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扶贫工作日记六篇

扶贫工作日记六篇

扶贫工作日记六篇【篇一】今天是农历腊月十二,小寒,标志着寒冬时节的正式开始。

正所谓" 数九寒天",草草吃过早饭,我便赶往驻点村**市**镇**村,安排好基本的工作后就匆忙来到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送上专门买的保健品和棉服。

哪怕是村里生活比他更艰难的贫困户,说起**时,往往都是一声叹息——**今年34 岁,初步怀疑因小儿麻痹症后遗症或其他疾病影响,致使其手脚无力,行动困难。

但因家境贫寒,他一直没进行过全面的身体检查,更说不上对症治疗,以致卧床多年。

而**的父亲因为遭遇突发交通事故去世,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只剩下身患残疾的他和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

**遭受身体和家庭的沉重打击,郁郁寡欢,意志消沉。

我与**的结缘得追溯到一年前。

当时我刚来到**村,正挨家挨户调查摸底,核查每一户贫困户的实际需求。

当我来到**家时,眼前的景象让人揪心,时隔一年,我仍然记得当时冷清的房子里笼罩着死一般的寂静,**母亲坐在门口,手里编着一个竹筐,她伛偻着背,仿佛生活的重压已经让她无力抗争。

而**则安静地坐在房间,只在我进门时侧头看了一眼,然后又兀自发呆,因为无外人辅助他无法走出这个房间。

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那仿若深陷绝境又无法挣脱的无奈,让我在过去一年里,频繁上门探访,想方设法联系**、肇庆的多家医疗机构进行咨询。

医生建议他到户外适当地晒一下太阳,有利于身心的康复。

自**不良于行后,他就再也没有好好感受过阳光的温度,于是我就想办法给他送去了轮椅,并鼓励他勇敢地面对人生的苦难。

我推着他,慢慢走出了家门,当第一缕阳光照在他身上时,他安静了一会,然后回过头来,笑着对我说" 何书记,谢谢你,真的,谢谢你。

"说着说着,**就哽咽了。

我能感受到那种突然看到希望和方向的激动,因为我也是一个山里娃。

我轻轻拍了他几下,说道:" 会好起来的,我们会帮助你的。

"扶贫先扶志,想让**改变目前的现状,关键是要强化他生存的意志和技能,让他对生活有信心和希望。

经过多次沟通,我知道他对电商感兴趣,于是在**年的10 月开始,就把他和村里几个同样对电商有兴趣的村民集中到一起,共同探索和开展扶贫农产品电商运营。

**年12 月12 日,我联系到**华侨医院的医生上门到**的家里对他的病情进行初步诊查,下一步对**的帮扶,要继续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诊查与治疗,防止、延缓病变。

今天看完**后,他的母亲送我出来,看着老人家满是沟壑的脸上那愉悦的笑容,我突然就有点心酸——我已经将近一个月没有回过家了,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由老父母帮衬着处理,可他们从来没向我抱怨过,只是嘱咐我有空就多休息。

每当家里有紧急事情需要处理,而我这边的工作又无法脱身时,我犹豫过,也非常纠结,但我从来没有后悔来到这里,参与到扶贫攻坚这一伟大的事业中来。

400 多个日日夜夜,2 万多公里的来回奔袭,支撑我的是组织的信任和嘱托,是贫困户的难题得到解决后那发自内心的笑容,是那实实在在帮助到别人的满足感,是通过我的努力让别人生活得更美好的荣誉感。

