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81年1月1日,新中国第一部教育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正式实施。
《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标志着我国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
2要做到依法治教,首先要知法懂法,不知法为何物是在学校管理中出现违法行为的首要原因。
依法治教的法律依据是由国家制定的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其他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
依法治教的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学校管理秩序和教育教学秩序,为实现学校的宗旨提供保障,因此,它是做好学校工作的基础。
依法治教的意义:是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的需要;是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的需要;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系统的具体体现,是在社会民主的基础上,以一定的教育法律体系为基础,依据法律来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和规范,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和手段。
3依法治教的基本要求:依法治教必须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要实现依法治教,必须要做到有法必依,要做到有法必依,首先要增强人们的教育法律意识。
其次是必须遵守教育法规定的基本原则。
4教育法是一种教育行为规范,就是用来约束、规定和保障人们在教育活动中或参与教育活动时实施社会公认和许可的行为的规则,表现为约定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可以做哪些事情、必须做哪些事情和禁止做哪些事情。
教育法的对象是人们的教育行为;教育法具有国家意志性,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意志,我国的教育法是由有权利的国家机关在其法定权限内,依据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出来的,属于制定法的范畴;教育法在调整教育关系方面具有普遍约束力。
教育关系是基于人们的教育行为而在国家、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自然人以及教育系统以外的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由于开展教育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教育法具有强制性,依靠国家强制力来实施。
5教育法的作用:教育法确认和保障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教育法促进和保障教育平等;通过教育法的实施能够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6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7一个国家的全部法律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叫法律体系。
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法律体系可以划分为若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部分,称为法的部门。
教育法属于行政法的一个分支,是行业法,教育法归属于行政法部门。
8教育法的形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法有什么机关来创立。
二是教育法表现为什么样的法律文件,是规范性文件还是非规范性文件。
规范性文件是指由国家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文件。
非规范性文件是指国家机关在适用教育法的过程中发布的个别性文件。
教育法属于规范性文件。
9我国教育法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单行法律、教育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教育法规、地方教育规章等。
10教育基本法律,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国家主席发布命令公布。
教育法于1995年9月1日起实行。
11教育单行法律,主要是针对某一方面的教育事务进行规范。
如《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学位条例》、《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
12教育行政法规,是为了加强某一类教育事务的管理和规范,是由国务院发布或者经国务院批准各部委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教师资格条例》由国务院发布。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经国务院批准。
13部委教育规章,是指教育部或者其他部委可以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自己的权限内发布规章。
如《教育督导暂行规章》14地方性教育法规,是依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大表大会及其常委在不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情况下,可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教育法规,并报全国人大常委备案。
如《陕西省中小学保护条例》。
,15地方政府教育规章,依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在自身权限发尾内发布规章。
16广义的教育法等同于教育法律。
狭义的教育法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创立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包括教育基本法律和教育单行法律。
从狭义上讲,教育法规是指国务院发布或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17在教育法的效力上要注意:从立法机关的地位看,上位法优于下位法;从立法时间看,后定法的效率优于前定法;从立法目的看,特别法的效率优于一般法。
18我国教育法的体系呈纵横二维结构。
纵向上由教育法的效力等级为主,表现为教育法的形式结构,横向上以教育法的具体内容为主,表现为教育法的内容结构。
我国教育法的形式结构按创制机关和效力等级可分为6个层级: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单行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部门教育规章、地方政府教育规章。
我国教育法的内容结构按照教育法的调整内容可分为: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学位法、教师法、教育经费法等。
