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规院城市总体规划统一技术措施
目录
1. 总则
2. 基础资料
3.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4. 城市总体规划
附录:表 l、《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目录表》
表 2、《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各类指标统一使用单位》
1 总则
1.0.1 为统一我院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内容、深度、程序,保证成果质
量,便于技
术管理,特制定本规定。
1.0.2 在执行国家观行的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标准与规范的前提下,
制定和执
行本规定。
1.0.3 本规定适用于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镇以上级别城市的总体规划编
制工作。
1.0.4 本规定若与地方有关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工作深度要求不一致时,可以
本规定为基
础,与当地有关部门协商解决。
1.0.5 城市总体规划应在城市所在地区已有的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市域规
支持、市域
城镇体系规划等指导下进行,并与之相协调、相衔接。
1.0.6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应与所在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
计划)相衔接。
1.0.7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可按下列程序进行:
(1) 收集分析基础资料;
(2)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3)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2 基础资料
2.0.1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收集齐备有关城市和区域的勘察、测量、经济、社会、自然环
境、资源条件、历史、观状和规划情况等基础资料,并作分析。
2.0.2 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应包括:
(1) 市、县、镇域基础资料;
(2) 城市基础资料。
2.0.3 市、县、镇域基础资料应包括:
(1) 市、县、镇域近期测绘的地形图:
(2) 自然条件;
(3) 资源状况;
(4) 主要产业及工矿企业状况;
(5) 主要城镇状
(6) 区域基础设施状况;
(7) 主要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状况:
(8) 环境状况;
(9) 土地开发利用状况;
(10) 经济发展状况:
(11) 区域规划、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2.0.4 城市基础资料应包括:
(1) 自然资料,包括地理位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气象、水文、矿产资
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
(2) 城市历史资料;
(3) 城市人口资料;
(4) 城市测量资料;
(5) 社会经济发展资料;
(6) 城市土地利用资料;
(7) 工矿企事业单位资料;
(8) 仓储资料;
(9) 社会服务设施资料;
(10) 居住资料;
(11) 交通运输资料;
(12) 城市道路资料;
(13) 园林绿地、文物古迹资料;
(14) 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资料;
(15) 工程设施资料,包括给水、排水、供电、电信、燃气、供热;
(16) 环境保护、环境卫生资料;
(17) 防灾资料:包括防洪、抗震、消防、人防、防潮、防风。
2.0.5 基础资料可视所在城市的特点及实际需要增加或简化,并进行分析汇
编。
基础资料
数据必须准确。
3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3.0.1 县以上级别的城市总体规划,一般应编制规划纲要。
城市总体规划纲
要的主要任务是:
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对总体规划需要确定的主要目标、
方向和内容
提出框架性意见。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经批准后。
应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3.0.2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 根据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包括总人口、
国民生产总值、产业结构比重;
(2) 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发展目标与布局,包
括市(县)域规划总人口、城镇人口、城市化水平、中心城市、重点城镇和城镇空间
网络的确定;
(3) 原则确定城市性质、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
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
(4) 研究确定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研究确定重要基
础设施的主要技术标准。
3.0.3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时应作多方案比选。
3.0.4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包括文字和图纸两部分。
文字应由纲要和纲要说明组成。
纲要应简明扼要。
3.0.5 纲要内容可包括:
(1) 编制背景、依据、指导思想;
(2)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发展目标;
(3) 市域城镇发展目标和空间布局:
(4) 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城市规模:
(5) 城市用地选择和总体布局初步方案比选,提出推荐方案;
(6)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原则及目标;
(7) 需要解决的特殊问题和重大问题;
(8) 对下一阶段总体规划的要求。
3.0.6 纲要说明可包括:
(1) 城市自然、历史、现状特点:
(2)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包括分析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目标、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
(3) 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4) 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原则确定规划期内的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初步预测人口
规模、用地规模);
(5) 城市规划区范围确定;
(6) 城市总体布局方案(附观状、规划用地指标,包括提出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7) 城市综合交通发展;
(8) 城市远景发展构想;
(9) 主要基础设施规划(对城市能源、水源、交通、其他基础设施、防灾、
环境保护、重
点建设等主要问题提出原则规划意见)。
3.0.7 纲要图纸可包括:
(1) 城市区位分析图(1/20 万~1/100 万);
(2) 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方案图(1/5 万~1/20 万);
(3) 城市用地现状图(1/5 千~1/2.5 万);
(4) 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图(1/5 千~1/2.5 万);
(5) 总体布局结构分析图;
(6) 重要基础设施规划方案图;
(7) 其他必要的图纸。
4 城市总体规划
4.1 任务及程序
4.1.1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应是:综合研究市域城镇体系、合理确定城
市性质、规模
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
设施,处理
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4.1.2 城市总体规划成果阶段工作可按下列程序进行:
(1) 以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为依据,在收集基础资料、进行现状调查基础上,进行分析预
测,确定各专业规划的目标、标准和所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2) 以土地利用规划和道路交通规划为基础,进行总体布局方案比选,听取各方意见,
提出推荐方案;
(3) 在总体布局推荐方案基础上提出各专业规划方案;
(4) 提出近期建设规划和城市远景发展构想;
(5) 综合、协调总图和各专业规划;
(6) 制作规划成果,绘制图纸,编写有关技术文件;
(7) 对成果检查、校对、审核、交付、验收、上报、归档。
4.2 编制内容
4.2.1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远期一般为 20 年.也可根据所在城市国民经
济和
社会发展长远规划的期限,与之吻合。
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 5 年。
4.2.2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应包括:
1) 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
发展战略。
确定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
调整观有城
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
确定区域交
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提
出实施规划
的措施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议;
2) 确定城市发展目标,论证城市职能,确定城市性质;
3) 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选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划定
城市规划区
范围,确定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
位置;
4) 进行居住用地分类并确定建设标准,安排居住用地,确定人口容量和布
局结构,进
行居住用地配套设施安排;
5) 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要
交通设施的
规模、位置。
6) 提出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确定城市交通结构,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走
向、断面、
主要交叉口形式示意及用地控制范围、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的位置;
7) 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给水、排水、供电、电信、燃气、供热等设施的发
展目标和总
体布局;
8) 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9) 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进行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和城市特色研究;
10) 确定城市环境质量的规划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确定城市环境卫
生设施发
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11) 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防洪、抗震、消防、人防等规划目标和总体
布局;
12) 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
围,提出保
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13) 提出旧区改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
要求和措施;
14) 综合协调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乡村建设.统筹安排居住、公共设施、
乡镇企业、市
政公用设施用地和农田菜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副食品基地,划定可建设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