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50真题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阅读短文。
老人与海(节选)[美]海明威他已经在海里走了两个多钟头。
这时他又看见了两条凶残的鲨鱼。
它们来了。
一条鲨鱼______了一个身,就______到船底下看不见的地方,它把那条死鱼一______又一______,老头儿感觉到船在晃动。
另一条鲨鱼用它一条缝似的黄眼睛望着老头儿,然后飞快地游到船跟前,张着半圆形的大嘴朝死鱼身上被咬过的部分咬去。
在它那褐色的头顶和后颈上,在脑子和脊髓相连的地方,清清楚楚地现出了一条纹路,老头儿就用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里攮(nǎng)进去,又抽出来,再攮进它的猫似的黄眼睛里。
鲨鱼放开了它咬的死鱼,从鱼身上滑下去,死去的时候还吞着它咬下的鱼肉。
由于另一条鲨鱼正在撕咬死鱼的缘故,船身还在晃荡,老头儿松开了帆脚绳,让船向一边摆动,使鲨鱼从船底下出来。
一看见鲨鱼,他就从船边弯着身子把刀子朝它身上扎去。
可是鲨鱼的皮很结实,好不容易才把刀子戳进去。
这一下不仅震痛了他的手,也震痛了他的肩膀。
鲨鱼又很快地露出头来,当它的鼻子伸出水面来靠在死鱼身上的时候,老头儿对准它的扁平的脑顶中央扎去,然后把刀子拔出,又朝同一个地方扎了一下。
它依旧闭紧了嘴咬住鱼,老头儿再从它的左眼上戳进去,但它还是缠住死鱼不放。
老头儿又把刀子扎进它的脊骨和脑子中间去……(1)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钻扯拉转(2)从老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动作中,可以看出老人 ________。
(3)选文主要描写了________的情景,表现了老人________的精神。
(4)读了这篇文章后,有的同学批评老人太残忍,不爱惜动物。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5)在《老人与海》这本书中,作者借老人之口说出了一句名言,请把这句话补充完整。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 ________。
2.在阅读中学习方法( 一 )你在伞里吗①雨渐渐大起来。
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擎着她那把橘红的小伞。
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
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吃力,那小伞也唿嗒唿嗒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次又一次用力。
我问道:“你在伞里吗?”②“妈妈,在!”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感染着我的心。
女儿今天太高兴了,期中考试她语文、数学都得了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
③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小脸一起紧着我的后背。
车子一颠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与我的背脊若即若离,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
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战栗。
④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肯德基却一直保持着向往与好奇。
A.去年她9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肯德基,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面对。
()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到这座城市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约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费以及女儿不菲的借读费。
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⑤B.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
我把胳肢窝里的女儿的小手夹得紧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
与此同时,我又问了一遍:“你在伞里吗?”女儿的回答还是那一声响亮而干脆的“在!”。
()⑥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
当我转过脸的刹那,我呆住了,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她微笑着,扯了扯我的上衣,又拍拍那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它没湿,还热着呢!”⑦C.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
()(1)“我”________次问“你在伞里吗”,可以看出“我”是一个________的妈妈;女儿________次“响亮而干脆”地回答“在!”,可以看出女儿是一个________的女孩。
(2)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我”的心一阵阵战栗的原因是( )A.“我”为自己的梦想奔忙,生活拮据,使得小小的女儿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B.“我”为自己的梦想奔忙,忽略了女儿的感受,还让女儿和“我”一起淋雨,“我”感到很内疚。
(3)文章抒发了“我”内心的情感,“我”为女儿的________而感动,为女儿的________而感动,为女儿的自信乐观而感动。
(4)在抒发内心情感时,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
文中画线的三处句子,分别运用什么方法?请结合语境进行选择。
①借景抒情②叙事抒情③直抒胸臆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想起来了,这是在班主任滕老师家。
妈妈到东北看望爸爸去了。
我病了,两个姐姐照顾不了我。
老师把我接到她家调养,一日三餐,给我做好吃的,每一次,都提醒我准时吃药。
①我看着她那和蔼的面庞,镜片后布满血丝的眼睛。
啊!滕老师,您为了让我吃药,不顾一天的劳累,还在深夜来叫醒我。
②我慢慢地坐起来,接过药一仰头吃下去。
滕老师又把一块糖放进我的嘴里,顿时,一股暖流从心底涌出,我的眼睛湿润了。
老师扶我躺下后,又从衣柜里拿出一件厚厚的棉衣,盖在我的被子上面,给我塞了塞被角,把我裹得严严的。
接着,滕老师轻轻摸摸我的头,小声说:“好了,烧退了。
”又对我说:“不早了,睡吧。