19教育法律规范是具有特定的内在逻辑结构、并通过法律文件中的具体条文表现出来的,用于调整人们教育行为的一般行为规则。
教育法律条文是教育法律规范的载体。
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律条文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教育法律规范不等于教育法律文件。
教育法律规范只是教育法律文件的主体和核心内容。
20教育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是指构成教育法律规范的各个要件及其逻辑关系。
法律规范在结构上由法定条件、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三个部分构成。
21教育法律规范的种类:按照行为准则的性质,教育法律规范可分为禁止性教育法律规范、义务性教育法律规范和授权性教育法律规范。
禁止性教育法律规范是指直接规定人们不得做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义务性教育法律规范是指人们必须做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授权性教育法律规范是指人们有权作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
22受法律承认和保护的社会关系叫做法律关系。
其特点首先表现在它是由法律规范确认和调整的,是现实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特点:教育法律关系是由教育法律规范确认和调整的;是现实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教育法律关系包括三个要素: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23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包括三类:个人主体、集体主体和国家主体。
个人主体主要是指自然人。
集体主体主要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国家主体主要以国际法主体的名义参与国际教育活动、签署国际教育协议等。
24教育法关系的客体又称权益客体,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形成的基础。
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所指向的对象具有一致性,即都指向同一对象。
教育法律关系客体包括物和物质财富,非物质财富,行为。
25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义务即教育法上的义务,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依法应当承担某种责任,表现为义务主体按照权利主体的要求必须作为一定的行为或禁止作为一定的行为。
26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教育法律关系中,权力与义务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在教育法律关系中,权利主体的权利依赖于义务主体是否履行了教育法上的义务。
义务主体如果不承担教育法上的义务,权利主体的权利就是一句空话。
权力与义务的统一性还表现在,不能只强调自己一方的权利而忽视履行义务,也不能仅强调履行义务而忽视权利的行使。
行使权力必须以履行一定的义务为条件,而履行义务时也同时存在享受权利。
27教育法的实施就是通过一定的制度、程序、方式在教育活动中具体适用教育法的活动。
包括教育法的效力、遵守以及违反教育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内容。
28教育法的效力指教育法的生效范围,包括时间上的效力、空间上的效力及对人的效力等方面。
29教育守法是在教育活动中遵守教育法,依法办事。
教育违法,就是不依法办事,不正确行使权利,不履行法定的义务,不遵守教育法规定的禁止性规定。
例如教育乱收费、教师体罚学生等都属于教育违法行为。
30违法教育法的行为一般具备四个条件:必须是违反教育法规定的行为。
首先要强调的是必须是人们的外显的行为触犯了教育法的规定,行为人行为必须是违反法律的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既包括积极的去作为的行为,也包括消极的不作为的行为;必须是行为人的行为侵害了教育法所保护的对象,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行为人具有故意或过失行为;行为人具有法定责任能力或是依法设置的法人。
31教育法律责任是指人们对其教育违法行为应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教育违法是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前提。
追究教育法律责任应该遵循“则由法定,依法定责”和“依法追究责任”等原则。
则由法定、依法定责是指违法者承担的教育法律责任的种类、范围是由教育法规定的,应当根据教育法的规定来对违法者追究责任。
依法追究责任是指法定的教育法律责任追究主体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法者的行为予以追究。
1教育行政机关代表国家形式监狱行政管理权限,而社会上的学校、其他组织和个人在教育管理中处于被管理的地位。
他们同国家的关系在行政法上就表现为同教育行政机关的关系。
2教育机关的职责:教育行政机关在行政法上的主体资格:以管理者的身份通相对一方当事人发生直接的权利义务关系,主要以命令和服从的关系形式表现,以授权者的身份同相对一方当事人发生授权和被授权的法律关系;教育行政机关的权利:公共权力具有国家强制性,主要拥有教育行政立法权、教育行政决定权、教育行政命令权、教育行政强制权、教育行政的处罚权、教育行政执行权、教育行政监督权等。
教育行政立法权主要是指教育部根据宪法和法律所拥有的制定和发布教育行政法规与教育规章的权力。
教育行政决定权即教育行政机关依法对教育行政管理中的具体事件的处理权,以及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和教育规章未明确规定的事项的规定权。
教育行政命令权即教育行政机关依法要求特定的或者不特定的对象为一定行为或不一定行为,且命令相对人必须服从。
教育行政强制权即在教育行政管理中,法定义务人货某项目具体行政法律关系的义务人若不履行义务时,教育行政机关有权采取一些法定的强制措施,以促使法定义务的履行。
教育行政处罚权是教育行政机关执法职能的重要方面。
教育行政执行权即教育行政机关或其工作人员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或者上级决定、命令具体执行的行为。
教育行政监督权,主要指上级教育行政机关对下级教育行政机关的教育行政执法活动进行的检查和监督。
3教育公务员的义务是国家法律对教育公务员必须作出什么行为或不得作出什么行为的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的规定。
4教育公务员的权利是国家法律对教育公务员在履行教育行政管理职责、行使职权、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和任职期间内可以做什么或可以要求他人做什么、不做什么的许可与保障。
5教育公务员管理中的回避制度,是指为了保证国家教育行政人员不因亲属关系等因素,对公务员活动产生不良影响,而在公职人员所任职务、任职地区和执行公务等方面做出的限制性规定,如相互间有父亲欢喜或其他亲属关系的,在担任国家公务员职务中必须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