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边县魏家沟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袁岩煤矿防治水工程设计书二00九年三月盐边县魏家沟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袁岩煤矿防治水工程设计书矿 长: 李 富 君编 制: 杨 文 渊审 核: 王 小 龙 总 工 程 师: 杨 文 渊编 制 单 位:盐边县魏家沟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日 期 :2009年3月12日文 字 目 录第一节 前 言第二节 矿井地质特征第三节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第四节 地表踏勘现状第五节 防治水工程第六节 当发生水灾时的应对方案附图:1:地表防治水工程设计平面图第一节 前 言一、概况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全面推进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有效促进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夯实安全生产基础,使地方煤矿建立起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高安全生产整体水平。
盐边县魏家沟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袁岩煤矿)按照国家煤矿安监部门开展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有关要求,特编制盐边县魏家沟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袁岩煤矿防治水工程设计书2、 位置盐边县红坭煤田卷子坪井田西段袁岩矿井位于卷子坪井田西段。
东以3号勘查线(即C—C/线地质剖面线)为界,南以76号煤层+1000米标高的地表投影线与滑石板井田分界,西以倒回龙—阿卡尼河一线为界,北部以红果段(T3h)的80号煤层露头为界。
矿区东西长约1.656km,南北宽约1.120km,面积约1.313km2。
开采标高:从1620米至1100米。
开采煤层:76、80号煤层。
行政区划属盐边县红坭乡八村所辖。
地理坐标:东经101°43′25″~101°44′22″,北纬26°47′50″~26°48′05″。
中心点地理坐标:东经101°43′53″,北纬26°47′57″。
三、、交通红(坭)岔(河)公路穿越矿井西缘。
有两条公路可达攀枝花市区,一条经红坭乡、邓家垭口务本到达市区,约76公里。
另一条经二滩电站至桐子林火车站约30公理,到市区约62公里,其中八村至二滩水电站的公路级别为三级,二滩电站以外为二级公路,公路运输较为方便。
四、自然地理区内山峦起伏,沟谷发育,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最高标高+1765米,最低标高+1140米,相对高差625米,属高中山侵蚀型地貌。
五、以往地质勘查工作1956年2月,原西南地质局547地质队到矿区踏勘,以云南永仁煤田煤系与矿区含煤地层地进行对比,认定本区煤系时代为晚三叠系。
对矿区的构造复杂程度有了初步认识。
1957年四川省地质局白果湾队盐边普查小组进入矿区系统地开展了找煤工作,划分了矿区地层,采取了煤样,对媒质作了初步的评价。
1958~1962年,四川省地质局204队在矿区进行了普查找煤及勘探工作。
其成果经四川省储委审查认为工程质量低劣,构造不清,地层划分不统一,煤层对比有误等问题,不能作为建井之依据。
1970~1972年8月,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四一队在红坭矿区卷子坪井田进行普查勘探,于1972年11月提交了普查报告,经省煤管局审查后以(1974)264号文批准。
