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胸痹的认识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古代医疗圣典之一,也是我国最早记录胸痹症状表现的文献。
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其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主要表述心脏患病分为虚实两种情况,实证疼痛表现为胸中、胁下、胸部两侧和背部的肩胛之间以及两臂内侧;虚证则为胁下与腰部牵引作痛。
在宋、金、元三个接邻朝代,出现大量典籍有关于胸痹的论述。
《太平圣惠方》将心痛、胸痹并列。
在明清时期,医者对胸痹有了更好的认知。
明朝的徐彦纯基于前人理论和典籍也提出胸痹方面的认知,他在《玉机微义·心痛》一书中提出胸痹也有虚证,这样的陈述弥补以前古人在中医理论在相关认识方面的空白;张介
宾提出应该对胸痹虚实寒热按照表现进行辨证分型。
现代中医对胸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提出了胸痹与年老体弱、寒邪入侵、饮食失节等因素有关;主要病理机制表现为心脉痹阻,病灶位于心,肝、脾、肾等并使脏器受累。
1.2中医对郁证的认识
《内经》中记载了五气之郁。
古代《素问》一文中记载“郁之甚者,……,水郁折之。
”《金匮要略》我国古汉医经典代表作之一,作者为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这片医学经典的记录了属于郁症的梅核气和脏躁这两种疾病,虽然年代相去久远(3世纪初),但他所提出的治疗方案仍然被后世人所沿用。
元代朱丹溪第一个创新性的提出“六郁”理论,朱丹溪认为人体如果气不行那么及导致血行不畅病血瘀,并且与之类似的,气郁同样会导致人体水液代谢失常,进而进一步产生湿郁,伴随痰郁以及食郁的一些现象,证明了气血郁结他郁证并发出现,六郁之间影响错杂。
明代中期医学家虞抟作为“三溪”之一,在《医官·郁证》中第一个创新性使用郁症,这一从未出现过的名称。
自明朝开始对于郁症研究以来,情志之郁一般情况之下都是郁证的主要探讨研究的内容。
通常来说广义层面的预症人们认为是有关个人情志。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向前,人们更加关注发病机理与致病的原因方面去深入了解,因此现代中医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个体之间体质差异与个人情致方面的差异是郁证致病病的两个重要因素。
虽然表现为情志方面的损伤,但会波及到人体肝脾,心脏,以及气血等。
主要治疗方法需要遵循疏导心性与理气开郁。
1.3中医对胸痹伴郁证的认识
我国古代中医历史悠久,经历历史的洗礼而经久不绝。
在早期《内经》已经有对于双心医学方面研究和记载。
该文献认为“心主神明”强调的是心脏的重要性以及与其他内脏的协调,即人体内脏功能
各不相同,且各司其职,而心脏功能居首位,统筹各个内脏器官协调
工作。
并认为人的聪明才智起源和产生于心脏。
心作为五脏六腑的主导,因此人的七情六欲以及各种情绪会牵动心神,另外心神不安也会
反作用于五脏六腑并影响其工作状态。
心主血脉正常则血流通畅,人
体的脏腑可以运输营养物质。
因此,如果人的心脏方面一旦产生不可
预料的病变,进而就可能影响个体的具体的意识活动,那么相应的就
有可能产生“双心”病。
如若心的功能正常,则个人会才思敏捷,神
智清醒。
应用心主神明的思想治疗郁证等神智方面的疾病,在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4]后面在《灵枢》一文
中又继续提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是人体血液,同时认为人体体内
的血液是由水谷精微之气通过心神转变形成。
由于乍样的关联性一旦
心脏方面产生了病变,人的后期意识活动和精气神都会受到连锁影响,“双心”病变由此产生。
1.4中医对冠心病支架术后伴焦虑状态病因病机的概述
我国对于胸痹病因这一方面的探索最早是开始于《黄帝内经》。
《素问·举痛论篇》提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故猝
然而痛。
”不单单是单纯的指心痛,此外,《素问·刺热篇》提到“心
热病者……热争则卒心痛”,体现了本症的病因与热邪有关。
汉代著
名医学家张仲景有这样的观点,将胸痹的病的真正的发病原因归咎于“阳微阴弦”。
在相关的著作《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诸郁,……、痰也。
”这一著作同样有这样的观点,“脏气弱”是真正的导致郁证的
原因。
宋旸[5]等认为上面所陈述的“双心”疾病的之所以会产生,
是因为人体肝气郁结。
王化良[6]等认为上面所陈述的“双心”疾病的
之所以会产生,本质是因为人体内在的精、气、神三者之间存在失调,
或者说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