期待**村早日脱贫致富,成为美丽宜居富裕的新农村!【篇二】**年11月12日星期二晴立冬过了,南方的天气还没有转凉,这也是晚造稻谷收获的季节。

从8月小苗到青葱般的绿野,一转眼长成了金灿灿一片,像铺满金色的毯子,机械收割后却又像魔术般变回泥土的本色。

金黄的谷穗铺满了整个晒谷场,人们在挥洒汗水,溢满了丰收的喜悦。

我们下户走访贫困户,了解到今年无台风,阳光足,鉴江下游灌溉发达,发动大家种植的品种亩产达800斤,产值1200元,亩利润也有600元左右。

看着他们纯朴的笑容,我们也深感喜悦。

**年11月13日星期三晴贫困户**个子矮,晒得黑黑的,眼神却写满了坚毅与自信,就是这个看起来柔弱的肩膀,撑起了整个家——**耕种了6亩多的水稻,全家靠她一人收割、晒谷和收谷。

**的丈夫60多岁了,是个盲人,和年迈的家公长期卧床,两个儿子还在读中学。

在加入精准扶贫前,她从广西嫁来又落不了户,靠丈夫微薄的收入过着紧巴日子。

加入扶贫后,工作组远赴广西解决了落户难题,先后让她种上青枣、火龙果等作物,却由于土壤不适合亏了几千块。

**毫无怨言继续耕种水田,当上了种粮大户,今年还做了村保洁员。

她就像上满发条的时钟,不知道疲倦地转下去。

她的乐观感染了每个人,大家都说小妹不简单,把这个家照顾得妥妥当当,把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把农活做得风风火火。

这一天,她对我说,新晒的稻谷碾成了米,挺好吃的,让我去尝尝。

我不敢麻烦她,便在晚饭后去了她家。

我把锅里的剩饭勺了几口,入口软软的,糯糯的,还有淡淡的香气,感叹平常吃不到这种米饭。

她笑着说,“你城里来的书记就不懂了,这是新米,还带有稻花的清香,放长了就没这香气了”。

**年11月16日星期六晴和村两委干部讨论水稻项目的收获情况,策划把大米做出来,确定了标识、规模及委托加工等事项。

收谷时,一个老农把一粒谷放在嘴里,“嘣”的一声,说“够干了,可以碾米啦”。

清扫收起装进编织袋里,蹲下用力一抬,就甩到肩上,那洒脱的劲儿,想起老当益壮的黄牛。

拿来磅秤,大家凑近读数,记下重量,两人同声“起”转搬到三轮货车上运往工厂。

我们把谷倒在大型漏斗上,谷子慢慢通过管道吸到谷仓里。

1万斤稻谷装了5车次,一直忙到晚上8点才完成。

我们挥洒汗水,装上卸下,俨然一个搬运工,体会最原始的劳动,感受粮食收获的喜悦。

**年11月19日星期二晴在“隆隆”的机械运转声中,稻谷完成了脱壳、初滤、色选、筛选、水磨等工序,生产了595包,出米率达60%。

看着生产线上整齐晶莹的真空包装大米,心中是无比欣慰,像是看着自己的孩子出生一样。

**在工厂看到自家的稻谷变成大米,无比新奇,拿起包装好的大米,直夸米粒晶莹白亮,没有杂米、碎米,很自豪。

我们把大米样品给大家试吃,他们都说新米有稻谷清香,口感香软,比超市4-5元的米还好吃。

我们期待健康的当季新米,香软的口感,新鲜的味道,能带领那良水稻的产业发展,不再局限于初始的种植环节。

【篇三】**年4月5日星期五晴又是一年清明时。

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然我在**任第一书记的这三个清明节并没有雨纷纷,而是风和日丽,艳阳高照。

自从驻村后,每一年踏青时节,我都会邀请家人来村里走走,看看村里的变化,看看我这三年在脱贫攻坚的一线上都干了些什么。

父亲是老党员、老干部,还是上世纪50年代的老兵,请他来走走,其实也是请他发挥老党员余热,给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女儿指点迷津。

我驻村后村里的点滴变化,他都看在眼里。

每次来村里,他总是跑上跑下,丈量、观望、看地形,严谨而认真。

然而,每一次我们只谈过、不论功,这也是父女俩一贯的默契。

我从小接受的是父亲严谨的教育方式和正统的思想熏陶,作为唯一一个80后驻村第一书记,我也传承了父辈不畏艰难、勇于挑战、服从组织安排的共产党人精神。

面对第三轮扶贫开发工作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我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摸索。

经过三年的努力,截至2018年12月,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832元,**村在2018年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党建先进示范村。

