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困惑及其对策
【摘要】新课改十分强调课程目标,对达到目标的内容与方法不做硬性规定,这就增大了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为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本文详细阐述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困惑及其对策。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困惑对策
现代教育已进入了一个以追求质量为特征的时代。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凸现了教育要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尊重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等基本价值取向。
新课改十分强调课程目标,对达到目标的内容与方法不做硬性规定,这就增大了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为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提出了好课标准的五个“实”,即有意义的课(扎实的课)、有效率的课(充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丰实的课),常态下的课(平实的课),有待充实的课(真实的课)。
优质课堂首先是符合当前课程标准要求的,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
优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较多地使用小组讨论法。
课堂提问法,师生交流法等方法组织课堂教学,这就彻底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出现了生动、活泼的探究型学习的场面。
课改是机遇,更是全新的挑战。
但在新课改推行的过程中又无可避免地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困惑与思考。
一、几种困惑
困惑一,新课程开发中的标准制定问题。
新的课程标准具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虽然包含知识、技能,却极力淡化知识在教材编制和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希望更多地加入主观、非理性因素。
如有很多诸如此类的话语:我国的课程概念应该走向“课程即体验”的动态课程观;课堂教学将从“人(教师)——人(学生)系统”转变为“人(学生)——应答性环境系统”;开放经验要求开放学科、开放课堂、开放学校,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打成一片。
这些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教育观念使得
课程标准词义模糊,没有明确指向,缺乏确定性,最终陷入种随意论说的境地。
众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也因此茫然失措,无法具体操作。
困惑二,教学方法如何体现课改理念和培养目标?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传道、授业、解惑”,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种模式的合理性在于课堂结构的严谨性,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而理性的思维方式。
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新课改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该如何继承还值得我们去思考。
困惑三,教学评价进展迟缓。
考核课程改革的效果如何,评价非常重要。
但目前的评价理论与技术、制度严重滞后,“旧瓶装新酒”,根本适应不了新课程发展的需要。
困惑四,如何处理教材与课标的关系?现在的教材中有许多内容超出了新课标的要求,如果不讲,可能会给今后的教学评价留下诸多不确定因素。
而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许多内容教材中又没有体现,不补充内容,就无法到达课标要求。
困惑五,活动课的内容和次数如何设计?
活动课是新课改的特点之一,它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规划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
但课时的有限性严重制约了活动课的设计。
好的方案无法实施。
致使师生双方都感到很无奈。
困惑六,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展开?
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如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学习材料搜集的客观可能性。
学生对课余时间调控能力的大小等等。
但学生一般都不具备这些基础和条件。
如果在基础和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全面展开自主学习,就容易流于形式并导致不良的学习习惯。
困惑七,班级规模。
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因此,小班化教学是比较理想的教学组织形式,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足够的精力充分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
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特别是名校都人满为患,每个班级都有50至100位学生。
虽然小班化教学已在很多学校展开试验,但中国现在的国情总的来说还没有条件都进行小班化教学。
所以。
新课程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肯定会因为学生的人数众多、教师的精力有限而大打折扣。
二、几种对策
对策一,改变原有的评价机制,探索建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评价体制。
新课程改革为学校开创了一种能够包容多元文化的教育氛围,但传统的对教师对学生。
唯分数”论的评价制度,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不符合我们“让每一位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让每一位教师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办学理念,因此改革评价体系,要使评价起到推进新课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作用,必须建立多元、动态的评价体系,这直接关系到新课改的顺利实施与否,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所在。
对策二,探索整合与新课改相吻合的教学内容。
新课改要求既要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确保教学质量。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实施,学校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成了当务之急。
尤其是选修课的开设,使学校面临着教师资源的重组、教学设备和场地器材等的合理使用、校内外资源共享等等新问题的挑战。
所以,要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参照各种版本教材的内容设计,合理取舍教材内容。
使教学目标更明确。
同时适当地补充课外教学材料,为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大的空间。
对策三。
探寻摸索与新课改相配套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
按照新课改要求调整教学方法,把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如根据学科特点编排学习小组,提倡学生多途径、多渠道获取相关知识;倡导学生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对学习内容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主解决存在的疑虑和遇到的学习障碍、自我评价等等。
对策四,探寻摸索与新课改相匹配的辅导方式。
新课改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但是如果不能恰当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如有的教师为了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
把自主学习变成了学生的自由学习;把合作学习变成了学生的合伙学习;任凭学生在课堂上热烈地讨论,自己则在旁边当看客,还冠以分组式教学、合作学习、民主教学之名。
实际上,活跃课堂气氛并不是单纯地放松对秩序的控制,更重要的是放松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束缚和羁绊,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赖以拓展的良好空间。
教师应注重启发、诱导和点拨,在设问回答和互动交流中,善于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并及时进行激发和正确的引导,以饱满的激情和学生一起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追求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和发挥。
对策五,探求建立与新课改相关联的交流渠道。
新课改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集体备课的条件,教师如能在集体备课时,积极探求与兄弟学校、科研部门展开深入的、广泛的信息交流,将会使我们的新课改能时刻把握时代的脉搏,高起点地进行。
总之,新课改的实施,对教育管理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要尽快更新教学观念,采用更加灵活、先进的教学方法。
真正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