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ppt课件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ppt课件


(二)从实践到 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 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 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 认识。第二,理性认 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 性认识相互渗透,相 互包含。
(三)从认识到 实践 认识到实践的飞 跃,其重要性和 必要性:第一认识
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 造世界。第二认识的 真理性,只有在实践 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 展。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 践、再认识,这种 形式,循环往复以 至无穷,而实践和 认识之每循环的内 容,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发明家爱迪生, 试验了1600多种 材料,经历了 8000多次的失败, 才找到了合适的 电灯灯丝。
实践与认识 及其发展规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2、价值评价(评价性认识)与科学 认识(知识性认识)的不同的特点:
1)认识的对象不同。 科学认识以客观事实为对象;价值评价则 以价值或价值事实为对象,即以客观事物 对人的 需要所具有的效用或意义为对象。 2)认识的内容不同。 科学认识以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为内容; 价值评价则以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内 容。 3)认识的目的不同。 科学认识的目的在于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 弄清客观事物“是什么”和“怎么样”; 价值评价的主要目的则是要认识和评判客 观事物对人的效用和利益,以便有效地改 造事物和利用事物为自己服务。
◆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因而 检验的标准,不能在主观认识领域内寻找,思想理论不能成为检验 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认识的对象, 也不能直接回答认识是否与其符合。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是能够 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实践。
第 二 节
真 理 与 价 值
三二一 、、、 实认实
识第 三
践识践 与的的

认本本 识质质

的的与 辩本基 证质本
践 与
运与结 动过构

及程



实践与认识 及其发展规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 的物质活动。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直接现实性。 第二、自觉能动性。 第三、社会历史性。 (三)实践的基本结构 第一,实践主体: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 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第二,实践客体:是指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 的对象。 第三,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 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四)价值观与核心价值 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 标准、评价原则 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正确的价值观反映了人民群众 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 步起着促进作用。而错误的价 值观对人的行为则起着错误的 规范和导向作用。
实 践 标 准 的 确 定 性
实 践 标 准 的 不 确 定 性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 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 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维性
(三)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价值评价的概念价值评价是主体在对客 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 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与 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价值评价是人的意识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 价值关系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主体需要 和客体属性之间的联系。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第一,是指真理内 容是客观的。 第二,是指真理的检验标准 是客观的。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认识的近似性、有条件性。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三二一 、、、 实一认 现切识 理从世 论实界 创际和 新出改 和发造 实,世 践实界 创事相 新求结 的是合 良 性 互 动
界第 一 节 认 识 世 界 与 改 造 世

三二一 、、、 真真真 理理理 与的的 价检客 值验观 的标性 辩准、 证绝 统对 一性
和 相 对 性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一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拿到实践面前、并通过实践 的检验,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实践标准的不 确定性是指: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 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
1、承认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即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2、承认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是一个过程,即承 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实践与认识及 其发展规律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二者泾渭分 明,互相对立。
2、真理和谬误的统一: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 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
3、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如 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第一、物质生产实践 第二、社会政治实践 第三、科学文化实践
(四)实践在认识活 动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 作用((1)实践是认 识的来源。(2)实践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认识对实践的 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 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 的促进作用,而错误 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 的阻碍作用。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一)认识的本质
认识在本质上是以实践 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 能动反映。 第一,唯心主义和唯物 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 回答。 第二,旧唯物主义对认 识本质的回答。 第三,辨证唯物主义对 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 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 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 识论;二是把辩证法应 用于反应论考察认识的 发展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