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1_《牛顿第一定律》

8.1_《牛顿第一定律》

2.把一摞象棋子放在桌面上,用刻度尺迅速打击中间的一枚棋子,观察现象。
3.把手中橡皮竖直抛向空中,看能否落在自己的手中。
演示实验:小车突然运动和突然停下来时表现的惯性现象。
通过演示实验,分析看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坐汽车出行时,在汽车上的一些感受:汽车突然开动、汽车突然停止、汽车加速、汽车减速、汽车转向等。
三、教学方法
依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我在整节课中设计中以
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整节课中充分体现学生与老师双主体的教学模式。所以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分组实验教学、学生讨论的学习的方法。本节课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尤其在“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课堂练习】
1.正在运动的物体,若它所受到的外力同时消失,则物体将()
A.立即停下来B.逐渐慢下来,最后停下来
C.运动方向或快慢将改变D.做匀速直线运动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中的小车若不受外力作用,那么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B.运动的小车若不受外力作用,它将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C.小车不受外力作用,它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实验,分析实验中要注意观察什么?实验的相同条件是
什么?不同的条件是什么?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说明:三次让小车在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是为了保证小车刚到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观察:(1)毛巾、棉布、玻璃表面粗糙程度。
(2)小车在三个水平面上的运动的距离。
思考:(1)毛巾、棉布、玻璃表面粗糙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C.继续上升一段距离后下落D.静止一段时间后下落
5.高空飞行的飞机要集中地面上的目标,必须提前投弹,这是因为炸弹_________,离开飞机后仍继续__________。若在目标的_________投掷,则会落在目标的___________,所以必须提前投掷。
【课堂小结】
1、让学生快速回忆教师的讲述内容,从整体上感知和把握所学知识。
D.物体受力就运动,不受力就静止
3.子弹离开枪口后,在空中仍能继续向前运动,是因为()
A.火药对它仍有推力作用B.子弹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C.子弹具有惯性D.子弹的惯性大于它受到的阻力
4.有一气球以25m/s的速度匀速上升到某一高度后,从气球上脱落一物体,这个物体离开气球后,将()
A.立即下落B.以原来的速度继续上升
(2)小车沿毛巾(或棉布或玻璃)表面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小,最后会静止,这是为什么?分析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力情况。
(3)小车在三个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不同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4)如果表面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速度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5)如果水平面足够光滑(完全没有摩擦力),小车将怎样运动?
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不同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伽利略认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
【学生活动】学生列举生活中运动的实际现象。
通过学生列举的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这种争议的必然性,为下面的探究实验打下基础。
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2、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五、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发展历程: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不同观点
2、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意义: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二、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并且把实验结果填写在设计的表格中,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分析:毛巾表粗糙,小车受到的阻力(摩擦力)最大,运动距离最短;玻璃表面最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摩擦力)最小,运动距离最长。即摩擦力阻碍了小车的运动。
结论:如果水平面是完全光滑的,小车没有受到阻力,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
(3)石子下降过程中,速度增大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驶的火车中,挂在行李架上的小包突然向前运动,说明火车正在____________行驶,若小包突然右摆,说明火车正在向__________转弯。
【阅读】指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
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并指出它的利与弊,认识事物的两个方面。
作用:前面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教学难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2.惯性是物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新视频及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给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等直观的感受。
【教学说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应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实际到理想的科学推理方法进行分析。
【板书】一、牛顿第一定律
1、发展历程
2、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意义: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三、惯性
帮助学生设计几个有趣的体验与探究实验。
1.把笔帽竖直放在纸条上,迅速抽出纸条,观察现象。
《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物体的惯性。
过程和方法方面: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情感态度方面: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说明】分析惯性现象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用标准的物理语言解释自然想象,尤其要注意“惯性”是物体本身的性质,不像力可以作用在其他物体上。解释自然现象时,要说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而不能说成“物体由于受到惯性作用”
由于牛顿第一定律给出了“惯性”的概念,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物体运动的原因是物体本事呢有惯性,力的作用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播放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启动时和刹车时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为什么运动?物体为什么停止运动?
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引导新课。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
【板书】牛顿第一定律
【推进新课】
一、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不同观点
通过学生课前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古人对这样问题的认识,仔细思考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不同结论。
【板书】二、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即学即练】
1.竖直向上抛出一块石子,石子将在空中做减速上升运动和加速下落运动,
试回答:
(1)石子离手后,继续保持向上运动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子离手后,上升过程速度减小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