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脏病 中医科普

心脏病 中医科普

心脏病中医科普何为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

是我国一项民族文化遗产。

它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内容;孕育着很多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新理论、新学说的胚胎和萌芽,正是这些宝贵精髓,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活力。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从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联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的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

“中医”是个专用名词,它的“中”字显然是为了区别“西医”的“西”字。

因此,大家理解的“中医”是指传统中国医学或中国大夫。

不过认真求实地考证一下,这个“中医”之“中”,本来的意思根本就不是指中国呢!西汉开始有“中医”的说法,若“中”不指中国,究竟何意呢?中国最早认识事物的思想基础,来源于《易经》,将世界一切事物均纳入的轨道,对后世的哲学,社会、天文、地理、医学……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响。

因此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不会生病。

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来。

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意即身体若无阳燥,又不亏阴,一直保持中和之气,会百病全无。

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医之“中”的真正含意。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在这里中字念去声(重)。

“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

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

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

到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

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 “传统医”“国医”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

两千多年前,《汉书》里的那个中医概念,倒是体现了中国医学中的一个最高境界。

中医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

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及汤液。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

现存最早的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

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手术等治疗方法。

秦汉时期,形成了《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

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

所著的《》,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

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

另外,唐代还有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

唐代(公元618--907年)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

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

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

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

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

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

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病条辨》等专著。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医药学家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致中和。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致中和。

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

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

甚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溃了就没有了。

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

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它的一种最高境界。

《中庸》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致中和”这一思想。

《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说的是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

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

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

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

在这个终级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

第一个代称是歧黄。

这个名字来源于《黄帝内经》。

因其是黄帝与歧伯讨论医学的专著,便称《黄帝内经》为歧黄之术。

自然,歧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

第二个代称叫青囊。

现在知此名字并使用者甚少。

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

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

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

第三个代称唤杏林。

这个名字的起始,也与三国有关。

有资料介绍,三国时吴国有位名医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庐山隐居。

附近百姓闻名求医,但董奉从不收取钱财,只求轻症被治愈者种一棵杏树,大病重病被治愈者种五棵杏树。

数年后,董奉门前杏树成林,一望无际。

从此,人们便唤中医为杏林。

第四个代称称悬壶。

传说河南汝南的费长房在街上看到一卖药老者的竿杆上挂一葫芦,奇怪的是,天黑散街后,老者就跳入那葫芦中。

为弄清底细,费长房以酒款待,老者后来约他同入葫芦中,只见玉堂俨丽,甘肴旨酒。

费长房即拜老者为师,学修仙之道。

数载后,他术精业成,辞师出山,又得壶翁传赠的治病鞭鬼之竹杖,从此悬壶行医。

从那时起,医生腰间挂的和诊所前悬的葫芦,便成了中医的标志。

中医强调未病先防:刘邦讳疾忌医而丧命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196年秋,亲自率兵征讨淮南王黥布。

在激烈的战斗中,刘邦被流箭射伤,在行军路上病倒了。

吕后为他请来良医,大夫诊察之后,认为这并不是大病,是可以治愈的。

然而刘邦自信命在于天,认为自己从布衣百姓开始,提三尺长剑取得天下,这些正是天命所归。

他讳疾忌医,认为自己的病能否痊愈在于天意,即使有扁鹊那样的良医又有何益呢?于是他谢绝治疗,病势日增,次年的4月即死于长安,年仅53岁。

除了汉高祖之外,历史上还有一些人犯同样的错误。

同时,也许有的人在治病时不会讳疾忌医,而在日常生活中和事情上犯这样的错误。

总之,回避问题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正确地解决问题,才会让困惑和病痛得以解除,避免恶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人类的血管可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的主要作用是将心脏泵出的血液送到全身。

动脉内血液的压力较大,血管壁也较厚。

正常动脉壁可以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

内膜位于动脉的最内侧,与血液接触,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例如它参与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凝血、白细胞黏附及血管内分泌等过程。

中膜是动脉的主要部分,由平滑肌细胞、弹性蛋白和胶原等组成,主要是保持动脉的形态,维持动脉的弹性和收缩性。

外膜是动脉壁的最外层,由成纤维细胞和少量平滑细胞组成。

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用久了的水管内会形成厚厚的垢斑,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垢斑还会越来越厚,越来越大。

形成水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水质不纯,一些不溶的颗粒在水流不稳或水流减慢处慢慢停留下来;另一方面,水中所含的某些物质可以不断侵蚀管壁,使其表面凹凸不平,而有利于不溶物质的沉积。

这一过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非常类似。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认为它是多种内、外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下形成的疾病。

经过百年的不懈努力,人们已找到一些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过度肥胖等等。

也提出了许多的学说,其中以损伤反应学说较为重要。

这一学说认为,多种因素(包括机械的、化学的、免疫的等等)的刺激对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内皮细胞剥离,使动脉内膜的平滑性和连续性受到破坏,就像水管壁被腐蚀一样。

内皮的损伤、血脂(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沉积,加上血小板所释放多种生长因子激活内皮细胞和动脉中层的平滑肌细胞,合成并分泌多种生长因子,使自身和周围细胞大量增殖。

增殖的平滑肌细胞还可迅速合成胶原等细胞外基质。

巨噬细胞吞噬大量的脂质,最终演变成粥样斑块中特有的泡沫细胞。

通过以上多因素、多途径的综合作用,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目前,中医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单味药和成方的研究,主要从活血化瘀、祛痰降脂、扶正补虚法(健脾益气、补益肝肾)等治法入手。

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饮食失调,脾失健运;五志所伤,情志失调;年高体衰,肾精亏损;气血亏耗,心脉失养有关。

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逐步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的本质是本虚标实:本虚,包括气虚、阳虚、阴虚;标实,包括血瘀、痰浊、气滞、寒凝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脏腑功能失调,则气血津液运行障碍。

若脾胃受损,脾不健运,输化失常,则水谷精微变为浊脂,进入血液而使血脂升高;浊脂越积越多,不得清化而变为血中之痰浊。

人之血液流行于血脉之中,脏腑功能失调则血运不畅,易生瘀滞。

痰瘀互结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发中风、胸痹、心痛、痴呆等诸病。

临床上基于以上理论基础,为病人辩证施治。

活血化瘀法中医将血液的高凝状态、血栓形成、血管壁受损、脂斑形成,有包块刺痛,舌质青紫等视为血瘀证。

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证明:多种活血化瘀药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

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的活血化瘀药很多,常用的如三七,性味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能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研究发现,三七有效成分能明显升高血清中血管内皮舒张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降低内皮素、血浆脂质过氧化物活性水平,拮抗血小板粘附、聚集和血栓形成,保护动脉壁和扩张血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