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以“牧童”为题材组织的音乐学习内容。
主要有以下栏目:开心一刻、牛儿谣唱歌、聆听、创编。
教学内容:
开心一刻:牛儿谣
唱歌:歌曲《放牛山歌》、《牧童》。
聆听:合唱曲《牧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创编:家乡的歌
音乐知识与相关文化:轮唱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用嘹亮的声音演唱《放牛山歌》,用活泼轻快的声音演唱《牧童》,并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的不同音乐情绪。
2、能聆听合唱《牧歌》时感受人声所表现的宽广辽阔的意境;在聆听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是感受钢琴所表现的牧童的劳动场景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了解轮唱的知识,并能在音乐活动中尝试合作的愉快。
4、能用五个音按节奏填唱旋律,并能准确唱出。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演唱《放牛山歌》,用活泼轻快的声音演唱《牧童》。
2、了解轮唱的知识,并能在音乐活动中尝试合作的愉快。
3、能聆听合唱《牧歌》时感受人声所表现的宽广辽阔的意境
4、能用五个音按节奏填唱旋律,并能准确唱出。
教学准备:
CD 录音机电钢琴
课时划分:
六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做“开心一刻”的活动练习“牛儿谣”。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清晰地朗读歌谣“牛儿谣”,自编动作表演。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清晰地朗读歌谣“牛儿谣”,自编动作表演。
教学准备:CD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牛儿谣”。
“牛儿谣”采用了一首北京儿歌的歌词,歌曲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孩子们细心观察事物的情趣。
二、开心一刻“牛儿谣”。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清晰地朗读歌谣。
2、师简单介绍,让学生了解“对歌”的形式。
3、让学生朗读“牛儿谣”,体会一问一答的情趣。
4、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节奏进行朗读。
如:×××××∣×××××××∣×××
什么牛出角不出头?蜗牛出角不出头。
5、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创编内容,与伙伴对答。
三、展示。
分组边读边自编动作表演,比一比哪一组歌谣读得好,动作表演得协调,
四、小结。
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板书设计:
开心一刻:“牛儿谣”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放牛山歌》。
教学目标:
能有感情地用嘹亮的声音演唱《放牛山歌》。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演唱《放牛山歌》。
教学准备:CD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开心一刻“牛儿谣”。
二、导入歌曲《放牛山歌》。
《放牛山歌》是一首农村题材的四川民歌。
歌曲为六个乐句构成。
旋律以五个音贯穿进行,有着山歌高亢嘹亮的特点。
三、学习新歌。
1、师范唱歌曲。
2、学生欣赏范唱录音,使学生对歌曲有整体的印象。
3、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整地跟唱。
4、指导学生用高亢、嘹亮的声音演唱带有山歌风格的民歌。
四、巩固新歌。
采取多种形式巩固歌曲:
1、分组唱。
2、分组唱。
3、男女生比赛唱。
4、有感情演唱。
五、小结。
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板书设计:
放牛山歌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创编“家乡的歌”
教学目标:
创编“家乡的歌”旋律
教学重难点:
创编“家乡的歌”旋律
教学准备:
CD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放牛山歌》。
二、导入。
三、创编“家乡的歌”。
1、拍一拍4
2、43拍的节奏谱。
2、用五个单音为节奏谱编写旋律。
要求
42拍的旋律结束音在“do ”上,43拍的旋律结束音在“sol ”上。
3、编好后试着唱一唱,然后与伙伴进行自编旋律的接唱比赛。
比一比谁编的旋律流畅、动听。
在互相评价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编兴趣与能力。
四、评价。
五、小结。
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板书设计:
创编“家乡的歌”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牧童》
教学目标:
用活泼轻快的声音演唱《牧童》,并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
教学重难点:
用活泼轻快的声音演唱《牧童》。
教学准备:
CD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放牛山歌》。
二、导入歌曲《牧童》。
三、学习新歌。
1、师范唱歌曲。
2、学生欣赏范唱录音,使学生对歌曲有整体的印象。
3、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整地跟唱。
4、指导学生用高亢、嘹亮的声音演唱带有山歌风格的民歌。
四、巩固新歌。
采取多种形式巩固歌曲:
2、分组唱。
2、分组唱。
3、男女生比赛唱。
4、有感情演唱。
六、小结。
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板书设计:
牧童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牧童短笛》
教学目标:
在聆听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是感受钢琴所表现的牧童的劳动场景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钢琴所表现的牧童的劳动场景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CD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放牛山歌》《牧童》。
二、导入。
《牧童短笛》是一首短小精致、形象鲜明、风格清新、富有田园风味和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的钢琴曲,为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所作。
全曲结构严谨,共分为三段。
三、聆听《牧童短笛》。
1、欣赏《牧童短笛》的第一段,要求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想象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子的情景,并在听完后说说感受。
2、聆听第二乐段。
设问:这段音乐描绘了牧童在做什么?在速度上、节奏上与第一乐段相比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3、完整地听全曲。
设问:全曲分几段?为什么?有没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乐段?
4、再次完整地听全曲,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边聆听音乐边即兴用动作来表演。
四、小结。
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板书设计:
聆听《牧童短笛》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合唱歌曲《牧歌》
教学目标:
能聆听合唱《牧歌》时感受人声所表现的宽广辽阔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能聆听合唱《牧歌》时感受人声所表现的宽广辽阔的意境
教学准备:
CD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牧童》。
二、导入。
《牧歌》是一首蒙古民歌。
旋律优美抒情,高亢悠扬,加上舒展、悠长的节奏,展现了一望无际、美丽富饶的大草原的迷人景色。
歌曲是由两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结构。
三、聆听《牧歌》。
1、初听《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族民歌的音调。
2、复听《牧歌》,在音色上、力度和和声的变化上体会其美感。
3、完整地听全曲。
启发学生想象,如这首蒙古族民歌,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的旋律有很大变化,分别表现了蓝天白云和草原羊群。
4、再次完整地听全曲,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边聆听音乐边即兴用动作来表演。
四、小结。
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板书设计:
聆听《牧歌》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