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互联网金融的几种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几种模式

互联网金融有哪些模式?为了对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做一个清晰的界定,调研走访,深度解析资讯,最终梳理出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等六大互联网金融模式。

由于互联网金融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目前的分类也仅仅是一个阶段的粗浅分类,即使在将电子货币、虚拟货币归入第三方支付这一模式之后,六大模式也无法包容诸如比特币等新兴互联网金融创新产物。

软交所互联网金融实验室一方面将持续研究互联网金融的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将联合相关金融投资机构,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投融资服务,促进产业发展。

模式1: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狭义上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非银行机构,借助通信、计算机和信息安全技术,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在用户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间建立连接的电子支付模式。

根据央行2010年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给出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定义,从广义上讲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机构作为收、付款人的支付中介所提供的网络支付、预付卡、银行卡收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

第三方支付已不仅仅局限于最初的互联网支付,而是成为线上线下全面覆盖,应用场景更为丰富的综合支付工具。

模式2:P2P网贷P2P即点对点信贷。

P2P网贷是指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进行资金借、贷双方的匹配,需要借贷的人群可以通过网站平台寻找到有出借能力并且愿意基于一定条件出借的人群,帮助贷款人通过和其他贷款人一起分担一笔借款额度来分散风险,也帮助借款人在充分比较的信息中选择有吸引力的利率条件。

目前,出现了2种运营模式,一是纯线上模式,其特点是资金借贷活动都通过线上进行,不结合线下的审核。

通常这些企业采取的审核借款人资质的措施有通过视频认证、查看银行流水账单、身份认证等。

第二种是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借款人在线上提交借款申请后,平台通过所在城市的代理商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审核借款人的资信、还款能力等情况。

模式3:大数据金融大数据金融是指集合海量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对其进行实时分析,可以为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客户全方位信息,通过分析和挖掘客户的交易和消费信息掌握客户的消费习惯,并准确预测客户行为,使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平台在营销和风险控制方面有的放矢。

基于大数据的金融服务平台主要指拥有海量数据的电子商务企业开展的金融服务。

大数据的关键是从大量数据中快速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或者是从大数据资产中快速变现的能力。

因此,大数据的信息处理往往以云计算为基础。

模式4:众筹众筹大意为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是指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

本意众筹是利用互联网和SNS传播的特性,让创业企业、艺术家或个人对公众展示他们的创意及项目,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

众筹平台的运作模式大同小异——需要资金的个人或团队将项目策划交给众筹平台,经过相关审核后,便可以在平台的网站上建立属于自己的页面,用来向公众介绍项目情况。

模式5:信息化金融机构所谓信息化金融机构,是指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运营流程进行改造或重构,实现经营、管理全面电子化的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

金融信息化是金融业发展趋势之一,而信息化金融机构则是金融创新的产物。

从金融整个行业来看,银行的信息化建设一直处于业内领先水平。

不仅具有国际领先的金融信息技术平台,建成了由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构成的电子银行立体服务体系,而且以信息化的大手笔——数据集中工程在业内独领风骚。

其除了基于互联网的创新金融服务之外,还形成了“门户”“网银、金融产品超市、电商”的一拖三的金融电商创新服务模式。

模式6 :互联网金融门户互联网金融门户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产品的销售以及为金融产品销售提供第三方服务的平台。

它的核心就是“搜索比价”的模式,采用金融产品垂直比价的方式,将各家金融机构的产品放在平台上,用户通过对比挑选合适的金融产品。

互联网金融门户多元化创新发展,形成了提供高端理财投资服务和理财产品的第三方理财机构,提供保险产品咨询、比价、购买服务的保险门户网站等。

这种模式不存在太多政策风险,因为其平台既不负责金融产品的实际销售,也不承担任何不良的风险,同时资金也完全不通过中间平台。

浅谈互联网金融的四种模式单纯从局外人和投资人的角度谈谈我自己对互联网金融的几个看法吧:金融互联网化!融合。

解决的是屌丝给高富帅,没多大投资机会。

互联网金融化!补充!解决的是屌丝跟屌丝问题,或有机会。

因为互联网金融目前没有确定的分类,市面上各种金融模式也层出不穷,我个人曾经对互联网金融做个几个区分,不同的模式,投资价值是不同的。

第一类是P2P模式和众筹模式,这个比较明确,是典型的符合金融定义的一种模式。

这个模式我个人感觉投资角度来看,存在几个难点。

国内P2P目前是典型的金融网络化的特征,跟传统金融其实本质上区别不大,事实更多还是民间借贷的网络版,无论从资金来源还是信贷客户构成来看,区别不是很大。

互联网在期间扮演的角色,还只是吸储的方式,我一直把这种模式还是界定为影子银行,属于管制红利的副属性产品,P2P一百万注册资本能做十个亿,一个亿小贷却什么都干部了,就很说明问题了,这类的投资机会要从这么几个角度看。

