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散文教学设计

散文教学设计

毕淑敏散文教学设计毕淑敏散文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教学目的]1. 浓缩内容,理清思路。

2.品味课文独白式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会珍惜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教学重点]品位课文独白式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会珍惜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读:学会略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品:品味描写的精妙,体会作者思想的独到。

第二课时:思:联系自身实际,思考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该是什么?[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如果老师出个题目――说出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以及这五样东西中最宝贵的一样东西。

你该如何回答呢?也许你很果断,也许你很踌躇,也许你从未考虑过,不知从何说起。

没关系,先让我们来借鉴和参考一下作家毕淑敏在《我的五样》中的选择和取舍吧。

二、略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1.快速略读全文,理清哪些段落写“选”,哪些段落写“弃”?2.学生回答。

学情估计:a.“留”的内容归纳不易出错,可能有第1自然段至第16或第17自然段两种说法。

b.因为快速略读的原因,可能很多学生凭经验会认为第17或第18自然段至完是“弃”的内容。

应对办法:a .明确第17自然段是过渡段,即“留”的内容是第1―16/17自然段。

b.明确第40段是写“弃”的最后一段。

即“弃”的内容是第16/17―40自然段。

3.模仿以“留”、“弃”概括课文内容的方式,用一个字概括第41―45自然段的内容。

4.学生回答。

学生估计:a. 能力强的学生容易触类旁通,但不一定准;b. 课文内容不熟或概括能力不强的学生可能不会说或会说错。

例如概括成“尾”或“想”。

应对办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从表达方式上思考,容易想到“感想/感慨、抒情/议论”等概念,从而概括成“感”或“议”。

三、浏览全文,在整体感知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1.从内容上理清文章思路学情估计:因为前面整体感知中的概括,这个问题只是对已有学习成果简单的归纳过程,应该不难:课文以时间顺序按“留”→“弃”→“议”的思路展开全文。

2.从表达方式上理清文章思路学情估计:如果缺乏几种基本表达方式的常识,这项工作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棘手。

教师应对方法:a.简要补充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

b.提示“留”→“弃”→“议”中“议”已经说出了一种表达方式,只要整体考虑“留”“弃”的内容所用的表达方式即可。

明确:先叙述描写“留”和“弃”的全过程,后对此过程进行抒情议论。

四、精读课文,品味心理描写,体会思想感情1.仔细阅读全文,画出最让你欣赏、最让你感动的心理描写句子。

并说说你欣赏和感动的理由,同桌间可互相交流。

2.学生回答:学情估计:a.能画出精彩的描写句。

b.精彩之处有的学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有的学生能言传,但传不说那种精妙之处。

教师应对方法:a.引导学生从主观上谈感受。

b.告诉学生从客观分析修辞,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例如:第24、25、30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形象的比喻来描写心理。

3.从这些心理描写中,谈谈你对本文的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4.学生回答学情估计:本文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丰富而独特,把握局部不难,整体把握、全局把握就不易了。

教师应对办法:a. 抓第41―45这些自然段,因为其中多次谈到“生命”。

b.抓本文的核心问题“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

明确: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

第二课时设身处地,思索人生1.在纸上写出你生命中的五样,然后逐一舍弃其他四样,只留一样。

2.结合当时的心理和自我的生活体验,表述选择和放弃的理由和感受。

学情估计:a.有课文内容的帮助和自身实践和体验,或多或少、或好或差都能讲。

b.大部分学生的表达可能存在条理问题或不够形象问题。

应对办法:a.集中精力谈好一种感受。

b.学用修辞使抽象变具体、平淡变生动。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思索人生相信经过刚才痛苦而艰难的选择,同学们生命中最初的重中之重已简洁而挺拔地凸现出来了。

请记住:人生不能拥有世上的一切,在有限的珍藏中,你的选择就是你生命意志的支点。

请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作为本课的结束语。

六、作业以“我也有五样”为题写一篇文章,注意“选”与“弃”过程中的`心理描写。

【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打蔫儿、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课题1、出示三组以“母爱”为主题的课件,激趣导入。

