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要点一、基本概念1.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3.运动: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
4.联系: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5.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矛盾: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7.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8.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9.价值规律:(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0.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11.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即企业家将获得的剩余价值用来扩大生产。
12.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决定的资本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
随着生产发展,企业家会倾向于使用越来越多的机器设备、越来越少的人力,所以资本有机构成有提高的趋势。
二、知识理解部分(带※的问题可以作为简答题或辨析题的答题样板)1. 如何理解“适度原则”?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质是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度体现了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既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
2. 如何理解“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句话说明,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就河流来说,“同一条河流”只是表面的静止现象,实际上河水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3.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与可知论不可知论是否对应?不能对应,唯物主义不一定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不一定都是不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何为世界的本原;第二,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标准,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分标准,是不一样的,所以它们不能对应。
※4. 如何理解“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这句话是正确的,它说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完全受社会存在制约。
其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在发展上具有不平衡性。
经济上落后的地方,可能社会意识会比较发达,例如在哲学、宗教、艺术等方面具有领先地位。
其二,社会意识内部具有历史继承性,例如哲学思想的发展,其本身就是连贯的,几乎每种哲学思想都是对以前成果的继承和发展,而未必总是受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决定。
5. “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的关系是什么?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工人就可以在单位时间里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也就是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这样一来,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资本家可以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是资本家获取相对剩余价值的手段。
6. 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劳动力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能够创造出比自身更大的价值,这超出劳动力自身价值的部分价值即为剩余价值。
在资本家通过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之后,这部分货币就变成了资本。
资本的直接表现形态是生产中物的要素,但它实质是一种生产关系,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无论是货币,还是厂房、机器等生产资料,其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被用来充当剥削工人的手段时,它们才成为资本。
7. 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1)从实践到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2)从认识到实践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比第一次能动飞跃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8.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因为:(1)它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
(2)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9. 意识有没有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又称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而改造世界。
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如下:(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3)意识活动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
(4)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
10.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1)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更加适应变化了环境和条件。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比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生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11. 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它们的关系是:(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2.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里?(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3.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2)感性认识需要发展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14. 否定之否定的内容是什么?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内部矛盾得到初步解决,但这时的事物仍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就是经过再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实际上是更高阶段,是“扬弃”的结果。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说明事物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15. 如何理解造成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1)人的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人往往不能一次完成正确认识。
(2)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所以人只能是不断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获得某种“终极真理”。
※16. 如何理解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1)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全部社会生活。
(3)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17.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什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8.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是什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这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19.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为: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0.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是什么?(1)资本家的资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购买生产资料,一部分购买劳动力。
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会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
因此,这种以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叫做不变资本。
(2)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不是被转移的,而是由劳动力的使用再生产出来的,劳动力的使用不仅会再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而且还会生产出一个增加额即剩余价值,因而这部分资本使价值量发生了变化。
所以,这种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3)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①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只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②为我们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21. 价值规律如何引导市场配置资源?(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刺激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2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是什么?(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23. 劳动二重性理论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什么?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耗费。
具体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任何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