“林书记!”文真嫂的叫唤把我从回忆中拉回,“不是清明假期吗,您怎么还来,又没放假啊?”“不,春节后至今,这个假期难得不用加班,今天是和家里人来走走。

”“天热,来家里喝杯茶再走吧。

”文真嫂热情地招呼。

**家是我挂钩的其中一户贫困户。

他家的帮扶成效,在贫困户中是最显著。

我先是联系推荐**到附近的大丰小学当后勤人员,又通过公益性岗位设置,将其大女儿聘为村公共服务平台的工作人员,将文真嫂聘为保洁员。

除了政策内的帮扶外,我还联系了社会力量一对一助学,补贴生活学习费用,帮其二女儿完成高中学业。

现在她已成为大学生。

现在,**一家有劳力的三人有了固定工资收入,有了教育、医疗、安全住房等保障,加上镇村、工作队联系实施的小额贷款、投资收益、产业帮扶等项目,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原来的4435元,提高到20331元。

听完我的介绍,父亲说这一户的帮扶算是精准到人了!非必要不打扰,我们婉拒了她的邀请继续走。

大家一路参观感受新农村建设的变化,看我为村里设计的logo,一路侃侃而谈。

驻足在一处人家门前,溪水流淌,绿树成荫,红花映衬,我介绍说,这本是一片牛栏猪舍地,经过动员,相关的村民纷纷配合清拆。

在清拆基础上,村民主动清理房前屋后的杂物垃圾,积极完善绿化,真正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

父亲甚为赞赏。

我们的交谈声显然传到了在里屋,正在看电视的老人家走出来,看到我的时候,迟疑片刻说:“**书记是不?”“是的。

”我笑着答她,赶紧走过去。

确认过眼神,老人家说:“对不起对不起,老了,眼神不好……”九十多岁高龄的老太太,是村民江木汉的丈母娘,到了这个年纪,即便常见,能脱口而出“**”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已经是莫大的幸福。

听说我带家里人来村里,怎么也要请进家里喝杯茶再走。

面对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家如此盛情,我们不忍拒绝,于是便进去喝茶唠嗑,其中的热情已非言语可表。

席间老人家细数这三年的改变,拉着我手,拍着我的肩膀一个劲地对我说“辛苦了”。

我们离开时,老人家和她二女儿送至门口,拉着我母亲的手说:“有空多到家里来坐坐,你们能来,我们高兴,你这是生了个好女儿,为村里办了不少好事实事,今天村容村貌的焕然一新,得益于这个驻村书记啊!”母亲说:“这是大家的理解和信任!”走在前面的父亲闻言回首,对着老太太挥手笑喊道:“她是党的女儿!天热,不必送,老人家请留步。

”【篇四】**年12月24日星期二晴腊月已至,寒意甚浓,但在三角村却处处洋溢着温暖的味道。

“大嫂,大嫂,在家吗?”“郑科长,你来了。

有没有吃饭?我在做酒,给你热饭啊,你在这里吃饭。

”“不了,谢谢大嫂,我已经吃过了。

今晚找你,主要还是关于中草药种植的事情,考虑得怎么样了?”“嗯,我和南洋(另一户贫困户)都考虑好了,先种植1亩看看。

镇里的中草药种植基地免费提供1亩的天冬苗和肥料,提供技术支持,成熟后还回购,真的蛮不错的。

”“那好啊,我明天跟镇扶贫办杨主任说一下,看看哪个时间去领苗和参加培训。

”入户走访,是我们扶贫干部日常工作的常规操作。

我走访的这户贫困户的户主名叫**,是低保贫困户,因为中草药种植的事情我来过几次了。

她的丈夫患病去世,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因此建了档立了卡。

现在她依然独自供养80多岁双目失明的婆婆(已办残疾证)和两个读书的女儿(大女儿15岁,现读高一;小女儿10岁,小学三年级)。

老人的生活费和两个孩子的学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我是从高校被选派过来参加精准扶贫工作的,以前在学校从事的是思想政治工作。

经过刚驻村时的几次走访,掌握了基本情况后,制定了针对性的帮扶措施——脱贫必先立志。

俗话说:“人穷穷一时,志短穷一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