第一界定为金融机构,必然受到资本约束的限制,金融是拿别人的钱玩钱,不受约束和监管的金融模式是不现实的。

所以,这种模式规模的扩大是受到资本金约束的,必然意味着资本回报率是不会太高的,全球银行业的PB只有1.8倍,很难指望P2P的PB会高于这个模式。

第二即使具备投资价值,金融机构的的门槛其实还是很高的,互联网的技术门槛其实也挺高,两个合一起的技术门槛,只会更高了。

这个技术门槛,一方面IT技术的门槛,投入会很大;目前P2P通用模板隐含风险很大,另外是专业性技术,目前的P2P,专业性跟银行是趋同的,方式方法也没有创新,没有体现出专业性的优势,却没有银行的特许经营权支撑流动性,我个人感觉逻辑上也说不通。

第三风险不确定性很大,目前的P2P模式到底违约率是多少,各种说法都有,我其实谁都不信的,没办法信,为什么呢?没办法核实,随便说,除非债权债务登记,而且系统性风险都堆积在P2P平台本身,这种模式,危害其实是很大的,大量的资本进入很可能就只是为了去给人家核销坏账而已,谁敢投?在这点上,我还是很认可红杉资本的投资逻辑的,他投资的两个互联网金融模式,其中一个是拍拍贷,拍拍贷的模式,我是认可的。

至少从逻辑上来说,他的规模做大不收到资本金的约束,理论上可以做到很大;其次,平台本身是撮合平台,不承担风险,也没有隐含风险和或有负债,估值相对容易很多,但是从投资角度来看,拍拍贷在群狼环伺的浮躁年代里,有多少概率生存,我还是打个问号。

在一帮狼里面做一只单纯羊,难度很大啊。

不是被吃,就是自我放逐了,需要整个政策环境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才有可能有真正P2P的春天。

这里提一点,我其实挺看好一些专业性机构或者有基础性平台的公司做P2P,但是他们的核心必然不是P2P,而是利用P2P优化自身的生态体系的,从这个角度上看,金融知识附加产品。

第二类模式是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是互联网金融的利器,但是这个利器投入很大,盈利很小,十分苦逼。

生存概率很低,市场两百多家,我估计最后能活下来的互联网支付公司不会超过三十家,估计二十家都不会有,市场最终的格局是赢者通吃的格局。

因为太同质化竞争了,而且还是要靠规模取胜,做大是冲动,一大,二中,N小,一大铁定是支付宝了,只要他不犯错,没人能比的了他。

二中,还不知道,N小,就是那些依附于特定垂直型市场的支付模式,捆绑式应用的支付流程系统,不具备太大的想象空间。

很砸钱,门槛很高,投资价值有。

第三类模式,是以渠道为特征的互联网理财销售模式,这类是目前的主流,典型是余额宝,我自己看这类模式有两个办法介入。

第一个是本来有生态体系和账户体系,多一个应用的方式,余额宝就是典型,例如我是学校,你到我学校来卖牛奶,附加应用型是主流,成本最低,效果最明显,但是从投资角度来看,你没多少机会。

另外一类模式是自己建平台,专门做销售,数米网,好买网,铜板街,都是这个模式,这里面其实也有分化。

有走专业化路径的,例如数米网,也有走基金超市模式,铜板街,我自己的感觉,走专业化路径的模式,前期容易生存,如果专业化优势能得到体现的话。

但是成败都在是否能建立持久的专业化盈利模式,感觉难度是挺大的,这类模式其实跟资产管理方式是一样的,如果业绩好,客户就多,业绩不好,客户就丧失,他们核心在于是否能真正做到为客户持续盈利,太考验专业性了。

互联网的优势其实没得到发挥,很难说是互联网模式,但是如果做的好,他们会成长为很优秀的机构,但是个人不是很看好这类以能力为基础的互联网模式,因为互联网必然是去能力化的,互联网没有办法给你提供挑选能力的方式方法。

至于后者,可能是搭建了平台和超市的方式,给客户进行更好的体验,包括从逻辑上来帮助客户挑选合适的产品,这类模式,有可能成功。

但是如果仅仅只是扮演渠道的话,难度还是很大的,因为作为渠道商,好产品,一般不需要你,你也很难拿到,能拿到的话,价格也被压的很低,差产品其实是降低了你的客户体验的,也反倒让你的口碑得到损失。

金融产品其实很难适应渠道为王的特征的,尤其未来金融利率市场化后,个人感觉金融产品的差异化会不断得到体现,差异化主要体现为风险定价不一,这类产品,很难适用渠道为王的特征。

第四类,以信息匹配为特征的方式,融360和好贷网,符合双边市场的特征。

双边市场,其实要有几个前提醒特征,第一个是供需都是海量需求,第二个是两者最终能达到基本上一比一的需求解决状态,例如淘宝,平台型应用生存基础就是供需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需要一个中立的平台作为集散地,进行交互。

而贷款这种行为,供需从大的架构来看,很难说是海量需求,贷款本身是一次性消费行为,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而作为供给方,更是如此,贷款供给应该较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稀缺性资源,未来利率市场化后,贷款的稀缺性会下来。

但是一样,需求方的需求也会下来,因为通过市场化的行为,更出现需求被满足的可能性。

确切的说,这个模式可以容纳一到两家类似的匹配网站,但是感觉不会多,国外有成功的模式,但是不局限在金融产品比价,还涵盖了更多的内容,机票,保险,度假、租车等等。

也说明金融产品的需求并非是海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