1978年10~12月,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四一队在充分分析研究上述各阶段地质成果的基础上,编写了《四川省盐边县红坭煤田地质工作总结报告》,对矿区地层进行了统一划分,煤层和构造进行统一编号。
1990~1991年4月,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四一队为攀枝花市红坭矿区进行总体规划需要,再次对矿区生产矿井、小煤矿进行了调查及地质、水文地质编录,结合以往地质工作成果,编制了《红坭矿区(煤)地质报告》。
2002年8月,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四一队提交了《盐边县红坭乡茶花煤矿袁岩矿井储量核实报告》,计算了122b+333储量63万吨,其中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51万吨,可采储量(122)35.7万吨推断的内蕴资源量(333)12万吨。
第二节 矿井地质特征一、矿区地层(一)区域地质红坭矿区出露的最新地层为三叠系上统大荞组,最老为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组。
遍布全矿区的主要是三叠系上统大荞地组。
根据岩性,含煤性分为三滩段、滑石板段、伙房段、红果段。
(二)工作区地层本区出露地层由新至老为三叠系上统大荞地组滑石板段一亚段、伙房段、红果段以及在河谷、坡地等分布的第四系。
现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Q)为坡积及冲洪积形成的砂土、碎石土、卵石、漂石层等。
在坡地以风化堆积的碎石土为主。
在河谷两侧以沙土、卵石、漂石层较常见,漂石、卵石分选性差。
厚度在0-10m之间,一般小于3.00m。
2、滑石板段一亚段(T3hs1)上部以深灰色粉砂岩为主,夹粗粒砂岩;下部以浅灰色、杂色细砾岩及粗粒砂岩为主,夹细粒砂岩及粉砂岩。
厚度在90.95~289.95m之间,一般132.0米。
与下伏伙房段为明显接触。
3、伙房段(T3hf)岩性以灰色巨厚层状砾岩含砾粗砂岩为主,夹有少许粗粒砂岩、粉砂岩及煤透镜体。
砾石成分复杂,以花岗岩、石英岩燧石及碎屑岩为主,见云母片岩、片麻岩、玄武岩等,泥质及硅质胶结。
该段含煤性差,煤层多呈透镜状分布,局部见可采点。
厚度130.0~190.0米,一般180.0米。
与下伏红果段冲刷接触。
5、红果段(T3h)是矿区的主要含煤段,亦是工作区的主要含煤地层。
为一套河流,湖泊及沼泽相粗、细碎屑岩、泥质岩夹煤层的沉积。
以岩石粒度细、含煤性好为特征。
该段岩石粒度上部较细,下部较粗。
厚度133.64-650.0米,一般392.00米。
二、构造本区位于北西向林蛇旋扭构造带与南北向的共和短轴背斜之间,褶曲较发育,断裂不甚发育。
其中,F23逆断层分布于工作区西缘,对煤层无甚影响。
褶曲有B18、S20、S21、B17、B21、S22、S23、S24等,大多分布在工作区北缘和南缘,除S20外,其余褶曲对煤层无甚影响。
S20向斜位于本区中西部,又称“滑石板向斜”。
是本区的主体构造,全长1800米,区内延伸长550米,轴面产状NE∠80~90°,向南东倾伏。
两翼地层产状35度左右。
向斜轴部及两翼有工程控制,其形态及对煤层的影响均已查明。
综上所述,本区总体构造形态为一较宽缓的向斜构造,断层稀少,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
二、煤层本区主要可采煤层2层(76、80号煤层),赋存于三叠系上统大荞组红果段(T3h)中上部。
现对76、80号煤层主要特征分述于下:一、76号煤层分布全区,为原卷子坪井田5号煤层,赋存于三叠系上统大荞地组红果段(T3h)上部,上距伙房段底界一般40~50米,以深灰色中~粗粒砂岩,含有较多角砾状的长石和石英碎屑(俗称花花石)为其重要标志。
该煤层在本区厚度变化大,煤层总厚3.12~0.30米,平均1.12米;纯煤厚度2.13~0.30米,平均0.72米;可采厚度1.00~0.50均0.68。
可采段分布在中深部。
煤层夹矸0~5层,一般0~2层。
夹矸多为泥质岩及粉沙岩,次为炭质泥岩,见中粒砂岩及砂砾岩。
