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人居环境与生态城市摘要:从人居环境概念入手,综述了人居环境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引出生态城市的概念,概述其内涵及特征,最后为创造适合人们生活的良好居住环境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生态城市;建议亚里士多德在2000 多年前说过,人们为了生存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而居留于城市。
可见,人的生存和发展 是人类城市发展的一个永恒的追求。
然而,这种追求的内涵随着人类的进步和时代的更迭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最高追求就是以人为本,满足人不断变化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求。
在新的世纪,一个不适宜现代人生存的城市自然会被淘汰,一个窒息人的发展的城市必将衰落。
因此,许多城市都在为改善各自的人居环境、创造适合现代人居住和创业的城市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1人居环境的概念与内涵人居环境科源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人类聚居学,他不拘泥于单纯的建筑与城市的概念,强调从整体上来考察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问题。
道氏将其划分为自然环境、人、社会结构、建筑与城市、交通与通信网络 5个基本构成要素,提出了研究人类生产与城乡建设活动的规律,寻求实现理想、美好的人居环境的途径[1]。
在我国,明确提出“人居环境”一词只有 10余年的时间,而后被社会各界所接受和运用。
我国学者吴良镛在道氏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基础上,认为“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他认为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群,提出要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的融合”为核心来建构人居环境科学的学术框架,拟定其研究领域有:①居住系统;②支持系统;③人类系统;④社会系统;⑤自然系统;⑥跨系统研究[2]。
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聚居环境状况引起了广泛重视, 相关的理论成果也大量涌现。
邹德慈认为应从人居环境科学的高度审视城乡规划问题[3]。
吴良镛、毛其智提出用数字信息技术,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人居环境的发展[4]。
刘平等对城市住区人居环境进行了生态设计方法的研究探讨[5]。
李长坡等建立数学模型,探讨城市人居环境与城市竞争力的定量关系[6]。
熊鹰等进行了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定量评价的研究[7]。
这些文献都是从不同学科领域探讨城市人居环境的相关问题,体现了人居环境在城市相关学科中的重要性及广泛的覆盖面。
此后,又有许多学者从形态学,生态学,资源学,广义与狭义等不同角度,对人居环境的概念做了阐述。
总之,人居环境是一个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拓展的概念,它将随着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2人居环境科学人居环境科学是源于研究人造生存空间环境的建筑科学,它是从建筑学角度探讨人类居住问题,其着眼点在于建筑舒适的居所,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但人居环境的多因子决定了它既非居住区的放大,也非区域地理系统的缩影,应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人居环境科学涉及的学科范围很广,应是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地理、环保等学科的相互渗透、融贯发展的结合,具有边缘科学性质,具体见图1。
图1 人居环境科学涉及的学科运用地理学观点,从人类居住生存角度,可以将地球环境空间大致划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居环境两大系统,它们之间具有模糊边界和相互包含的互补共轭关系(图2)。
图2地球生物圈、人居环境共轭关系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基本没有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保持原生自然状态的地表空间,当然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种自然生境在地球上己不复存在,地球上任何区域多多少少都已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
人居环境的主题内容属于人工自然地理环境。
在人居环境的空间构成中,可划分为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
3 人居环境规划模式3.1 带型城市较有系统的带形城市构想,最早是西班牙工程师A.索里亚·伊·马塔在1882 年提出的。
带形城市的规划原则是以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置;大部分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横向地来往于相应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
3.2 田园城市19 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1919 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后,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3.3 卫星城镇卫星城镇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经历了附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20 世纪初美国的泰勒正式提出了卫星城镇的概念。
这种设想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
3.4 广亩城市1932 年美国建筑师赖特在《消失中的城市》中正式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设想。
这是一个把集中的城市重新分布在一个地区性农业的方格网格上的方案,将城市分散发展的思想发挥到了极点。
他认为,在汽车和廉价电力遍布各处的时代里,已经没有将一切活动都集中于城市中的需要,而最为需要的是如何从城市中解脱出来,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相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这就是广亩城市。
