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教学设计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教学设计

第10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文艺和科技成就: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一一《诗经》、伟大的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离骚》、著名的水利工程一一都江堰、中医和编钟。

2、通过《诗经》和《离骚》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诗和历史的关系,培养认识和学
习历史的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屈原为什么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培养学生评价分析历史人
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分析《诗经一一国风》的作品,归纳诗经的特点。

2、通过分析《离骚》,了解其创作的背景。

3、通过讲述屈原、李冰和扁鹊等人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三位人物爱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屈原和《离骚》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历史人物人格魅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文学作品《诗经》和《离骚》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在中外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成就;都江堰的修建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文学艺术和春秋战国时期现实社会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第7课中学习了甲骨文和金文,文字的出现,反映了文明的进步,成为
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我们把文字组合,吟唱出来,以表达思想感情,这就是“诗”。

同学们已经学过许多诗,谁能告诉大家,我国最早的诗是什么?(学生回答:《诗经》)讲授新课:
一、《诗经》和楚辞
1、《诗经》
我国早期的诗都被收集在诗经中,《诗经》汇集了西周到春秋的诗歌,共三百多首,分
《风》、《雅》、《颂》3个部分,《风》是各国的民歌,又称《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

《诗经》中的诗歌帮助我们了解2500年前漫长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了解了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横征暴敛,人民的辛勤劳动。

这些反映劳动人民生产和感情的诗歌又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呢?
因为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所以统治者希望通过诗来考察民情风俗,
政治得失。

采诗官在采诗过程中得到各诸侯国的帮助,所以各地的诗歌能集中起来。

采集到的诗经过整理保存下来。

2、楚辞
教师首先设问:同学们知道我们为什么会有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吗?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介绍屈原。

屈原名平,楚国人。

当他还年轻时,他已经是一位博学多才、很有政治才干的人物了。

屈原的才华得到楚王的赏识,他被任命为楚国的左徒;相当于后来的丞相。

屈原不仅在政治上很有抱负,而且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他运用楚国的方言和民歌形式,
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一一楚辞。

代表作是《离骚》。

诗名《离骚》的意思是说屈原遭受
去国离家的忧愁。

请学生阅读课本,指导学生了解屈原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和对国家困境的担忧。

教师指明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以个人名义,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人。

二、神奇的编钟
播放音频《曾侯乙编钟乐团演奏一一屈原问渡》,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这首古乐曲是用什
么乐器演奏的呢?
教师展示《曾侯乙墓中室编钟》,演奏这首古乐曲的乐器是战国的古钟。

为了使演奏时的音色优美旋律和谐动听,表现力更强,人们常常把很多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钟组合在一
起,这就是编钟。

编钟经常被用于宴会、祭祀的活动中。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编钟音域宽广浑厚,音色优美丰富,反映处我国在音乐在2000 多年前,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重视治水,到战国时期可以说掀起了一个治理水患、兴修水利的热潮。

战国时各国水利工程中最著名的是——后来中外驰名,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一个创
举,至今还为人民造福的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今四川省都江堰市,是由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

发源于松潘高原(海拔三千多米)的岷江,奔腾流泻,进入成都平原。

教师展示《都江堰示意图》,讲解都江堰的组成和原理,知道都江堰“行水灌田”和“泄洪平灾”的作用。

四、“中医鼻祖”扁鹊
教师展示“扁鹊”的图片,讲述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本目的内容,学生自己归纳扁鹊的对中医的贡献。

课堂总结:
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方面的成就,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智慧的结晶,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财富,是我们引以为豪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