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进行一系列的规定。
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有联合组建的一家主要银行来发行和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本息而出现违约的可能性。
消费信贷:是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采用信用放款或抵押放款方式对消费者个人发放的贷款。
赊销:是工商企业对消费者个人以及商品赊销的方式提供的短期信用。
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到决定作用的利率。
所谓决定作用,是指这种利率发生变动,其他利率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动。
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同等金额的货币其现在的价值要大于其未来的价值。
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
终值:任何一笔资金无论其将来会被怎样运用,都可以按一定的利率水平计算出来其在未来某一时点上的金额,这个金额通常被称为终值,也叫本利和。
套算汇率:又称交叉汇率,是根据本国基准汇率套算出本国货币对国际金融市场上其他货币的汇率,或套算出其他外币之间的汇率。
有效汇率:是指某种加权平均汇率,他是一种货币与其他多种货币双边汇率的加权平均数。
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作出的安排或规定。
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货币资金融通与配置的市场。
债券: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直接向社会借债筹措资金时,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按约定条件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股票:是股份公司在筹措资本时向出资人发行的,用以证明其股东身份和权益的一种所有权凭证。
可赎回债券:是指该债券的发行公司被允许在债券到期日之前以事先确定的价格和方式赎回部分或全部债券。
货币市场:是指以期限在1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是由信用等级较高的银行组成报价团自主报出的人民币同业拆出利率计算确定的算术平均利率,是单利、无担保、批发性利率。
货币市场基金:是集合众多小投资资金投于货币市场工具的基金。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是由商业银行发行的具有固定面额、固定期限、可以流通转让的大额转让存款凭证。
持有期收益率:是指从买入债券到卖出债券之间所获得的收益率,在此期间的收益不仅包括利息收益,还包括债券的买卖差价。
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于全局性的共同因素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可能变动,这种因素以同样的方式对所有证券的收益产生影响。
证券投资基金:是指过发售基金份额,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独立资产,由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管理人管理,以投资组合的方式进行证券投资的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
指数型基金:是股票型基金中的一种特殊品种基金,是指以目标指数中的成份股为投资对象,目的是取得与指数同步收益的基金。
基金净值:又称基金资产净值,是指某一时点上基金资产的总市值扣除负债后的余额,代表了基金持有人的权益。
金融衍生工具:又称金融衍生产品,与基础向金融工具相对应,是指在一定的基础性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一般表现为一些合约,其价值由作为标的物的基础性金融工具的价格决定。
金融期权:是指赋予其购买方在规定期限内按买卖双方约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某种金融资产的权利的合约。
金融互换:是指交易双方利用各自筹资机会的相对优势,以商定的条件将不同币种或不同利息的资产或负债在约定的期限内互相交换,以避免将来汇率和利率变动的风险,获取常规筹资方法难以得到的币种或较低的利息,实现筹资成本降低的一种交易活动。
利率期货:是继外汇期货之后产生的又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其标的物是一定数量的与利率相关的某种金融工具,即各种固定利率的有价证券。
金融机构:是指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也称为金融中介或金融中介机构。
中央银行:是指专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统一管理金融活动并代表政府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的金融管理机构。
政策性银行:是指由政府发起或出资建立,按照国家宏观政策要求在限定的业务领域内从事银行业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狭义的国际金融机构:主要指各政府或联合国建立的国际金融机构组织,分为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和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
”次级金融债券:是指商业银行发行的、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列于商业银行其他负债之后,先于商业银行股权资本的债券。
现金资产: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以及现金等同的可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资产。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会形成银行实现的资产或负债但却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业务。
资本充足:是资本数量适度,即商业银行持有的资本数量既能够满足其正常经营的需要,又能满足股东的合理投资回报要求。
投资银行:主要是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证券承销:是指投资银行帮助证券发行人就发行证券进行策划,并将公开发行的证券出售给投资者筹集到发行人所需资金的业务活动。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的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存款保险: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其依法所吸收的存款为保险标的,向存款保险公司投保并缴付保险费的一种政策性保险。
货币需求:在一定的资源制约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对执行交易媒介和资产职能的货币产生的总需求。
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的因素之后的货币余额,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即Md/Po。
货币供给:是指以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或抽离货币的行为过程。
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含义是指这种货币是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给总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内生变量:又称非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体系内部由诸多纯粹经济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量,通常不为政策所控制,如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利率、汇率等变量。
货币均衡:是指以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货币失衡:是指以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量相偏离,两者之间不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进行的全部交易的货币价值记录,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
通货膨胀:是指在直逼流通的条件下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发货币贬值,物价全面、持续上涨的货比现象。
通货紧缩:由于货币供给不足而引起货币升值,物价普遍、持续下跌的货币现象。
由此,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是判断通货紧缩是否发生的主要标准。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所采取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1年)一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引起的全部货币收支大体平衡。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已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进行转让的票据行为。
操作指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指标。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
试述消费信用的作用。
积极:①消费信用的正常发展有利于促进消费品的生产与销售,有利于扩大一定时期内一国的消费需求总量,从而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
②消费信用的发展为消费者个人提供了将未来的预期收入用于当前消费的有效途径,使其实现了跨时消费选择,提升了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及其效用总水平。
③消费信用的正常发展有利于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推销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
不利:①消费信用的过度发展会掩盖消费品供求矛盾。
②由于消费信用是对未来购买力的预支,在延期付款的诱惑下,如果消费者对自己未来的预期收入判断失误,过度负债进行消费,就会使消费者的债务负担过重,导致其生活水平下降,甚至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危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安全。
试述国际收支差额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1)国际收支差额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①固定汇率制度下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有义务维护汇率的稳定。
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将会增加货币供给。
出现逆差则相反。
②浮动汇率制度下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一般不承担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汇率主要由市场中外汇供求关系的变动决定。
如果已过国际收支为逆差,本国货币则会贬值。
2)国际收支差额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①贸易账户差额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从对外贸易总体来看,最终影响一国货币需求变动总额的是进出口净差额。
出口大于进口,是贸易顺差,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为了保持汇率的稳定,货币当局投放本国货币,外汇储备增加,货币需求扩大;反之则相反。
②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一个国家来说,资本流入,将增加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反之则减少。
试述货币政策各目标之间的关系。
①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存在一种此高彼低的交替关系。
当失业过多时货币政策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就需要扩张信用和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人数;同时由于需求的大幅增加,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物价上升。
反之,如果货币政策要实现物价稳定,又会带来就业人数的减少。
所以,中央银行只有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某一适当的组合点。
②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也存在矛盾。
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结果会带来物价上涨;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就要采取信用收缩的措施,这有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③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存在矛盾。
若其他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本国物价稳定,则会造成本国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反之,则出现逆差,是国际收支恶化。
④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随着经济增长,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会增加,结果会出现贸易逆差;反之,为消除逆差,平衡国际收支,需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试述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因。
①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2003年,《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