”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
老师把脸紧紧地贴在我头上,轻轻地问:③“怎么?药太苦吗?”“不!不!药是甜的……”透过泪花,我看见老师脸上的皱纹更深了,头上出现了一根根白发。
“当,当……”墙上的钟响了十二下。
④窗外的月光射进屋里,显得格外清幽。
劳累了一天的老师也睡了。
啊!静悄悄的夜,你再长一点吧!让老师多睡一会儿,她太累了。
我渐渐睡去了。
这一次,好像妈妈真的来到我的床前。
我高兴地扑进妈妈的怀里,告诉她,我吃的药,是甜的。
(1)给下列带下划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调养________(diào tiáo)和蔼 ________(ǎi āi )面庞 ________(páng chǒng )脸颊 ________(jiá jiā)(2)写出短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哪种描写。
句①是________描写。
句②是 ________描写。
句③是 ________描写。
句④是________ 描写。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4)“我高兴地扑进妈妈怀里,告诉她,我吃的药,是甜的。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5)给短文加个题目:《________》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母亲的“土月饼”①又是一年中秋时,单位发了两盒月饼,包装精美,八个月饼,八种口味,有肉松的、豆沙的、火腿的、莲蓉的……尝了一下,觉得味道很一般。
这不禁让我怀念起小时候母亲做的“土月饼”。
②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是很盼望中秋节的到来的。
因为中秋节的到来意味着我们能吃上母亲做的“土月饼”。
③那时候的月饼包装很简单,月饼用油纸包裹着,剥开油纸,就能看到黄澄澄、油亮亮的月饼了,上面还沾满了香喷喷的芝麻。
掰开月饼,冬瓜条、花生仁、核桃仁等做的馅就露出来了,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迫不及待地咬一口,甜甜的、香香的、酥酥的。
吃的时候,一只手小心地在下巴下托着,连掉下来的渣都一点点舔掉。
那个时候家里穷,能吃这样的一个月饼是很奢侈的。
④母亲为了省钱,每逢中秋节,她都自己做月饼给我们解馋。
中秋前夕,母亲从集市上买来糯米,经过淘洗,再把白花花的糯米铺在一个大筛子里,然后不停地搅动、翻转,以便尽快去除水分,直到水汽完全蒸发掉,这才拿到磨坊去磨成米粉。
米粉带回家,母亲先把米粉倒进锅里,用小火炒好,然后按一定比例掺进油和水,再慢慢揉搓成长条,像做馒头一样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用擀面杖擀成圆圆的饼,再裹进豆沙、碎花生、核桃仁、桂花干、白糖、薄荷等馅料,然后轻轻地把包着馅料的饼的边缘紧紧捏在一起,月饼的雏形就出来了。
⑤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打模了。
月饼模子是木质的,一个模子上有五个圆形的图案,图案大都是一些花朵或者“福禄寿”字样,边上还有一圈齿状花边。
我们把双手洗净,小心地往月饼模子里放米团,边放边轻轻挤压,等到月饼从模子里出来的时候,那份满足和幸福溢满了我们的笑脸,清脆的笑声也在屋子里久久飘荡。
⑥最后一道工序是蒸烤。
母亲在土灶上放好蒸笼,我们坐在灶下,不时地添加柴火。
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支支欢快的舞蹈,火光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
渐渐地,丝丝缕缕的香气开始在厨房里萦绕,钻进我的五脏六腑,把我的馋虫全都勾出来了。
我咽着口水,恨不得马上将月饼吃到嘴里。
⑦好不容易等到月饼出锅了,看着冒着热气的月饼,我急不可耐,趁母亲不注意就抓一个,一口咬下去,满嘴的桂花香,和着豆沙的甜润,再加上薄荷的清凉,真是美味无比!⑧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月饼再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了,而且品种繁多,口味各异,可吃在嘴里,总感觉没有母亲做的“土月饼”那么有味。
想起母亲的“土月饼”,我的眼睛忍不住又湿润了……(1)用简洁的文字补全文中母亲做月饼的工序。
买糯米→淘洗糯米→________→做米饼→________→捏雏形→________→________(2)短文中的一些语句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请用心读下面的句子,分别从用词、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表达效果。
①渐渐地,丝丝缕缕的香气开始在厨房里萦绕,钻进我的五脏六腑,把我的馋虫全都勾出来了。
我咽着口水,恨不得马上将月饼吃到嘴里。
(从用词角度赏析表达效果)②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支支欢快的舞蹈,火光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表达效果)(3)短文写的是“母亲的‘土月饼”’,而第①③段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单位发的月饼”与“那时候的月饼”,这是为什么?(4)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5.阅读芳草地。
中秋赏月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
有词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
”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中秋赏月呢?从时令上来说,中秋是“秋收节”。
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跳舞,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
从渊源上来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
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
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人所云:“光辉皎洁。
古今但赏中秋月。
寻思岂是月华别。
都为人间,天土气清彻。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
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徐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盛行。
《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专门搭台),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