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据挖掘课程教学大纲

数据挖掘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Statistics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专业课学分:3学分课时:54课时前置课:政治经济学、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主讲教师:徐健腾选定教材:徐国祥,统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课程概述:本课程是运用统计数量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实践,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规律的一门方法论科学。

该课程首先对统计学的基本问题作了描述,包括统计学的概念、统计学的发展简史、统计工作的程序、统计分析软件、统计学的应用领域;其次介绍了统计学的核心概念,包括统计学的常用术语、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方法和模型构建;再次介绍了描述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数据的计量与种类、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统计表与统计图、集中趋势的测度、离散程度的测度、分布偏态与峰度的测度、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几种常用的经济指数以及综合评价指数等;最后介绍了推断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统计学发展的简单历史过程,熟悉统计工作的基本程序和统计学的应用领域;同时要求学生能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统计数据的来源渠道和数据类型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数学模型来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拟合。

为了结合非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必需的统计分析方法和基本的统计指标知识,为深入进行经济分析和理论研究提供依据。

教学方法:使用本教材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开繁琐的数学公式推导,以案例为依托,结合实际例子讲清楚统计公式的应用方法。

在内容上,立足于“大统计”的角度,从统计数据出发,以统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为核心,并根据统计教学的实际需要构建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在方法上,力求简明易懂,注重于对统计方法思想的阐述,结合大量的实际数据和实例说明统计方法的特点、应用条件和适用场合。

强调计算机的应用,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各章节大量的统计计算和分析任务,这不仅可减轻学生的计算负担,也可以提高其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第一章总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课时分配:3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统计的概念、统计学的发展史,以及统计研究方法、统计学的内容和统计学的应用领域。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什么是统计,熟悉统计工作的程序和应用领域,同时对统计学发展的历史有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统计学一、统计的涵义二、统计学的过去与现在三、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四、统计学的内容第二节统计学学有什么用一、统计给我们智慧和力量二、统计学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三、统计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思考题:1. 统计一词有哪几种涵义?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2. 简述统计学的学科体系。

3. 简述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4. 统计在经济、管理中有什么作用?并举例说明。

第二章统计学的基本问题(经济类、管理类专业)课时分配:4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方法与模型构建。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统计学中常用的术语,熟悉统计指标的概念、特点、种类与作用,同时对统计方法与模型的构建有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一节四个数据集及数据类型一、四个常用数据集二、数据类型Ⅰ三、数据类型Ⅱ第二节统计总体、个体与样本一、统计总体与个体二、统计的特点三、样本第三节标志、指标与变量一、统计标志二、统计指标三、变量第四节指标体系一、统计指标体系二、微观统计指标体系三、宏观统计指标体系思考题1. 什么是统计总体与个体?二者之间有何关系?2. 什么是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什么是可变标志与不变标志?3. 什么是变量?离散变量与连续变量有何区别?4. 什么是统计指标?它有哪些基本特征?5. 什么是统计指标体系?它的基本分类有哪些?第三章统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经济类、管理类专业)课时分配:6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统计数据的来源、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统计表与统计图。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统计数据的来源,掌握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方法,同时能熟练运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来描述统计数据。

教学内容:第一节统计资料的收集一、统计资料及其来源二、统计调查第二节统计资料的整理一、统计资料的审定二、统计资料的分组三、次数分布第三节统计表与统计图一、统计表二、统计图思考题1. 统计报表制度和普查有何区别?2. 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都属于非全面调查,它们各自的区别是什么?3.简述统计整理的基本步骤。

4.什么是统计分组?它有什么基本要求?5.统计表的种类有哪些?6.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和累计次数分布图是如何绘制的?第四章数据的描述性分析(经济类、管理类专业)课时分配:6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统计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测度、离散程度的测度、分布偏态与峰度的测度。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统计数据分布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测度方法,熟悉分布偏态与峰度的测度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集中趋势的描述一、数值平均数二、位置平均数第二节离散程度的描述一、离散程度的绝对指标二、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三、数据的标准化四、是非标志标准差第三节分布的偏态与峰度一、原点矩与中心矩二、分布的偏态三、分布的峰度思考题1. 怎样理解算术平均数在统计中的地位?2. 简述算术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特点及应用场合。