3.5 有机疏散理论1942 年芬兰建筑师E.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在他写的《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一书中提出了有机疏散论并作了系统的阐述。
有机疏散的两个基本原则是: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的区域,作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置,则作分散的布置。
3.6 山水城市1990 年,钱学森先生在写给吴良铺的一封信中首次提出了中国应该建“山水城市”的设想,并在1993 年2 月的“山水城市”座谈会上明确发表了他的《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设山水城市》的论文。
山水城市是在传统的山水自然景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基础上,把中国的山水诗词、园林建筑和山水画三者的意境融合在一起而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
山水城市并不是简单的指有山有水的城市,其核心精神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居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
这些人居环境的构筑模式在特定时期针对不同的人居环境问题曾起到重要的思想指导作用。
集中论和分散论的两大阵营在人居环境模式构建的探索和争辩中走过了20 世纪。
21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文理念的发展,新的人居理念开始倡导生态主义。
4 生态城市21世纪人类正努力进入生态世纪。
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渐转向生态化社会,一个更高度的生态文明建设高潮正在全球兴起。
一场由环境污染、人口膨胀、资源破坏而引发的城市生态革命正在孕育形成。
建立人类美好家园,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等成为当今许多城市发展追求的时尚[8]。
4.1 从田园城市到生态城市城市是人类的的一种最重要的居住形式和生存条件。
自城市诞生以来,城市规划就自觉地、不自觉地遵从这个原理,让这种最主要的居住形态和生存空间成为最适宜的生存条件。
从1898年《明天的田园城市》构想出对“田园城市”的憧憬,到1933年的《雅典宪章》表达出对“家园城市”的向往,再到1977年《马丘比宪章》表达出对“生态城市”的渴望,都表达了人类对城市生存空间“宜人化”的追求[9]。
生态城市概念是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 计划研究过程中首先提出来的。
但是到目前为止不仅世界上没有真正意义的生态城市, 而且对生态城市内涵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 当然也存在争议。
苏联城市生态学家亚尼科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 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 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物质、能量、信息高速利用, 生态良性循环[10]。
4.2生态城市的内涵由于对生态城市的内涵理解不一致, 有的城市提出5-10 年建成生态城市,有的城市则认为需要经过30 年、甚至50 年的努力才能建成生态城市。
所以,对生态城市的内涵加以探讨是必要的。
运用生态理论和环境科学理论对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进行综合分析, 生态城市建设是有阶段性的, 生态城市的内涵也因其所处的阶段不同而不同。
4.2.1第一个层次( 初级阶段) 的生态城市概念第一层次的生态城市概念可概括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即环境清洁、卫生、优美、舒适的城市。
具有如下特征: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等按功能区分别达到或好于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城市环境整洁无废物污染, 饮用水安全、食品安全、居住区和居室安全达到国家( 或地方) 法规、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城市居民的健康;建成完善的城市绿化系统, 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绿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良好,绿化系统的组合及分布能满足城市绿化美化的要求;城市总体构型和景观优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设施齐全,有利于居民的劳动( 工作) 及生活, 方便、舒适。
4.2.2第二个层次的生态城市概念这个层次的生态城市概念可概括为:“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
是以生态理论、可持续发展为指导, 在第一层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高级的生态城市。
其主要特征是: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如总体构型、密度( 人口密度、经济密度、能耗密度、建筑密度等) 以及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绿化系统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等科学合理, 有利于生态流的高效、持续、稳定地进行。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还原功能、调节功能等持续高效地发挥作用, 使城市生态不断提高, 逐步接近理想生态;环境安全达到高标准,可保障人身安全, 保护人民群众健康, 可保障经济安全, 可保障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即经济与环境协调度、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以及城市生力都处于较高水平。
4.2.3 第三层次的生态城市概念城市生态系统是在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 经过人类的开发建设逐步演化而成的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由城市自然生态子系统、经济生态子系统和社会生态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系统。
由于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非自律系统, 所以城市生态系统与周围的区域生态系统相互依赖、紧密相连, 生态流持续运行在两者之间。
第三个层次的生态城市可概括为:“优于原自然生态系统的科学、高效的并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和持续稳定运行的城市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