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顺畅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容,能复述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人物的经历变化。
3、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4、感悟文章涵,体会作者写作意图,探究仲永悲剧原因。
5、了解学习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并发表自己一定的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少年多才俊,英雄出少年。
聪明机智如司马光,当机立断砸缸救人;才思过人如道韫,吟诵“未若柳絮因风起”。
无论司马光、道韫,还是冲、元方,他们在小时候就很聪明,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那么,如果他们因此而自傲,以后不再学习,那么结果会怎样?生:他们的才能、天赋慢慢会消失,只能沦为平凡人,甚至可能会更糟。
【注:学生的回答皆为教师预设的回答情境。
】师:为什么?生:【自由作答】师:可以用爱因斯坦的话加以解释——“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生: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天才,一个人的成功都必须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来取得。
师: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仲永是怎样从一个天才变为平常人的。
二、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先生,又称荆公,著有《先生文集》,与愈、柳宗元、欧阳修、洵、轼、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PPT展示】三、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诵全文两次,要求如下【PPT展示】:一读全文,梳理字词,注意停顿;二读全文,结合注释,尝试复述。
现在开始朗读。
生朗读,教师巡堂。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将本文容复述一遍。
生复述。
师:这位同学复述得如何?请同学稍加点评。
1-2位学生点评。
师:通过几位同学的帮助,我们更了解了本文的容;在这个故事中,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课文中各有什么依据?请同学们两人合作,加以思考讨论。
生:第一阶段是方仲永小时候写诗的卓越天赋。
师:从何得知?生:“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师:你能将它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吗?生: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生:我做补充,“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说从此之后指着一个物体让他作诗马上就能完成。
生:通过“即”“立”可以看出他写诗的速度快,极有天赋。
生:另外方仲永是“未尝识书具”,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却能有如此天赋,实在是神童。
师:同学们都概括分析得很好,那么接下来的阶段是?生:第二阶段是方仲永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师:从何得知?生:“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已经不能与之前所听说的水平相当了。
师:作者此时的心没有通过文字表述出来,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揣摩到,是怎样的感受?生:作者心是失望的,因为他“闻之也久”,听说方仲永有此天赋也很久了,想必是很想见见本人,一睹风采的,想不到水平大不如前。
师:那么,方仲永他最后又经历了一个怎样的阶段?生:方仲永十九二十岁的时候,已经和平常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通过“泯然众人矣”可知。
师:如何理解“泯然众人矣”?生:原有的才能完全消失了,如同常人了。
师:如果老师将舅舅的话删去一个字,成为“泯然众人”,意思完全不受影响,是否可以?生:不可以,“矣”去掉使情感发生的变化,不能更好地表现出舅舅对方仲永这一变化的失望与哀伤。
师:一个字,其实可以蕴含丰富的情感。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
【可配以适当的动作,比如摇头。
】师小结:十二三岁时他已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之际已“泯然众人矣”,作者的情感态度在标题中已全部流露出来了,“伤仲永”的“伤”,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失望,更是从心透露出的哀伤与叹息。
四、思考探究师:鲁迅说,悲剧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方仲永的身上,不正演绎着一场悲剧吗。
那么,我们不禁也会想:造成仲永这一悲剧的因素是什么呢?文中有没有相应的提示?生:方仲永的父亲“不使学”,即他父亲不让方仲永接受学习。
师:为什么“不使学”?生:因为“父利其然也”,他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
师:哪一句话具体表现了他父亲的行为?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说他每天带着仲永在乡人之中四处拜访。
师:由此可见,仲永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人?生:只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目光,缺乏远见的愚昧的人。
【此中可辅加朗读】师:有无补充?生:第三段说他“受于人者不至也”,也就是说他没有接受后天的学习。
师:文中是给予我们这样明显的提示了,因为父亲这一因素导致没有接受后天学习。
然而造成仲永的悲剧因素只仅仅是这样吗?【此时如果学生表现出茫然的话,教师可引出《权劝学》中吕蒙的故事加以暗示。
吴下阿蒙最终让人刮目相看,一则有权这样一位善劝的君王语重心长的告诫、鼓励;二则他自己最终也能主动刻苦学习;三则鲁肃给予了真诚的评价。
】生:还有方仲永个人的问题。
他十二三岁了,但是却没有提出过要学习;到了二十岁,更是一个成人了,有意识有能力了却依旧没有主动去学习。
生:社会也是其中一个因素。
当时的人因为仲永有天赋,才“稍稍宾客其父”,有人“以钱币乞之”,是带着很功利性的目的的。
再加上仲永一家“世隶耕”,算是淳朴之民,被乡人这一熏染就更加目光短浅了。
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渐渐明白,仲永的悲剧既是他父亲导致的,也是他自己造成的,同时这个社会风气也助长了悲剧的产生。
