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曲师大期末参考【孔子对史学的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3属辞比事,提出一套历史编撰方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左传】左丘明著。
性质:言事兼备的编年体史书。
原称《左氏春秋》,汉以来《春秋左氏传》与《谷梁传》《公羊传》合成《春秋》三传。
价值:1改变了记史方法,第一次对历史有完整记录2叙事与论史相结合。
3思想性提高了。
局限性:未冲破天命与鬼神观念。
【国语】是一部以国分类,以语为主的有关春秋历史的史著,作者一般认为是左丘明。
记录从西周中期到战国初约400年的历史,共二十一篇。
约七万多姿,因分国记语,称为《国语》《左氏外传》又名。
成书于战国初年。
【战国策】指战国时期各国纵横家游说诸侯国君或相互辩论时所发表的政治见解等言论的辑录。
经西汉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共33篇,记事上至春秋,下至秦并六国,245年的历史。
【历史观】天命观和人事观历史循环论孟子代表一治一乱说邹衍五德终始论历史进化论商鞅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韩非首先提出历史应分为上古,中古,近古。
【先秦史学基本特点】1以国别编年体为主,其他诗体尚在萌芽之中2官修私修史书同时存在3直笔曲笔现象并存。
4经史难分,史文难辨5历史观念的丰富6对史学的功能有了初步认识。
总之,先秦史学对后世史学有“发凡起例”的奠定之功。
无论在编撰体例,史书笔法和历史观方面,都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先秦史学在体例,体裁,内容,范围,语言,文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所以,从总体上看,先秦史学还尚处于萌芽阶段。
【史学在先秦兴起的标志】1对历史的认识上,从历史是神的安排转到历史是人的活动2对史学的认识,提出以史为鉴,史学摆脱神职束缚成为世俗的社会活动3史学成果的表现形式上,出现多种题材的历史撰述4对待史学活动的认识上,书法无隐地精神受到高度赞扬,修撰国史受到普遍重视。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因李陵事件而遭受复兴,著《史记》史学贡献:1奠定了通史的规模——第一部中国通史2创立了完备的纪传体。
本纪表书世家列传3广泛记载了各种历史人物4记载了边疆少数民族和外国历史5在文学上有重要价值,文章生动,启发兴趣。
6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历史观:1发展变化的历史观2重视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史学思想:对史学功能的认识:认为研究历史的意义是“拘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
”撰写《史记》的母体究天人之际,面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评价:1司马迁是世界科学文学泰斗之一。
2司马迁把普通人民生活作为历史主体和研究对象的人,3司马迁的史学思想中有自发的辩证法因素。
4《史记》是研究中国史和亚洲史的不朽的著作。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其父班彪,入洛阳太学,后编写《汉书》【汉书的价值】1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2扩大了记载范围,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3文字精练,叙述有条理。
价值所在:史学,史料,历史文学增加四志:刑法,五行,地理,轶闻。
【班固历史观】对历史的看法是天命论和循环论2夸大了帝王在历史上的作用。
