬与之相反的刘备了。
刘备在桃园三结义时,就亮出了他的政治纲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第1回)出发点是国家人民。
所以第一次担任安喜县县尉时,“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第2回)。
刘表安排他到新野工作时,很快就赢得了“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的好评(第35回)。
当阳撤退时,竟有十几万百姓跟随刘备渡江。
曹操追兵赶上,诸葛亮劝刘备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却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今人归我,奈何弃之?”刘备甚至不忍见百姓受苦而“欲投江而死”。
(第41回)正因为刘备取信于民,成都百姓,“香花灯烛,迎门而接”,取得了稳固的根据地。
(第65回)用不着繁琐的举例了,“以人为本”这是刘备三国时期说的话,与我们今天的话是一样的,而且在“以人为本”之前还加了一个“必”字,这么一强调,就表明他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远远超过了我们今天许多人的认识水平!这就说明刘备具有相当的民主思想。
我在此没有采用通常所说的民“本”思想,我认为如果不在概念上兜圈子,应该说从孟子起,孟子说的“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实际就是一种民主思想。
到了三国时期,刘备以“卖席织履”为生,是社会底层的人,他具有这种强烈的民主思想应该是很自然的。
这就是人民尊刘的核心之所在。
刘备虽然后来贵为皇叔,可实际上当初在乡里他只是一个“编席织履”的下层平民百姓。
从小失去父亲,家道中落,刘备与母亲相依为命,何尝享受过皇家的什么特权?他没有钱,没有权,靠结义兄弟们打下了江山,所以他进位汉中王,当了昭烈帝,始终还是保持着结义兄弟的关系没有变。
论者都批评刘备不该为兄弟情义而置江山于不顾。
这里有一点要予以说明,刘备为兄弟情谊是真,但并不是置江山于不顾,拱手把江山送给东吴。
他的目的是消灭孙权,为关、张二弟报仇。
想当初刘备起倾国之兵伐吴之时,长驱大进,“此时先主威声大震,江南之人,尽皆胆裂,日夜号哭。
”“权大惊,举止失措”,不顾脸面,向曹丕屈膝称臣。
(第83回)此刻刘备报仇、灭吴的目的眼看就可以实现了,只不过军师不在身边,后来被陆逊侥幸取胜而已,怎么能因此就说他是置江山于不顾呢?话虽这样说,但刘备对江山的确没有别人看得那么重。
我认为这正是刘备的优点!江山又不是他固有的,没有兄弟们的出生入死几十年的战斗,何来的江山?所以他宁冒失掉江山的危险也要为兄弟报仇。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赢得人民的尊敬。
元代郝经《重建庙记》云:昭烈与飞出师伐权以诛仇,飞死而帝崩。
始则王与飞以死事昭烈,终则昭烈与飞以死报王。
呜呼!仁之至,义之尽也。
元代郝经称颂刘、关、张互相都作到了仁至义尽,但这里着重强调的是刘备对关公作到了仁至义尽。
这个评价可以说是广大人民心声的反映。
汉代刘邦杀戮功臣,留下的话柄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宋代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也总是受到后人的讥评。
明代朱元章杀戮功臣,遭受后人的批判更为猛烈!早在徐州时,张飞丢了徐州,陷了刘备家眷,惶恐欲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