五、理解感悟师:故事到此是结束了,然而许多思考却远未结束,方仲永的悲剧让我想到了许多,请以“由仲永的悲剧想到……”为开头,稍作思考,即席发表你的感想。
生自由发言。
师:吕蒙的飞跃性长进我们昨天刚领略,而神童方仲永的悲剧,无形中与他形成了一种对比,对比中更是一种讽刺也是反思。
开卷有益,是对天底下所有人的一个忠告,不管你天资是高还是低;开卷有益,也不能仅仅只是个忠告,更需付诸行动。
让我们诚挚地朗诵出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PPT展示】: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也让我们谨记这么一句谚语【板书】:活到老,学到老!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文本深入学习,细细探究文中的字词句。
五、作业布置1、熟读全文,识记注释。
2、以“当仲永遇上吕蒙”为题,适当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
六、板书设计《伤仲永》实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6、顺畅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容,能复述课文。
7、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人物的经历变化。
8、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9、感悟文章涵,体会作者写作意图,探究仲永悲剧原因。
10、了解学习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并发表自己一定的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少年多才俊,英雄出少年。
聪明机智如司马光,当机立断砸缸救人;才思过人如道韫,吟诵“未若柳絮因风起”。
无论司马光、道韫,还是冲、元方,他们在小时候就很聪明,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那么,如果他们因此而自傲,以后不再学习,那么结果会怎样?黄志乐:他们也会像方仲永一样成为一个普通人。
师:看来这位同学预习做的很好,那到底方仲永是怎样一个人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文中的仲永是怎样从一个天才变为平常人的。
二、作者简介师:首先我们来稍加了解下作者王安石。
有哪位同学对他有一些了解。
孔庆望: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晚年封为荆国公;他的作品有《泊船瓜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让老师稍微吃惊了些,想不到能了解到这么多。
现在老师将王安石的部分资料展示一下,与刚才的同学很许多重合处。
【PPT展示】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先生,又称荆公,著有《先生文集》,与愈、柳宗元、欧阳修、洵、轼、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三、整体感知师:下面我们进入文章。
首先请同学们朗诵全文,要求如下【PPT展示】:一读全文,梳理字词,注意停顿。
好,现在开始放声朗读。
生朗读,教师巡堂。
师:接下来我们通过全班齐读形式来进行检查,看看你们对字词读音以及停顿节奏有没有做到位。
全体学生齐读。
师:在刚才的朗读过程中,老师注意到个别同学有读错几个字的字音。
请看黑板,分别是“称、卒、夫”,该怎样正确发音吗?生一起加以明确,师红色粉笔板书强调。
师:刚才的朗读整体上较为不错,基本能达标。
然而那只是最基本的,现在将给予大家第二个任务,【PPT展示】二读全文,结合注释,尝试复述。
同学们现在开始,可是适当讨论。
生进入此环节任务,教师巡堂。
师:下面请同学将本文容复述一遍。
黄志乐:方仲永年纪很小时就聪颖,他父亲认为有利可图便不让他学习,最终他变成了普通人。
师:不错,挺到位,但是相对简略了些。
有没有同学尝试着在他的基础上适当详细些?林爽:就等于翻译吗?师:那也不一样,翻译注重每个字词要求较高,复述是大体地讲述故事容。
林爽:好,我试试。
本文讲的是金溪一个平民方仲永小时候显示出了惊人的天赋,写出来的诗歌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有知识的人都向他索要文章,或拿钱买;然而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便天天带他去四处拜访,不让他学习,后来方仲永渐渐变成了一个普通人。
师:通过这两位同学的帮助,我们更了解了本文的容;在这个故事中,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课文中各有什么依据?请同学们两人合作,加以思考讨论。
王俊武:第一阶段是方仲永小时候写诗的卓越天赋。
文中说他“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说从此之后指着一个物体让他作诗马上就能完成。
师:你选的句子中有没有一个字能格外凸显出仲永的“神童”特点?王俊武:是“立”,立刻的意思,说明他写诗的速度很快。
师:对,这位神童是写文章是神速的。
有没有同学另作补充?丁智:我认为还有他“未尝识书具”,就能写出诗,让整个乡的人都为之惊奇,可见非同常人,。
师:那么怎么理解“未尝识书具”?丁智:不曾认识笔墨纸砚这一类工具。
师:于此我们要记住一个重点字词:尝。
它是什么意思?生齐答:曾经孔庆望:我有补充,从“世隶耕”中可见,他们家世世代代都种田,没有特别了解知识,这样一个家庭背景下,却能诞生出方仲永,可见绝对是神童。
师:太棒了,能从常人所难以发现的地方挖掘出涵来,咱们给予这位同学掌声吧。
全体学生鼓掌。
王俊武:我还有补充,从“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中也可以看出来,不仅能写出诗,还自己提上了自己的名字。
师:很巧的是,你这次的回答与上次有一个共通之处,也有一个字很形象地传达出了神童这一特点。
王俊武:是“即”,它也是立刻马上的意思。
黄志乐:现在我说的是第二阶段,是他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已经不能与之前所听说的水平相当了。
师:那么,方仲永他最后又经历了一个怎样的阶段?蔡汶静:方仲永十九二十岁的时候,已经和平常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通过“泯然众人矣”可知。
师:如何理解“泯然众人矣”?蔡汶静:原有的才能完全消失了,如同常人了。
师:如果老师将舅舅的话删去一个字,成为“泯然众人”,意思完全不受影响,是否可以?蔡晓蒙:不可以,“矣”去掉使情感发生的变化,不能更好地表现出舅舅对方仲永这一变化的失望与哀伤。
师:一个字,其实可以蕴含丰富的情感。
其实在仲永才能衰退的时候,作者此时的心虽然没有通过文字表述出来,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揣摩到,是怎样的感受?黄志乐:作者心是失望的,因为他“闻之也久”,听说方仲永有此天赋也很久了,想必是很想见见本人,一睹风采的,想不到水平大不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