3历史人物评价上有唯心色彩。
【班固史学思想】1历史编撰力求完备2宣汉思想突出3浓厚的封建正统观4宣扬天人感应的神学史观。
【东观汉记】东汉王朝写本朝历史。
体例纪表志传俱全,首创载记。
价值:开创了本朝编写本朝历史的先例。
2巩固了纪传体的历史地位3内容丰富而真实,造诣较高。
【唐前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比较纪传体编年体优缺点】纪传体优:1便于记载多方面历史事实2便于记载不能按年编排的历史3便于广泛记载历史人物。
缺:1不能集中叙述历史事件的全部情况2不易表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3易于夸大某些历史人物的作用。
编年体优:1便于表现力事件的时间顺序2便于表现历史事件的关系3可避免叙述重复4具有资鉴和讽教的重要作用。
缺:1不能连续叙述历史事件的全部情况2难以记载年日不明或不能编年的历史实际如经济文化3易于偏重政治事件,忽略经济文化方面的史迹。
4记事简略,史料不丰富,难以完整的反应社会情况。
【史学多途发展原因】1史学本身的发展。
两汉奠定基础2私家修史兴旺。
三国分裂,史书修定权力开放。
各诸侯政权都提倡写史。
3纸的普遍使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书写成本减少,史书大兴【三国志】陈寿三国蜀人,求学于谯周,他把三国资料集于一起,写成65卷《三国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60余年的历史。
前四史之一,纪传体正史名著。
特点:简略优点:1取材严谨,较可信2文字简练,有条理3劝善益治4反映了魏晋时期士大夫中间流行的品题人物的风气。
缺点:体力不完整,无志无表。
2重要史实没有叙述或叙述过简。
3历史观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天命思想4回护司马氏和曹魏政权,只为魏列本纪,蜀吴列传。
【裴松之《三国志注》】补阙:对某些重要事实和重要人物没有提到的或太简略的补之。
备异:同一史实或人物,史学家记载不一,裴具载之以备参考惩妄:书中记载错误的,裴松之改之论辩:针对当时情况,对某些错误记载做出判断或评论。
【范晔《后汉书》】范晔,南阳宋顺阳人,著名文学家,音乐家【后汉书优缺点】优:1编撰体例因袭《汉书》,又有自己的创见。
内容丰富可靠2叙事以类相从,编次周密3据事直书,立论持平4史料价值高,文笔生动5有突出的史论成就。
缺:1司马彪的志缺少《食货》《艺文》《刑法》等内容,有失书的完整性。
【史评主要内容】繁简问题,一般编年体简,纪传体繁曲笔问题:1权贵干涉2作者逢迎献媚,对皇室贵族讨好以求升迁3作者爱奇,以招眯读者正统问题:以政权的继承为标准以皇室血统为标准以占据中原为标准以汉族为标准。
【魏晋南北朝对史书编撰干预减少原因】1诏撰已不属个别2私人撰述请皇帝诏作3大臣领统修史书4隋禁止私撰史书。
【史官制度的弊端】1专职史官是皇帝,宰相控制,往往有顾虑,歪曲事实。
2史官品级不高,但受人尊重,许多史官只是例行公事,史著质量不高。
3史官人选不当,有史才之人难以发挥其才能。
【唐修前五代史】《梁书》56卷《陈书》36卷姚思廉撰《北齐书》50卷李百药写《周书》50卷令狐德棻做《隋书》55卷魏征主修十志十分有名,隋书十志礼仪,音乐,律例,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唐修晋书】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下《修晋书诏》从晋武帝秦始元年,讫于晋恭帝元熙二年,56年历史,共130卷,除帝,纪,志,传外,还增设了载记30卷,记载各国统治者在北方建立的十六国史事。
特点:内容博恰,详尽广博,作者众多,体例创新。
不足之处(1)由于《晋书》成书于众人之首,前后重复,彼此逝去照应等问题较多(2)为迎合一些人的心理,收入一些逸闻轶事,神怪传说,削弱史书的可信性和严肃性。
(3)宣扬了君权神授的神学思想和封建纲常伦理观念。
【李延寿南北史】《南史》记南朝宋齐梁陈四朝170年历史,80卷《北史》记北朝,魏齐周隋230年史实100卷。