伪顶、伪底为炭质泥岩,直接顶板为粉砂岩及细-中粒砂岩。
老顶为砂岩。
该煤层以复杂结构为主,由于冲刷见单层结构。
该煤层厚度变化大,为区内局部可采、不稳定煤层。
二、80号煤层原编号为9号煤层,全区分布。
赋存于三叠系上统大荞地组红果段(T3h)中上部,上距76号煤层约120米,以煤层下部第一层含砾粗砂岩或细砾岩颜色深,具韵律分选选特征为其重要标志。
煤层总厚3.81~0.50米,平均1.22米;纯煤厚度2.65~0.5米,平均1.03米;可采厚度1.95~0.50米,平均0.94米。
煤层夹矸0~6层,一般0~2层。
夹矸为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伪顶、伪底少见,直接顶板粉砂岩,老顶为砂岩、砂砾岩。
煤层结构简单~复杂。
为全区可采的较稳定型煤层。
第三节 煤 质一、煤的物理性质1、宏观煤岩特征各煤层均为黑色,条痕深灰色,似金属光泽,断口参差状,阶梯状。
以鳞片状结构为主,亦见条带状结构。
层状、似层状构造。
煤岩组成以亮煤为主,含暗煤条带,含线理状镜煤及丝炭细条带。
宏观煤岩类型为半亮型。
由于煤层受构造作用形迹明显,原生结构均被破坏,使煤性脆易碎。
2、显微煤岩特征根据红果井田78、80号煤层的煤岩鉴定成果,显微煤岩组合以镜质组为主,含量大于66%,惰性组含量变化较大,为1~22.80%。
无机组分含量为10.50~33.50%,无机组分以粘土类为主,含量一般为7.50~20.00%,氧化物类及碳酸盐类一般低于2.00%,硫化物类含量均低于0.20%。
二、煤质根据原《盐边县红坭乡茶花煤矿袁岩矿井储量核实报告》文中:原煤灰分产率(Ad)14.30-20.84%,浮煤挥发分(Vdaf)5.27-5.64%,原煤全硫(St1d)含量0.39-0.59%,原煤磷平均值(P)0.010%,浮煤氢元素(H)3.21-3.25%。
原煤弹筒发热量28.24-33.56MJ/Kg,原煤低位发热量26.13-31.17MJ/Kg。
综上所诉,各可采煤层属特低硫、特低磷、低中-中灰、高热值无烟煤(WY3)。
可作动力用煤和生活用煤。
第三节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一、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一)概况袁岩矿井所在区域,呈单斜山地貌,伙房段岩体呈东西向屏障。
矿井东南面有滑石板沟及其支流,滑石板沟流量为0.02~36.6升/秒;矿井西面为阿卡尼河,测得河水流量0.126~1.65米3/秒。
该区地下水处于补给-迳流区。
最高点位于矿区东缘,标高+1765米,最低点位于阿卡尼河下游,标高+1140.00米。
地面坡度9°~47°。
矿井含煤地层为上三叠系上统大荞组红果段。
矿井采掘76、80号煤层。
红果段含水岩组是矿坑直接充水岩组,富水性弱,地下水的来源是靠大气降雨的渗透补给。
矿井范围内地质构造中等。
断裂少见,钻孔揭露煤系有隐伏小断裂,地面有几组纵向褶曲,如B20、S22、B21、S23、B22和S24。
褶曲带有泉水露头,流量均小于0.10升/秒,多属季节性泉。
矿井以裂隙充水为主,属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
(二)含水岩组及富水性矿井范围内出露含水岩组由新到老,第四系及上三叠统大荞地组的滑石板一亚段、伙房段、红果段。
现分述如下:1、第四系孔隙水第四系地层由碎石土及亚粘土组成。
属透水性强,含水不富的含水岩组,对矿井充水影响不大。
2、滑石板段一亚段含水岩组上部以深灰色粉砂岩和浅灰色粗粒砂岩,下部以灰色细砾岩。
粗粒砂岩夹粉砂岩产出。
厚90~289.0米,一般132.0米。
富水性弱。
3、伙房段含水岩组岩性为砾碉和砂岩夹粉砂岩。
厚度130.0~190.0米,一般180.0米。
此层段因抗风化剥蚀能力强,一般多呈山脊地貌,裂隙发育、深部含有丰富的承压水。
属富水性中等的含水岩组。
4、红果段含水岩组上部以粉砂岩为主,夹中至粗砂岩,下部以中至粗粒砂岩为主。
厚133.64~650.00米,一般厚392.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