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重要性
婴孩一出世,就是一个人,但还不是我们理想中要做的一个人。
我们也不能因为日渐长大成人了,就认为满足;人仍该要自己做。
所谓做人,是要做一个理想标准高的人。
这须自年幼时即学做;即使已届垂暮之年,仍当继续勉学、努力做。
所谓“学到老,做到老”,做人工夫无止境。
学生在学校读书,有毕业时期;但做人却永不毕业——临终一息尚存,他仍是一人,即仍该做;所以做人须至死才已。
因为只有在书上可以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有理想高标准的人;我们在学校读书,主要就是要学做人。
学生在校求学,为的是为他将来职业作准备。
然而除在课堂以外;如在宿舍中,或是在运动场上,也都是在做人,亦当学。
在课堂读书求学,那只是学做人的一部分;将来出了学校,有了职业,还得要做人。
做人圈子大,职业圈子小。
做人当有理想,有志愿。
这种理想与志愿,藏在各人内心,别人不能见,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因此,读书先要有志;其次,当能养成习惯,离开了学校还能自己不断读书。
读书亦就是做人之一部分,因从读书可懂得做人的道理,可使自己人格上进。
惟在离开了学校以后的读书,实与在学校里读书有不同。
在学校里读书,由学校课程硬性规定,要笔记、要考试,战战兢兢,担心不及格,不能升级、不能毕业,好像在为老师而读书,没有自己的自由;至于离了学校,有了职业,此时再也没有讲堂,也没有老师了,此时再读书,全是自由的,各人尽可读各人自己喜欢的书。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
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为三达德——智、仁、勇。
为什么叫做“达德”呢?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总要三个具备,才能成一个人。
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现在讲的智育、德育、体育不对,德育范围太笼统,体育范围太狭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到教到人不惧。
教育家教育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进入大学已经有一年有余,大学之不同于中学,最根本的转变在于:中学时我们是未成年人,对我们的要求很简单,我们只要听老师的、听父母的,按照他们的安排去生活就行了;到了大学我们就是公民了,可以享受公民的权利,但又不到尽公民义务的时候。
中学生和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大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中学生是被动地受教育,而大学生是主动地受教育。
当然在大学我们还要听从老师的安排、听从课程的安排,那是国家教育对我们们的要求。
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由地设计和发展自己。
有同学满怀希望进大学,结果一上课就觉得老师的课不怎么样,对老师不满意。
我觉得其实每个大学都有
一些不太好的老师,北大也一样!不可能所有课都是好的。
中学老师不太好的话,会影响我们的高考。
但是在大学里,关键在我们自己,时间是属于我们的,空间是属于我们的,我们自己来掌握自己,自己来学习。
不必像中学那样仅仅依赖老师,需要自己独立自主,自我设计。
我们在大学里是学得专业知识技能,使自己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以后一方面可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个人和家庭来说也是谋生的手段。
对谋生这类问题我们不必回避。
鲁迅早说过:“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我们求学有这种明确的功利目的——那就是求得知识,成为专家,以后可以谋生。
但是人不仅仅要有功利目的,还要有更大、更高的一个目标,一个精神目标。
我们所确定的上大学的目标,不能局限在做一个专业技术人才、一个学者、一个专家,更要做一个健全发展的人,有人文关怀的人。
同时要不断开拓自己的精神自由空间,陶冶自己的性情,锻炼自己的性格,发展自己的爱好,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开掘和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审美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全发展的人。
大学的根本的任务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而且是学会“立人”。
所以大学期间要打好两个底子。
首先是专业基础的底子、终生学习的底子。
在现代社会知识的变化非常快,我们将来工作需要应用的知识不是大学都能给予的。
尤其是自然科学,一年级学的某些东西到了四年级就有可能过时了,知识的发展太快了。
因此,大学的任务不是给我们提供在工作中具体应用的知识,那是需要随时更新的,大学是给我们打基础的,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
今后的社会发展快,人的职业变化也很快。
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学学物理我们就一辈子搞物理,很可能做别的事情。
所以在大学就必须打好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和终生学习的基础,这是一个底子。
第二个底子就是精神的底子,就是刚刚安身立命的人文关怀。
这两个底子打好了,就什么都不怕了,就像李玉和对她妈妈说的:“有妈这碗酒垫底,儿子什么都能对付”。
大学里这两个底子打好了,那么走到哪里都能够找到自己最合理的生存方式。
那么在大学期间我们如何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呢?怎样打基础呢?我觉得大学期间的学习,应该从三个方面去做。
第一方面,所有的学生,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都必须学好几门最基础的课程。
一个是语言,包括中文和外语,这是所有现代知识分子的基础。
作为一个健全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首先要精通本民族的语言,同时要通一门或者两门外文,不能偏废。
在注意语言的同时,还有两门学科的修养值得注意。
一个是哲学,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哲学的思维对人很重要,无论我们是学理的还是学文的,都要用哲学的思维考虑问题,有没有哲学思维是很重要的问题。
还有一个是数学,数学和哲学都是最基础的学科,也同样关系着人的思维问题。
第二方面,必须打好自己专业基础知识的底子。
在专业学习上要注意两个要
点。
一个是要读经典著作。
二个要点是掌握专业学习的方法。
通过具体学科、具体课程的学习,掌握住专业学习的方法。
这样在专业方面,我们既打了基础,有经典著作做底子,同时又掌握了方法,那么以后我们就可以去不断深造了。
第三方面,要博览群书。
要学陶渊明的经验——“好读书不求甚解”,用鲁迅的话说就是“随便翻翻”,开卷有益,不求甚解。
图书馆应该是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读每一本书,可是要知道有哪些书。
而身为学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书名看一看。
在某些程度上知道书皮就够了,但是这仍和打计算机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实际上熟悉一下那本书,摸一下,看一眼目录。
还要记得给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时间。
一篇论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胜,很重要的是在现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但我不是说一定要走理论的路线,而是提醒大家要在一般的层次再提升两三步,conceptualize我们所看到的东西。
真切去了解,我们所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整体意义是什么?整体的轮廓是什么?千万不要被枝节淹没,虽然枝节是我们最重要的开始,但是我们一天总也要留一些时间好好思考、慢慢沉淀。
在被很多材料和枝节淹没的时候,要适时跳出来想一想,所看到的东西有哪些意义?这个意义有没有广泛连结到更大层面的知识价值。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人生是两只脚,我们不是靠一只脚走路。
做研究生的时代,固然应该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学业上,探索我们所要探索的那些问题,可是那只是我们的一只脚,另外还有一只脚是要学习培养一、两种兴趣。
很多人后来会发现他的右脚特别肥重(包括我自己在内),也就是因为忘了培养左脚。
很多很有名的大学者最后都陷入极度的精神困扰之中,就是因为他只是培养他的右脚,他忘了培养他的左脚,他忘了人生用两只脚走路,他少了一个小小的兴趣或嗜好,用来好好的调解或是排遣自己。
总之,把心态放轻松,这样读书就会轻松很多。
大家不愿读书的原因是觉得读书很累,实际上读书是最有意思的,并且也是最便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