编撰方法有四1重新组合,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2删削重复和繁冗3补充史料4秉笔直书,恢复历史本来面目价值:1宣扬天下一家的统一思想,是历史的进步。
2注重说明人物的社会活动的因果同“家声”“门风”的关系,也注意家族兴替与王朝盛衰的关系。
3文字简洁,纠正了八书不少缺点曲笔,符合事实又有条理,逐渐代替了宋齐梁陈的断代史。
【后唐书】宰相赵莹监修价值:1保存了大量原始材料2唐末五朝本纪记事甚详,较之新唐书更有价值。
存在的问题:编撰草率,多有回护,出现很多错误。
【新旧五代史关系】1史学思想:欧把褒贬义例放在新五代史的首位,并用孔子的义例为准则进行评论。
旧五代史无此方面作用。
欧把分裂割据的原因,归结为封建道德败坏。
2史书编撰:欧认为五代时期道德之风大坏,礼乐制度出了司天考,职方考外一概不写。
编撰体例救赎一朝一史,各成体系,新书打破朝代界限,按时间先后进行编排,旧史不分类编排列传。
新史则把列传分类。
3史料搜集:新史吸收更多史料,补充了了旧书。
新书文辞优美,但史料不及旧书。
【刘知几】字子玄【撰写史通客观条件】1武则天时期文化繁荣,为史学理论的出现提出了基础和迫切的需求。
2统治者的重视【史通内容特点】《史通》分内外两部分,内36,外13 ,总不到十万字。
内容系统,主要讲历史编撰学,外篇讲史官史书严沿革,杂评史书优劣得失。
内容:以《大家》《二体》开篇,阐述史学源流。
三四篇为史学发展大势,5篇《杂述》概括史学多途发展,对史学发展之历史清理。
特点:1评论有据,每篇都有实例。
都是从读书中总结出来的。
2兼指得失,对任何史书都不感情用事,评论客观。
3批评尖锐,对史家记载不实予以痛斥。
4主张明确,不仅评论别人,而且提出自己观点。
【史通史学批评理论】1关于史书内容,五志三科。
五志: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三科:叙沿革,明罪恶,旌怪异。
2关于撰述方法:博采善择,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学者博文,善在择之。
博采是基础,无博采便没有善择,善择是关键,无善择博采就没有了方向。
3关于体裁体例:“大家”“二体”和“杂叙”4关于文字表述一方面注意史文的文采,另一方面反对浮华的文风。
5撰述原则。
贵直贱曲。
直书就是要求史学家能摆脱权贵。
直书就是要求史家能摆脱权贵的干扰,独立撰史,曲笔就是史家从权贵或个人情感而修史。
包括人的本性,历史根源,社会原因。
6关于史学的功用:应彰善贬恶,不避强御。
三个层次:1彰善贬恶,不避强御2编次勒成,郁为不朽3高才博学,各种一时。
【刘知几对史学的贡献】1第一次对中国史学做了比较全面而详细的总结。
2表彰直书,贬斥曲笔3批判盲目崇拜古代,迷信圣人的观念、4对历史编撰学提出了许多重要建议。
5指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的条件——史才三长才学识。
【杜佑通典】字君卿,唐中期高官。
内容及特点:1从黄帝到唐玄宗天宝末年,天宝末年有变化作为附注写成,共200卷,分9门。
1讲食货列为首位2不列天文,历法,五行,艺文等志。
认为这些内容与他的通典著述无关。
故不载3各部门的编排先后次序有其特定的用意。
体现其对政治的观点,不是单纯记史。
4发展了史书自注的方法。
【通典的价值和贡献】1创典制取《政典》与史志之长。
综合历代史书中有关典章制度的资料。
分门别类,创立了典制体通史,开辟了史学发展的新途径。
2主会通。
(1)全面搜集资料,从经史子集所有著作中广泛搜集。
资料丰富(2)将历代正史中的通志融会贯通,充分揭露各项制度的利弊得失。
3立分门。
分九门: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4重议论,一方面记历代“群士,论议得失”,另一方面以序,论,说,评等形式发表己见。
5提倡经世致用,特点有三(1)勇敢的批判精神(2)重视实际讲实效(3)把握社会症结,反映时代要求。
6进化的历史观。
反对“非今是古”主张“变通”和“适时”局限性:1礼制记载过多2《兵典》不记兵制沿革,而专记用兵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