2、再出示文中的一组词,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知文意1、检查预习。

出示本课的新词,指名读,齐读。

2、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回顾学法明要求1、读阅读提示,划出自学要求,明确学习任务。

2、回顾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的学习方法: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情感。

由此导出本课的学习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心理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情感。

四、自读课文悟情感1、根据提示二的要求,让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并在文中空白处作批注。

2、生默读,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读书体会。

在学生分享读书体会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悟以下几处:(1)抓住描写母亲语言的句子,体会“残忍”。

出示对话,师生分角色读。

引导学生交流从这段对话中读懂了什么?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儿子:依赖母亲:坚定犹豫)(2)抓住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重点引导理解以下几句:① “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

我想……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后悔,同时联系上下文,重点引导理解“雪上加霜”和“按图索骥”的意思。

②“时间艰涩地流……但我的心痛得缩成一团。

”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忐忑不安”。

重点抓住“艰涩,坠”等词理解。

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③“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

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自责”,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出示句子:我应该让孩子独自去医院!我怎么能让孩子独自去医院呢?指导学生读出母亲的两种矛盾心情。

④出示课件,“终于……倚在门上。

”让学生齐读后,让学生想象母亲会对儿子说什么?生自由说各自的想法,教师相机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话,齐读。

重点理解“路线图”的.意思,感悟母爱的真谛。

(3)教师总结并梳理本文的线索,归纳作者的写作方法。

五、领悟写法巧练笔1、小结语言和心理描写在表达人物感情方面的突出作用。

2、仿写:想象儿子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六、拓展延伸促升华课件出示作者,了解毕淑敏。

同时推荐阅读毕淑敏的另两篇文章:《剥豆》和《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板书:略【学习目标】1、认识12个生字。

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作家毕淑敏的资料,阅读有关独立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文章。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生病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还是由父母陪同你一起去医院呢?(学生回答)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却忍心让他独自一人去医院看病。

这位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呢?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一定会找到答案。

2、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1、各自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遇到注音的字多读几遍。

2、开火车检查注音的生词。

3、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想一想母亲的感情变化过程。

三、研读探究,体会母爱1、全班讨论: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中,你体会到母亲怎样的感情,读一读这些句子,读出这种情感。

其主要为:⑴ 鼓起勇气,劝说儿子独自看病,有意让儿子锻炼。

⑵ 有些后悔。

⑶ 看着儿子学会看病,勇气再起。

2、小组合作,互相读读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或自然段。

3、全班赛读:小组代表将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互相比一比,评一评。

四、角色朗读,感受母爱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倾诉体会,升华情感1、说说读后的体会:读了课文,请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把你想要说的话说出来:⑴ 文中的母亲⑵ 文中的儿子⑶ 自己的父母⑷ 自己的同学或小伙伴等。

2、写一写:将自己学了课文后的体会,用最简洁的话写下来。

【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理解“打蔫儿、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难点】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最近学过的几篇课文里所包含着的浓浓的父母之爱深深地打动着我们。

我想用一首小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会背的同学可以轻轻跟老师一起背:《妈妈的爱》。

(背完后)是啊,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

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

这位母亲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文章。

板书:学会看病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

2、勾画词语: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

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师重点指导理解以下词语:喋喋不休:说话没完没了。

按图索骥: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

本文是说照样子去做。

忐忑不安:心神不定,心中不安。

3、默读课文。

4、理解内容,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同桌合作读课文,并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

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师点拨,并指导朗读。

⑴ “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生怕自己回改变了主意”、“立刻心软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这些语言和心理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爱和真情包含其间。

儿子到医院后母亲很担心,后悔与自责。

⑵ “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后悔,我想……”、“时间是艰涩的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体会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三、说一说文中的母亲棉队生病的孩子并没有及时给孩子看病或送进医院,此时你对这位母亲一定有看法,请你说说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