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 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复杂的系统结构 科学技术
• 生产力的水平是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表 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
• 生产力的性质是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取 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
• 生产力状况是以上二者的统一,表现为生 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1.什么是社会形态?
2.社会形态是怎样更替的?
3.为什么社会形态是以这样的形式 更替的呢?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
历史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 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 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 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 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 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 群众的选择性。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 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 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 创造者的身份出现。在 这样的时期,人民能够 作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 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 思议的奇迹。”
----列宁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 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 与跨越性的统一。
• 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将生产关 系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①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根本特征: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 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
②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根本特征: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 劳动者占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 生产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人与人的关系 包含剥削关系。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3、社会意识的独立性
它表现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又有自己特 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思考题: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 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 相互对立呢?
•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一、劳动资料(也称 劳动手段 )
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 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二、劳动对象 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 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三、劳动者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 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 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世界历史发 展的一般规律,不 仅丝毫不排斥个别 发展阶段在发展的 形式或顺序上表现 出特殊性,反而是 以此为前提的。”
————列宁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
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 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 客观必然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 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 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 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
• 原始社会 • 奴隶制社会 • 封建制社会 • 资本主义社会 • 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 义形式) 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 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 替的统一性。
但是,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历程 而言,情况就不一样了。这就表现为社会形态更 替的多样性。
三、二者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 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 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独 立性。(见课本P97,第二段)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具体表现在: 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 社会意识的 性质。 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 化。
♦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 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 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
理解其内涵需把握:
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 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2.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 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 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 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 体实现形式。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 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 性质和客观要求。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 一般规律与特殊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 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 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 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社会形态更替在遵循一般规律的 同时,也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
③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 高劳动生产率。
• 二、什么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 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 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 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 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所以,他们便有着迥然不同甚至对立的思想观念。
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 论意义
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 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 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一、什么是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
• 可是,张三这么做,其他村民答应不答应呢? 肯定要反抗。那么张三要想使村民不反抗, 就必须建立武装力量,制订法律,还要进行 宣传教育,建立一整套的制度,以巩固张三 的统治。这样的宣传教育,可能刚开始没有 用,可是时间长了,老人都死光了,后辈们 就会认为那片森林本来就是张三家的,他们 从小就到张三的森林里去打猎、砍柴,所以 交税给他是应该的;受他领导也是应该的, 村民打心里就不想反抗,这样张三的统治就 稳固了。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到底是 什么呢?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 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 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 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 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 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 一、社会存在的含义 • 二、社会意识的含义 •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四、理论意义
一、社会存在 ——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 环境、人口因素)
二、社会意识
——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 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 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 一个“扬弃”的过程。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 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两部分 构成。
观念上层建筑VS政治上层建筑 1.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 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 阶级意志的体现。
2.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 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 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 规律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相互关系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 于生产力。
主要内容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力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 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辨 证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统 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相作用构成二 者的矛盾运动
例子
• 假如有个村庄,村庄附近有片森林,这片 森林是远古就存在的,是无主的,村民都 可以自由到森林里打猎、砍柴。后来,张 三把这片森林据为己有,他规定,谁到森 林里去打猎、砍柴,都得分他一部分。这 样张三就不要劳动,过着剥削掠夺人的舒 坦日子。
答:历史威武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
意识是对社会物质生产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但 是,这是总体上和最终意义上来讲的,作为社会存在 反映的社会意识的发展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即社会意 识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 各种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及各自具有自身的 历史继承性。所以,即便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置于 大致相同的社会存在之中,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一模一 样的思想观念,因为他们各自的具体生活环境不同, 人生经历迥异,所接受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也相差甚远,
例子
• 一个人喜欢吃羊肉,要养羊, 那么他就要先建羊圈;建好羊 圈才能养羊。 那么是羊决定羊圈还是羊圈决 定羊?
• 羊决定羊圈,因为他是为了养羊才 建羊圈的,不是因为建了羊圈才养
羊的,是羊决定了他要建羊圈而不
是马圈。人为了建立某个经济制度
而先建立与这个经人为了建立某个
经济制度而先建立与这个经济制度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哲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 eg:物质决定意识 辩 证法
学 历史唯物主义 eg: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为第一性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为第一性
主观唯心史观 客观唯心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