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唯物史观基本观点75656

唯物史观基本观点75656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主流思想(1)古代中国主流社会思想的发展演变:百家争鸣;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和发展;宋明理学;明末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想等。

(2)近代中国西学东渐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救国思潮;地主阶级的“师夷长技”思潮,资产阶级的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思潮(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思潮(民主与科学);无产阶级学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等。

2.社会文学艺术形式古今中外不同时代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学艺术,如《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西方世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的文学、艺术等,均体现着上述唯物史观原理。

1.(2015·保定联考)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2.(2015·烟台联考)“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沉淀与累积,又是现存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而文化反过来又能给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带来巨大的影响。

”下列文化现象与封建商品经济发展及市民阶层的扩大关系密切的是( )①唐诗的繁荣②理学的形成③宋词的兴盛④明清小说的兴起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3.(2015·深圳校际交流卷)进入明代后,随着杂剧艺术的日益衰落,南戏变得愈加繁盛,并形成了昆山、弋阳、余姚、海盐“四大声腔”,流传于各地,此即为明代戏剧传奇的兴起。

这种局面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A.中国文化地域性浓厚B.思想解放的风起云涌C.经济重心的日趋南移D.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4.(2015·德州联考)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贵族)文学,庄重深沉、简洁、精练。

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

出现这种由贵族文学向平民文学变化的历史原因不包括( )A.社会生活去掉了伦理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B.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壮大C.印刷术等技术创新有利于文化发展和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D.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5.(2015·绵阳第一次诊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

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轻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阶层队伍壮大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专制统治腐朽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思想禁锢加深6.(2015·贵阳一中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材料二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等都是人口超过十万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

于是声传一时。

”材料三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

小说演义之书……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

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的时代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明清小说产生的新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的趋势。

对此你有何认识?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归根结底是由于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这些规律不能自发地实现,只有通过人的活动,在阶级社会里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

阶级斗争存在于一切阶级社会之中,存在于每一个阶级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

阶级斗争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

1.地主阶级主导下向封建社会的转型: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引发了社会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国家体制、社会权力结构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通过各国改革,完成了中国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2.农民阶级斗争推动下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古代中国朝代的更替,主要封建王朝初期社会政策的调整,盛世局面的出现均受益于农民阶级的斗争推动。

3.资产阶级主导下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主导下的革命行动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各具民族特色的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如英国、德国为代表的君主立宪制,美国、法国为代表的民主共和制。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推动下发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4.无产阶级主导下向社会主义转型: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国际工人运动、近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种种探索等。

1.(2015·开封联考)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把人类划分为天生的主人和天生的奴隶是天经地义的,他说:“……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别人,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统治别人。

”下列与之有类似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派别应是( )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2.(2015·郑州校际交流卷)“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共产党宣言》的这一段文字主要蕴含了( )A.社会进化论B.阶级斗争理论C.资产阶级革命论D.无产阶级专政理论3.(2015·邢台适应练)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

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

”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A.墨家B.道家C.法家D.儒家4.(2015·汕头名校联考)“他是一个阶级的引领者……也是另一种新型社会的预言者。

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以其缜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

”材料中的“他”应该是( )A.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坚力量B.法国启蒙运动的积极分子C.空想社会主义代表D.共产主义运动的精神领袖5.(2015·枣庄联考)“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这则材料认为,无产阶级的根本使命是( )A.武装斗争夺取政权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夺取资产阶级资本D.大力发展社会生产6.(2015·大庆质量检测)《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

”文中的“新政治制度”是指( )A.直接选举制B.义务教育制C.社会主义政权D.无产阶级专政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社会上层建筑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它会起着束缚或解放生产力的作用,起着阻碍或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1.中国封建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确立转型:以铁犁、牛耕为代表的铁器时代生产力的进步,封建农民与地主生产关系取代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生产关系,形成了以土地私有为核心的封建农耕经济基础,进而春秋战国至秦这段历史时期,各国通过改革确立了封建制度,秦通过战争实现了全国统一,确立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

(土地私有、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全国统一、思想文化统一)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确立转型:以机器生产、科技进步为典型代表的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步,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雇佣关系取代了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依附关系,形成了以雇佣剥削为核心、以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为突出特征、以科技进步为推动力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进而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改革、统一等多种方式确立了公民选举、议会立法、政党政治、权力制衡为典型特点的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转型。

3.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的确立转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无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恶化,政治权力的被剥夺,使无产阶级日益觉醒,并通过斗争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平均、平等为特征的社会主义追求。

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与国家,二战后社会主义制度在多国建立、当前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等史实均属于此史学范畴。

1.(2015·合肥调研)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

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三者立论相同,但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作考虑B.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作考虑C.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D.三者立论不同,但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2.(2015·惠州调研)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