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弃疾《清平乐》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辛弃疾《清平乐》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辛弃疾《清平乐》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导读:《清平乐·村居》原文
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
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⑹。

最喜小儿亡赖⑺,溪头卧剥莲蓬⑻。

注释
⑴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后用作词牌名。

《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

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汉书·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

”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⑻卧:趴。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清平乐·村居》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

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

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

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

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

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清平乐》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1.朱熹《春日》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2.林杰《乞巧》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3.论语十则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4.张籍《秋思》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5.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6.李商隐《常娥》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7.贺知章《咏柳》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8.孟浩然《春晓》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上文是关于辛弃疾《清平乐》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