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特性与教学设计主讲: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郑桂华一、“散文”文体特点的讨论二、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三、散文教学设计建议一、“散文”文体特点的讨论(一)来自历史的声音1. 1917年5月,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所谓散文,亦文学的散文,而非文字的散文。
”2. 1921年6月,周作人《美文》:“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又可以分做两类。
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
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
……读好的论文,如读散文诗,因为他实在是诗与散文中间的桥。
”3. 1923年6月,王统照《纯散文》发表。
他将这种“纯散文”定义为:“能使人阅之自生美感”。
4. 1923年8月,编辑家、作家叶圣陶发表《编者的话》。
在文中他以一个“读者”的名义要求散文“作家”道:“我要求你们的工作完全表现你们自己,不仅是一种意见、一个主张,要是你们自己的,便是细到象游丝的一缕情怀,低到象落叶的一声叹息,也要让我认得出是你们的而不是旁的人的。
”因为所写的“话语”,正是“你们的心的独特的体相”。
5. 1925年12月,鲁迅译介日本厨川白村的文艺论集《出了象牙之塔》问世。
其中在论到“随笔”时作者写道:“在Essay比什么都紧要的要件,就是作者将自己的个人底人格的色彩,浓厚地表现出来,从那本质上说,是既非记述,也非说明,又不是议论。
以报道为主的新闻记事,是应该非人格底地,力避记者这人的个人底主观底的调子的,Essay却正相反,乃是将作者的自我极端地扩大了夸张而写出来的东西,其兴味全在于人格底调子。
……倘没有作者这人的神情浮动着,就无聊。
作为告白的文学用这体裁是最为便当的。
”6. 1926年3月,胡梦华发表《絮语散文》。
“看了这‘絮语’二字,就不难想象而知了。
这种散文不是长篇阔论的逻辑的或理解的文章,乃如家常絮语,用清逸冷峻的笔法所写出来的零碎感想文章。
……就好象你看了报纸,或在外边听了什么新闻回来,围着桌子低声细语的讲给你的慈母,爱妻或密友听。
……就好象你们经验过的茶余酒后的闲谈。
”他还指出:这种散文的“特质是个人的,一切都是从个人的主观发出来,所以它的特质又是不规则的,非正式的。
……(正如蒙田所说)‘我所描写的是我自己’。
(读了它即)可以洞见作者是怎样一个人;他的人格的动静描画在这里面,他的人格的声音歌奏在这里面,他的人格的色彩渲染在这里面,并且还是深刻的刻画着,锐利的歌奏着,浓厚的渲染着。
”7. 1935年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散文的第二个特征,是在它的范围的扩大(宇宙万有,无一不可以取来作题材)”;“现代散文的第三个特征,是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最后要说到近来才浓厚起来的那种散文上的幽默味了,这当然也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而且又是极重要的一点。
”8. 1942年葛琴《略谈散文》“新文学发展后,在文学形式中通行着一种抒情的小品文,我们叫它做散文。
它的含义和英文中间的Prose以及和韩柳所提倡的散文体,却不完全相同。
它大概是抒情诗内容,而以自由的文体写出来,相类于散文(Blankverse)而比较它更自由和广泛一。
”这实际上就是“以抒发作者对真实事物情感和思想为主的叙事抒情散文”。
“(关于散文的界说,以前还)不曾有人做,似乎也很难精确地做出。
不过我可以约地举出它的几个特点来说的,第一。
它不于诗或散文诗的地方,不仅是形式上较为由广泛,而在内容上,它不采用虚构的题材。
散文往往是作者对于实际生活中间所接的真实事物、事件、人物以及对四周的环境自然景色所抒发的感情与思想的记录,是种比较素静和小巧的文学形式。
第二,正为它是以抒发思想与感情为主,所以对故事的描述并不重要,这是它不同于速写或报的地方,后者乃是以描写出故事或环境的廓为主的。
第三,散文中间偶然也可以发一些议论,但却不是主要的,这是它和杂文别的地方。
一般说来,它是更接近于诗的种东西,所谓诗的感情,在散文中间是一个要因素。
”在这篇文章中,她还谈到了散文写作的个“重要条件”。
她说:“第一个重要条件,是真实的感情”;“第二个重要条件,便是朴,有什么就说什么,不需要雕刻堆砌和虚构,”。
(二)当下的研究成果1.林非:“我自己的散文观,概括地说来就是它应该洋溢出主观和个性的色彩,以诚挚的感情去直面人生,无拘无束地自由挥洒,兴之所至地抒发与叙述,从流畅、明朗和洁净的美文当中,冲泻出内心深处感情和思想的旋涡,并且显示出对于人生的深刻见解。
”(《我的散文之路》)2.刘锡庆:“当然,结合当代散文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对它(郁达夫的四点)也做了一些调整或补充,变成了下面这样四点: 1、篇篇有我,尽显个性。
2、情理兼备,虚实相济。
3、取材琐细,以小见大。
4、真实自然,饶有情致。
”(《中国现代散文的回顾》)3.刘锡庆:中国现代散文是古典散文一个革命性的发展,又是外国散文(特别是英美散文)一个批判性的继承,但中国古代的散文是“非韵非骈”的“大散文”,是“文类”而不是“文体”,而外国散文同样是除“诗”以外包含小说、戏剧在内的“大散文”(比中国古代散文更大,即以英美“随笔”而论,也是很庞杂、宽泛的),同样是“文类”而不是“文体”,因此,无论是“求诸已”与“求诸人”,都找不到可资借鉴的现成“样板”—这是散文“文体”当时乃至于今,仍难以完成文体“净化”的深层内因!(《现代散文“理论建设”的回顾与反思》)4.师陀:“散文并不是要写得散,而是和其他文体一样,要写得集中紧凑,如茅盾的《白杨礼赞》。
”(《散文忌“散”》)5.林非:“‘形散神不散’这种主张不能不形成自我封闭的框框,为什么‘神’只能‘不散’呢?事实上一篇散文中的‘神’,既可以明确地表现出来,也可以意在不言之中,这有时甚至比直白地说出来,还要能强烈地震荡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形’只能‘散’呢?形式上十分整齐的近似诗的散文为什么就不能写呢?事实上这种佳作是很多的。
