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两种学习方式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两种学习方式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两种学习方式
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徐林
摘要: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探究式学习”,但并没有简单否定“接受式学习”。

两者各有优越性,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避免把最优当惟一,当万能处方。

教师应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认知型等实际情况有机地融合各类学习方式。

关键词:接受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创新、融合
新课程要求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转变学习方式,大力倡导“探究式学习”。

但倡导探究式学习,并没有简单否定“接受式学习”,而是要突破传统的“过于强调”、单纯使用接受式学习的束缚,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本文以电学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为例,谈谈对这两种学习方式的认识。

一、一个问题的两种教学案例
问题:在如图所示的示教板中,A、B为滑动变阻器的镍铬合金线,P为金属夹触头。

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是怎样改变电阻和控制电流的。

案例一:提出问题逐步讲解。

先分析连入电路的有电流通过的部分导线,再分析P向左移动时,连入电路的导线长度变化及电阻变化,继而分析电流表的示数变化和灯泡亮度变化。

相近的通常做法是把讲解过程设计成一组程序性小问题边讲边问:
师:连入电路的是哪部分电阻线?
生:是电阻AP段。

师:它的长度如何变化?
生:越来越短。

师:电阻值怎样变化?
生:越来越小。

师:电流表的示数怎样变化?
生:越来越大。

师:电灯泡亮度怎样变化?
生:越来越亮。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
案例二: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结合物理情境提出“为什么变阻器的操作能改变电路的电流。

”让学生思考分析、交流讨论,在动态的探究过程中相互补充相互启发。

当学生分析有困难时,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经和方法。

如指导学生“沿着电路画出电流的方向”,提示学生从电流的流通路径入手,辨析变阻器连入电路的有效电阻,再讨论电流的变化。

我们将教学案例一视为接受式,把比较符合新课程倡导的案例二视为探究式。

二、两种学习方式的存在价值
接受式学习是以教师呈现知识为主导的学习,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导的学习,学习内容是以问
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

案例一的教学,自然流畅的连续追问,环环紧扣,步步深入,有条理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促进学生有效的运用欧姆定律描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

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理解概念、掌握要点、分析运用是经济有效的,这也是这种教学形式能大量存在的价值所在。

案例二相对于案例一教学过程的弹性较大,为了使探究活动顺利展开,教师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温习相关知识点,提供实验),作为学生进行猜想、探究的工具,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了条件,也诱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并能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时间和空间,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

案例二的另一种做法更是突破常规,为学生主动参与留有更多的观察与思索的时空,注意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这非常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这种相对独立的探索活动发现问题,掌握技能,达到探究性水平的学习。

哪一种方法好?抽象地说哪一种教学或学习方式就是好的,具有超越一切情境的普适性,必然是一种走极端的认识。

两者各有自己的优越性,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接受式学习的优点:1.教学效率高,能在相对短的时间掌握较多的知识;2.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系统性强;3.对教育设施、设备要求低。

缺点:不适宜新学科的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探究式学习的优点:1.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掌握发现式方法和探究性学习方法;2.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3.能增进学生独立思考,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点:教学效率低,不宜作为获得大量知识的主要手段;对设备要求和师资素质要求较高。

主要适用于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及其内容的教学。

由上述可以清楚地发现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优缺点,探究性学习中的优势可能是接受式学习的缺点,只有正确认识其区别和联系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接受式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一方面,探究性学习需要以接受式学习为基础。

不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其效率必然是低的,学习只能盲目地、机械的进行“试误”式的探究,并且如果大量的知识都靠探究性来积累的话,那么不知何时才能积累起雄厚的知识基础以进行高水平的探究性学习。

另一方面,探究性学习也是促进接受式学习的重要条件。

首先,接受式学习的进行在一定的程度上需要具体的经验做支柱,而探究性学习是获得具体经验的途径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也是接受式学习的基础。

其次,在接受式学习中要运用过去所获得的知识包括接受式学习中获得的知识,通过运用这些原有知识使新学知识得到理解与巩固。

之所以接受式学习遭到众多批评,探究式学习得到大力倡导,一是因为我们过去的课堂中接受式过度运用,探究的成分太少,使得课堂单调乏味,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定式,影响创造性的发挥。

二是因为不少课堂中这种方式操作不当,有满堂灌被动学习现象,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状态。

但是,这种过度运用、操作不当的现象不应成为一概否定的理由,不能全盘否定其合理存在的价值,也就是说不能持全面否定的态度。

在目前看,这仍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之一。

当然,这种方式在运用时有适量、适度和提高的要求。

三、两种学习方式的融合
应避免把最优当惟一,当万能处方。

教师应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认知型等实际情况有机地融合各类学习方式,避免出现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等错误的思想。

教师应把接受式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在接受式学习中引入探究性的方法,使接受式学习成为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

其中尤其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这二者加以区别理解,并尽可能地力求采取独立的批判态度来把握材料的意义,从而,让探究性
学习成为促进学生的知识的统整,成为加速学校的特色化、课程特色化的“起爆剂”。

进而发挥出其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加速并强化“其固定”和“类化”的作用。

另一方面要在探究性学习中融入接受式学习,使之在探究过程中有效地掌握大量的知识,克服把探究性学习从课堂和学科教学中游离出来的“两张皮”的现象。

使他们与学生的经验、背景、观念结构相符而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矛盾与冲突中找到这种矛盾与冲突的基础,并能根据更概括化、更一般化的概念与原理重新组织自己的知识,从而找到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最佳结合点。

首先,可采用松散的结合方式,即学科性“探究性学习”。

这些学科本身就是极具综合性的学科,一直在实行综合性的教学,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为指导思想,据实际情况进行探究性学习。

这种结合的优势,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过程,又能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也可以采用紧密结合的形式,如探究性讲授型,就是教师按照科学探究的方式提供课题及其假设、验证的方案和资料的分析过程,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获得有关的知识。

又如部分探究型和导入探究型,部分探究型即教学过程按探究式设计,一部分内容由教师来演示完成,另一部分由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完成,其优势是节省时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而导入探究型是由教师导入简单的事实,然后由学生去探究、发现更复杂的事实及规律,其优势是便于学生明确探究方向,使学生更快达到探究的目标。

总之,教学方式的改革,既要有创新精神的引导,又要持实事求是态度。

改革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否定,而是对过去的继承和创新,应在系统的知识学习和有意识的探究之间寻求平衡,在接受与探究、预设与生成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平衡了就是创新。

我们的任务,是把两种方式都用好、用得当。

还是那句老话,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2011.11获江苏省中小学“思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三等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