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
1
谢尔盖· 爱森斯坦 米·
• 1932年回国后,他在莫斯科苏联国立电影学院 导演系任教,他制定的导演实习课方法,为电 影导演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 他在拍《亚历山大· 聂夫斯基》(1939)时,将影 片的叙事结构同古老的传说、民间故事联系起 来,将影片的映像处理同古俄罗斯的壁画及建 筑艺术交织起来,又将这两者同普洛科菲耶夫 的音乐进行对位或对应的结合。其中冰湖大战 一场成为世界电还是苏联最早的电影理论家和批评家 。他研究的问题包括电影特性、蒙太奇、电影 表演和声音等。其中有关电影表演的理论占据 着中心地位,他在自己的理论和大量的演员实 践中,确立了戏剧表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 系同电影表演规律的有机联系。
1
1
库里肖夫
• 库里肖夫的主要作品:《西方先生在布尔什维 克国家里的奇遇》(1924)、《死光》(1925 )、《遵守法律》(1926)、《您的女朋友》 (1927)、《快活的金丝雀》(1929)、《乙 街2号》(1930)、《四十颗心》(1931)、 《蔷薇色墨水》(1933)、《西伯利亚人》( 1940)、《铁木耳的宣誓》(1942)。
1
谢尔盖· 爱森斯坦 米·
• 首部影片《罢工》(1925)被称为“第一部真正 无产阶级的影片”。他用“杂耍蒙太奇”、群 众场面、外景拍摄代替了先前电影中一般的“ 情节”、主人公、明星表演和布景,体现了他 的纪实风格。 • 影片《战舰波将金号》(1925)进一步发展了《 罢工》的思想主题倾向和美学原则,塑造了推 动历史前进的人民群众的综合形像。影片中的 石狮子、敖德萨阶梯等一系列场面,已成为电 影史上的经典。
1
第二节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特点
• 上世纪20年代中兴起的前苏联蒙太奇学派 , 由于其产生的土壤与法国、德国有着明显的不 同,所以注定它是一种最革命、最积极的电影 运动,他们创造的蒙太奇理论和依此为基础的 实践创作,影响了世界电影的整个面貌。
1
第二节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特点
• 苏联电影的勃兴,只有1915年美国电影的突然 兴起堪与比较。但是美国电影学派的发明和人 物虽有助于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找到他们的道 路,可是这些发明与人物与其说是出于有意识 的创造,倒莫如说是在无意中发现的,而且很 快地堕落到为商业性的电影服务。
1
库里肖夫
• 库里肖夫在他“实验工作室”里专门培养那些 能以最富于表现力的方法为故事片服务的演员 。 • 他撰写的关于电影艺术形式的理论文章,构成 了蒙太奇的理论基础。 • 库里肖夫的另一个贡献是提携培养了大批年轻 导演,其中最著名的是普多夫金。
1
库里肖夫
• 库里肖夫同他的对立者维尔托夫一样,也强调 蒙太奇的创造作用,并用一个著名的实验来显 示这种作用。他从一部旧片中特意选出莫兹尤 辛的一个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把这一镜头和 另外一些影片中表现一只汤碗、一口棺材以及 一个孩子的镜头联结在一起,从而使其传达出 饥饿、悲痛或父爱的信息。
1
第二节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特点
• 20年代蒙太奇是电影的基础,在镜头与镜头之 间运用对比、隐喻、重复、变换节奏等组合手 法。
1
第三节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代表人物 及代表作
1
谢尔盖· 爱森斯坦 米·
• 爱森斯坦,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 教育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艺术 学博士、教授。 • 1922年,在《左翼艺术战线》杂志上发表了第 一篇纲领性的美学宣言《杂耍蒙太奇》,对整 个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章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
第一节 蒙太奇的发展
• 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为首的早期电影制作者并 不懂得蒙太奇。 • 法国梅里爱采用戏剧艺术的手段来表现电影故 事。这时的镜头剪接还只是为了完成对故事的 叙述。
1
第一节 蒙太奇的发展
• 美国电影导演鲍特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 • 美国导演格里菲斯自觉地把蒙太奇作为艺术手 段。 • 真正全面论述蒙太奇的价值和规律的是20世纪 20年代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库里肖夫为代 表的前苏联蒙太奇学派。
1
普多夫金
• 此后,《圣彼得堡的末日》(1927)和《成吉思 汗的后代》(1929)都继续发展了《母亲》中 的那些美学原则,也是苏联20年代的杰作。 • 1932年,他拍了并不成功的有声片《普通事件 》,但在《逃兵》(1933)中,却实现了声画对 位。
1
普多夫金
• 之后,普多夫金拍摄了一系列历史题材的影片 ,如《米宁和波札尔斯基》(1939)、《苏沃洛 夫大元帅》(1941)、《海军上将纳希莫夫》 (1947)等。 • 他最后一部作品是《瓦西里· 鲍尔特尼科夫的归 来》(1953)。
1
普多夫金
• 普多夫金,著名导演、演员、电影理论家。 1922年进入库里肖夫工作室学习与工作,协助 库里肖夫进行电影语言方面的探索、实验与创 作。 • 之后,由于观点的分歧,普多夫金离开库里肖 夫工作室,于1925年先后导演了《棋迷》和科 普片《大脑的功能》。
1
普多夫金
• 1926年的《母亲》根据高尔基的原著改编,使 普多夫金的现实主义美学观得到充分发挥,成 功地实践了关于叙事的抒情蒙太奇理论,拍摄 角度和细节处理都极有特色。在指导演员的工 作中,他力求把戏剧的表演技巧转化为电影的 表演技巧,树立了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 原则来培养电影演员的范例。
1
谢尔盖· 爱森斯坦 米·
• 《墨西哥万岁》这部影片的 8万米底片在爱森 斯坦生前始终未送到莫斯科。许多人根据它的 材料剪辑成《墨西哥风暴》、《悲惨的狂欢节 》等10余部影片在世界各地放映。直到1979年 ,经各方努力,有6万余米胶片集中到莫斯科 ,由名导演、爱森斯坦当年的助手亚历山大洛 夫剪辑成完整的影片,在1979年的莫斯科国际 电影节上获荣誉金质奖。 • 1936年执导《白静草原》,但未完成。
1
谢尔盖· 爱森斯坦 米·
• 他最后导演的影片是《伊凡雷帝》(第1集: 1945,黑白;第2集:1948,彩色),这部多声 部的影片,特别是近卫兵宴会的场面以及第二 集的声音色彩蒙太奇,都使它成为世界电影的 高峰之一。
1
谢尔盖· 爱森斯坦 米·
• 爱森斯坦的电影理论,在影片的总体结构、蒙 太奇、声画框架、单镜头画面的结构、色彩以 及电影史等领域,都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创性的 研究。此外,他关于艺术激情的本质、艺术方 法、接受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也在他的理论 遗产中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
1
谢尔盖· 爱森斯坦 米·
• 此后他作品有纪念十月革命的《十月》(1928 )和表现农村合作化的《总路线》(1929)。 • 1930年在法国拍了一部短片《感伤曲》,试验 声画对位法。 • 1932年到墨西哥拍摄纵贯墨西哥2000年历史的 史诗片《墨西哥万岁》。在这部影片中,他探 索了单镜头画面的运动、节奏及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