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学分: 2 总学时:32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选修课,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本课程让政教专业的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国近现代的政治与文化,掌握相关的历史和政治知识,掌握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历史概况、发展脉络、主要观点和历史地位,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基本国情,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对象和基本任务。

2.熟练掌握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线索和主要特点。

3.学习掌握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内容:
1.名词概念
社会思潮、政治思想。

2.研究对象
3.基本任务
4.基本理论问题
时代主题、斗争方式、发展主线、思想武器。

5.发展线索
6.主要特点
救亡性、多元性、实用性。

7.学习目的、意义与方法
第二章鸦片战争时期“经世致用”社会思潮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思想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了解鸦片战争前后社会思潮发生转变的动因
2.熟练掌握“经世致用”社会思潮的时代特征与局限
3.学习评价地主阶级改革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
教学内容:
1.鸦片战争前后社会思潮发生转变的动因
2.新“经世致用”思想的兴起
程朱理学、“经世致用”今文经学。

3.新“经世致用”社会思潮的时代特征、社会意义、历史局限。

4.地主阶级改革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
龚自珍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主要贡献与局限。

林则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主要贡献与局限。

魏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主要贡献与局限。

第三章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思潮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了解洋务思潮兴起的原因
2.掌握洋务派的主要观点
3.学会评价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
教学内容:
1.十九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初思想界的特点
“传播”、“对立”、“结合”、“分化”。

2.洋务思潮的兴起
3.主要代表人物思想之评价
曾国藩洋务思想;李鸿章洋务思想;郑观应等早期改良派的政治思想。

第四章戊戌时期维新思潮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了解维新思潮兴起的动因
2.掌握维新思潮的时代特征
3.评价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
教学内容:
1.维新思潮的兴起
直接原因;客观要求。

2.康有为的政治哲学
3.康有为的国家观
4.康有为的维新论
5.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6.梁启超的变法维新论与民权思想
7.谭嗣同、严复的政治思想
第五章辛亥革命时期民主革命思潮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了解二十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特点与民主革命思潮兴起的动因
2.掌握民主革命思潮的时代特征与局限
3.评价革命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
教学内容:
1.民主革命思潮的勃兴
勃兴动因;时代特征;历史局限。

2.章太炎的民族民主主义思想
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4.孙中山以党治国的思想
5.孙中山政治思想的评析
第六章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思潮及其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掌握五四前后中国无政府主义各派别思想的形成原因与主要特征
2.了解五四前后中国空想社会主义各派别思想主张的主要特征
3.学习评价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条件以及对其传播水平的评估教学内容:
1.辛亥革命前的中国无政府主义各流派
2.五四前后的中国无政府主义
3.五四时期的中国空想社会主义
新村主义;合作主义;泛劳动主义;工读主义。

4.五四时期的科学社会主义
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与条件;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主要代表人物;对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思潮水平的评价。

第七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家主义思潮及其代表人物思想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了解国家主义思潮形成原因、主要主张及其影响
2.掌握国家主义派提出的“外抗强权、内除国贼”与五四运动时期提出的同一口号的区别
教学内容:
1.国家主义派的产生
少年中国学会;中国青年党;形成特征与标志;主要代表人物。

2.国家主义思潮的形成
主要政治主张;破产原因;对其斗争及意义。

第八章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掌握孙中山三民主义发展和演变的原因
2.掌握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的时代特征与局限性
教学内容:
1.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发展与演变的原因
客观因素;主观因素。

2.三大政策的确立
《民国时报》;《孙文越飞宣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3.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局限性
主要内容;与旧三民主义的区别;历史局限性。

第九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戴季陶主义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了解戴季陶主义产生的阶级根源与历史根源
2.掌握戴季陶主义的主要特点
3.学习评价戴季陶主义
教学内容:
1.戴季陶主义的形成
标志;阶级根源与历史根源。

2.戴季陶主义的主要观点
阉割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精神
3.对戴季陶主义的批判与评价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面黑旗
第十章蒋介石新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法西斯主义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原因与目的
2.掌握蒋介石法西斯主义的主要特征及其危害
教学内容:
1.国际法西斯主义对中国的新影响
2.蒋介石法西斯主义的主要特征及其危害
形成的历史、社会和思想根源;封建性;买办性。

3.法西斯特务组织与活动
“CC系”与“中统”;复兴社与“军统”;“新生活运动”。

第十一章抗日与解放战争时期的中间路线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了解抗战胜利后掀起中间路线宣传的原因
2.学习评价中间路线破产的原因
教学内容:
1.划清几个名词界限
中间阶级;中间力量与中间派;中间路线。

2.抗战胜利后掀起宣传中间路线的原因
中国民主同盟;施复亮;张东荪。

3.中间路线的思想本质
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外交上。

4.中间路线破产原因
国际因素;国内因素;战局发展。

三、其他教学环节内容和基本要求
总计4学时,其中:
1.参观或调研: 2学时
组织参观典型的地方,如上海博物馆、南通博物院。

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回顾孙中山、张謇等中国近现代人物的思想。

2.观看影像资料片: 2学时
就教学中某一方面的内容开展教学片观摩,深化课堂所学知识,引发思考。

社会实践考核
依据所采取的社会实践内容及方式给予不同的、合理的考察方法。

具体方法有:实地参观或观看影像资料后组织班级讨论、汇报发言,或者撰写观后感;社会调查以后提交调查报告等等。

四、课程学时分配
五、其它
1.先修课程:中国革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教学方法建议:授课、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结合
3.考核方式:平时成绩 30% 期末考试70%
4.作业要求
作业也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通过两次撰写小论文巩固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无
主要参考书:
(1)王引淑等编著,《中国政治思想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
(2)刘惠吾主编,《中国现代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3)关海庭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制订者:刘远柱
审核者:姚海鹰
法政学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研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