‘形散神不散’的提法,确实是体现了当时一种比较封闭性和单一化思想气氛,因此才会如此不胫而走。
”(《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6.有人认为散文的本质是“诗性的”,“没有哪一种文体像散文这样最直率、最不加掩饰地体现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他的生命意义的定向、生命意义的追问、生命意义的创造”。
(李晓虹.《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7.还有人认为,“散文的没有优势正是它的优势,这种优势就是自然”。
(卞新国《论余光中的散文观》)8.古人的“散文”概念是“与韵文相对而言的,凡是不押韵或不重视骈偶的文章都可以说是散文”(王光祖《写作》)。
9.以上对散文文体的种种认识,都是沿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即孤立的看待各种文体,没有注意到不同文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散文确实可能没有独立的、截然区分于诗歌、小说的自足内涵,散文的本质规定性及特征是在与其他文体的对比中得以显现的。
具体说来,散文是介于小说与诗歌之间的一类过渡文体,它抒情的一端与诗歌紧密相连,其代表形式是散文诗,如鲁迅的《野草》,散文的另一端与专事叙事的小说紧密相连,其代表形式是第一人称叙述的见闻类小说,如沈从文的《湘行散记》。
10.散文的这种中间性,被不同时代的散文作家和研究者认识到。
✓现代作家汪静之在《诗歌原理》中就指出,“诗歌感情想象的成分比较多一点,散文文学思想事实的成分比较多一点。
诗歌比较注重情调,散文比较注重描写”(汪静之.诗歌原理.转引自俞元桂等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46页)。
✓李广田认为:“小说宜作客观的描写,即使是第一人称的小说,那写法也还是比较客观的;散文则宜作主观的抒写,即使是写客观的事物,也每带主观的看法。
”(李广田.谈散文.1948年益智出版社.转引自俞元桂等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143页)。
✓季羡林先生也认为,“一般讲到散文的应用,不外抒情与叙事两端。
抒情接近诗歌,而叙事则临近小说。
散文于是就成了动物中的蝙蝠,亦鸟亦兽,非鸟非兽。
”(季羡林.世界散文精华. [A].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序)结论:1.真实“散文往往是作者对于实际生活中间所接的真实事物、事件、人物以及对四周的环境自然景色所抒发的感情与思想的记录,是种比较素静和小巧的文学形式。
”2.个性化“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3.中间性散文可以被认为是介于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诗歌、散文和小说三者之间应该是渐变的关系,并没有截然的界限。
典型的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区别于其他两类文体的本质特征,就是主观地记录作者所经历或体验的某些生活片段过程。
✓叙事散文不是像小说那样记叙事件的完整过程,而是记录作者在过去某一段时间空间里见闻的过程,即“我”的经历;✓抒情散文也不是像诗歌那样情绪抒发本身,而是描述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哲理散文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以严密的逻辑论证自己的观点、结论以理服人,而重在展示个人在某个问题上的独到的感悟和思考过程。
二、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一)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困境来自教学的现实——邓彤:《如何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陈隆升博士曾经从近15年来各类语文教学刊物和语文教学网站发表的近百个《故都的秋》课例中抽取了45个样本加以统计分析,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百分比最高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如下5个。
一是课文第一段的关键句(大多数教师称之为“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二是课文所描写的故都秋天的5个场景,大多数教师称之为“五幅秋景图”;三是课文第12段“议论”的作用;四是课文中故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比较;五是补充的“写秋”的诗文。
具体频数和百分比见下表。
《故都的秋》教学内容分析表散文。
是介乎文章与文学之间的“两栖”文体。
对于散文的定义。
学界迄无定论。
通常有三个层次上的理解:广义散文。
与韵文相对.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中义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狭义散文,专指抒情散文。
中学教学层面的散文,通常指的是狭义散文与中义散文的交叉,但其间并无分明的界限。
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
散文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风格多样,重在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
散文,作为一种“边缘、杂交文体”,因其多元、丰富、自由等特性,很自然地成为语文教学的第一文体。
如何进行散文教学?也许一时难有定论。
但至少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共识:散文教学必须符合散文的文体特征,而一些研究者或散文作者关于散文的研究及体会进入散文教学研究视野后将会有利于散文教学水平的提升——例如.张晓风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