3. 简述全距、平均差、标准差与方差的应用场合。

4.为什么要计算离散系数?5.分布的偏态与峰度是如何测度的?第五章指数(经济类、管理类专业)课时分配:5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加权指数的编制方法,以及如何利用指数对事物的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理解指数的性质和指数编制的基本问题,掌握加权综合指数和加权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同时能熟练运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

教学内容:第一节指数的概念一、什么是指数?二、为什么要把数据转换成指数?第二节指数的构造方法一、简单综合指数二、简单平均比率指数三、拉氏指数和派氏指数四、加权平均比率指数五、指数公式优良性测试与指数体系第三节指数的应用与调整一、指数的调整作用二、指数数例与基期更换三、拉氏指数与固定权数四、总指数与类指数第四节几种常用的经济指数一、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三、股票价格指数思考题1. 什么是指数?它有哪些性质?2. 编制加权指数时,确定权数需要考虑哪几个方面的问题?3. 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各有什么特点?4.加权综合指数与加权平均指数有何区别与联系?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哪些作用?6.常用的综合评价指数有哪些?7.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数是如何构建的?第六章参数估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课时分配:6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统计推断的基本原理,抽样及抽样分布的基本概念、参数估计的基本方法以及参数估计量的评价标准、几种重要的区间估计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理解抽样与抽样分布的基本概念,掌握抽样原理和抽样估计的基本方法,同时能熟练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去解决各种抽样组织方法的误差计算及其估计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节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一、抽样推断的特点和作用二、重复抽样与不重复抽样三、抽样误差与抽样平均误差四、抽样推断的理论基础五、参数估计的基本步骤第二节参数估计中的点估计一、总体参数的点估计二、点估计量的优良标准第三节参数估计中的区间估计一、参数估计的精度与抽样平均误差计算二、参数估计的误差范围与概率度三、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第四节抽样组织方式及其参数估计一、简单随机抽样二、分层抽样三、系统抽样四、整群抽样第五节必要样本容量的确定一、平均数的必要样本容量二、成数的必要样本容量三、影响必要样本容量的因素思考题1. 理解抽样调查中常用的术语。

2. 样本估计量的优良标准是什么?3. 抽样估计的误差范围与可靠程度是什么关系?4.抽样估计的基本步骤是什么?5.简述各种抽样组织方法的区别和计算方法。

6.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有哪些?7.不同条件下样本容量的确定方法。

第七章假设检验(经济类、管理类专业)课时分配:4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如何利用样本信息,对假设成立与否作出判断的一套程序。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理解假设检验的一般问题,掌握假设检验的步骤、内容和方法,同时能熟练运用假设检验方法来解决经济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节假设检验概述一、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二、假设检验的步骤三、两类错误和假设检验的规则第二节总体均值的检验一、单个正态总体均值的检验二、两个正态总体均值之差的检验三、两个非正态总体均值之差的检验第三节总体成数的检验一、单个总体成数的检验二、两个总体成数之差的检验第四节总体方差的检验一、一个正态总体方差的检验二、两个正态总体方差之比的检验思考题1. 假设检验与参数估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 什么是假设检验中的显著性水平?3. 假设检验依据的基本原理是什么?4.什么是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第八章非参数检验(管理类专业)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非参数检验的适用条件和常用的检验方法,重点简述了卡方检验的构建思想及检验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理解非参数检验的的基本问题,掌握常用的检验方法,同时能熟练运用卡方检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节非参数检验概述第二节单样本非参数检验一、χ2检验二、单样本K-S检验三、符号检验四、游程检验第三节两个样本的非参数检验一、列联表与χ2的独立性检验二、两样本的K-S检验思考题1.什么是非参数统计?与参数统计相比,它有什么优缺点?2.χ2检验的基本思想是什么?3.K-S检验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单样本与双样本检验有什么不同?第九章方差分析(管理类专业)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对多个总体均值是否相等这一假设进行检验。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理解方差分析的基本问题,掌握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同时能熟练运用方差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节方差分析概述一、方差分析中的常用术语二、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三、方差分析的基本假设第二节单因素方差分析一、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数据结构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步骤三、方差分析中的多重比较第三节双因素方差分析一、双因素方差分析的种类二、无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三、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一、指数曲线二、幂曲线三、双曲线四、对数曲线五、S形曲线思考题1. 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是什么?2. 说明单因素方差分析中SST、SSE、SSA的含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