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
简介:在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体系中,与其他专业监督相比,国家审计以其法定性、独立性、综合性以及监督领域的广泛性等特点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现时期应加强国家审计的宏观意识,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充分发挥其为宏观调控服务的作用。
一、宏观调控的内涵和作用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政府治理经济的职能要紧致力于宏观调控,通过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制造良好的经济进展环境,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因而市场机制的发挥也离不开必要的国家宏观调控,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以一定的宏观调控为前提的。
我国正处在从打算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由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消极的方面,特不是目前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入,市场发育不成熟,竞争规则不健全,法规制度不完备,人们对
市场经济还缺乏规律性的认识。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和治理,不仅利用市场经济“无形的手”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同时运用宏观调控“有形的手”,以保证供求平衡、经济结构的合理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进展。
宏观经济调控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调节和监督两大部分。
一方面,通过国家打算、信贷、货币投放、税收政策以及财政支持等手段进行调节,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地进展,上述部门在执行调节职能的同时,还通过其业务履行监督的职能;另一方面,审计、工商、物价、统计以及各专业治理部门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监督,而且多属于专业性监督,通过各自的专业对经济活动的某一方面或某一行业依法进行监督,然而所监督的仅限于分管的专业活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审计进行再监督,审计在监督范围和关系上不同于其他经济监督,审计监督是具有独立性的综合监督。
审计监督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我国经济监督体系中审计不但同其他专业经济监督部门一样负有对企事业单位实施监督的责任,而且还要对各专业经济监督部门实行再监督,并为宏观调控提供审计信息,提出审计意见,供宏观决策参考。
因此,审计监督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宏观经济治理必不可
少的手段,是宏观治理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家审计的职能及特点
(一)国家审计的内容
国家审计,也称政府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代表国家所实施的审计。
国家审计是与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相对而言的,三者的审计主体各不相同。
从内容上来看,国家审计包括财政收支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
财政收支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下级政府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治理和使用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的审计监督;财务收支审计是对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所进行的审计监督,对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综合性的审查并做出客观评价;经济效益审计,是对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进行监督的行为,审计机关对列入审计监督范围的所有单位和项目,都能够进行经济效益审计,其中以审计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最为典型。
目前,我国
审计机关要紧开展财政收支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和可持续进展战略的实施,人们越来越关注经济效益问题。
审计机关在对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的同时,将依照客观需要逐步开展经济效益审计。
(二)国家审计的职能
国家审计是独立于治理者之外,不参与具体的治理活动,不履行决策、打算、组织、指挥、协调职能,对财政、财务收支专司监督的行为。
不论被审计单位有无问题,审计机关均应当履行其监督职能,进行例行审计。
因此,监督是国家审计的差不多职能。
具体来讲,审计监督确实是检查被审计单位在经济活动中是否按授权或既定目标履行经济责任,有无弄虚作假、违法违规、损失白费行为,并督促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促使其依法行政、治理、经营。
在履行监督职能的同时,审计机关还能够对某些治理职能履行情况作出评价,如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的优劣、内部治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提出改进经营治理的建议。
也确实是讲国家审计要紧是审查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是否发生,是否遵循国家有关规定,有关资料是否如实反映,并衡量其经济效
率和效果,通过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最终达到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进展的目的。
现代国家审计差不多是在法律框架下对政府及公营事业运转的成果和效益进行检查和评价的一项专业性活动。
(三)国家审计的特点
1.法定性。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政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法》第16条规定,“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和下级各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治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预算法》第72条也规定,“各级政府审计部门对本级各部门、各单位和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决算实行审计监督”。
以上三个法律明确规定了审计机关的职责、监督范围和审计监督的法律依据,确立了社会经济活动对国家审计的总体要求。
2.独立性。
审计机关是专司经济监督的机关,不直接治理国家的资财,是以第三者的身份出现,与被监督部门没有任何业务上的联系和
经济上的利害关系,这种地位超脱、独立性强的特点是审计的本质特征,也是审计机关能够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监督的重要条件。
同时,国家审计的独立性也表明审计监督具有不可替代性,其他经济监督不能代替审计监督,且审计监督能够对其他具有经济监督职能的部门实施再监督。
3.较高的层次性。
国家审计在整个监督体系中处于较高的层次,不仅对经济治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审计,而且对财政预算执行的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不仅对国有资产及国家建设项目实施具体的业务监督,而且对综合经济治理部门和专业监督部门还要实施再监督。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讲国家审计是对经济监督的再监督,体现了较高的层次性。
4.监督领域的广泛性。
依据《宪法》和《审计法》规定,必须同意审计的部门和单位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地点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国家事业组织;其他应当同意审计的部门和单位,以及上述部门和单位的有关人员。
而且不论是生产、流通、分配、交换等各个方面,都必须同意审计监督,体现了国家审计监督领域的广泛性。
5.监督内容的综合性。
在整个财政监督体系中,与其他专业监督相比较,审计监督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监督。
国家审计要紧是对各级财政部门纳入预算治理的收支和预算外资金的收支以及国有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
在法律的框架下,国家金融机构、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拥有国有资产的单位经济活动都要同意审计监督,而且随着审计的不断进展,除了传统的财政收支审计、财务支出审计以外,将逐步开展绩效审计,对经济活动的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评价,体现审计监督的综合性。
以上特点充分讲明了国家审计在各类监督中的独特性,其在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较高层次的地位,是其他经济监督不可比拟的。
三、国家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家审计作为一种经济监督,其最终目标确实是严肃财经纪律,规范经济秩序,营造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保障国家意志的实现,保障最宽敞人民群众的全然利益,而国家意志和人民利益是通过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实现的,国家每出台一项宏观经济政策都需要审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