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村镇银行经营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村镇银行经营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村镇银行经营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两家村镇银行的调研报告郭兴平2006年以来,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改进和加强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有效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

截至2011年9月,全国已成立了490多家村镇银行。

为了解目前村镇银行发展的成效、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课题组分别对位于中部A省和东部Z省的F村镇银行和X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

两家村镇银行经营管理的现状F和X相继成立于2008年2月和2008年5月,注册资本分别为1亿元和2亿元。

经过两年左右的发展,两家村镇银行已经建立了独立性较高的公司治理机制,存贷款规模迅速扩大,业务发展已步入正轨。

尽管两地经济金融环境具有显著差异,但两家村镇银行在经营发展上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良好的银政关系是村镇银行发展壮大的基础享受地方政府奖补政策。

一是开展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试点工作,对县域金融机构上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的部分,按2%的比例给予奖励,目前试点范围已经扩大到黑龙江、河南、湖南等八个省。

二是财政部出台《中央财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当年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年末存贷比高于50%且达到银监会监管指标要求的村镇银行,按其当年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补贴。

三是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明确了村镇银行在存款准备金、利率、支付清算等方面的政策。

四是人民银行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支农再贷款管理、支持春耕备耕、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通知》,将支农再贷款对象由农村信用社扩大到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村镇银行等县域内存款类金融机构。

除此之外,其余奖补政策均由地方财政提供,一般为税费补贴、一次性的开办费奖励和不同形式的支农风险补偿等。

2008~2010年,F得到当地县政府的税费补贴为:以年计征的企业所得税县级留成部分以及营业税,按年度全额奖励村镇银行。

X则得到当地县政府奖励的200万元开办费,同时针对支农贷款的发放,按比例以财政存款的形式给予奖励。

积极建立银政企合作平台。

一是在法人客户方面,通过银政企对接会牵线搭桥。

2010年一季度,F与当地镇政府共同举办“2010年银政企对接会”,与32家企业达成1.02亿元的合作意向,其中,与17家企业当场签订了5700万元的合作协议。

二是在个人客户方面,与政府及事业单位合作,针对特定客户群体推出金融创新产品。

例如,F与县政府合作,发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X先后与农业局、残联、妇联、团委等单位合作,推出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农村残疾人贷款、农村巾帼创业贷款等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

村镇银行业务规模迅速扩大F和X的股权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一是主发起人均为所在地农村信用联社改制而成的地方性商业银行。

二是两家村镇银行主发起人均持股40%,其中,F除主发起人外,另有8家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和80名自然人作为股东;X共有25家法人股东。

2009年,两家村镇银行在第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中均实现了同比高速增长,存贷款同比增速超过100%。

2010年末,F各项存款余额9亿元,同比增长34%;各项贷款余额6亿元,同比增长62%。

X各项存款余额18亿元,同比增长38%;各项贷款余额20亿元,同比增长54%。

X的存贷比高达90%,超过监管红线。

F和X分别位于中部和东部地区,经济环境的差异使两家村镇银行面临不同的信用环境和金融需求。

2010年末,F的存贷款市场份额分别为10%、14%;X的存贷款市场份额分别为9%、10%。

X的业务规模明显大于F,但由于F所在地区经济金融发达程度高、金融总量大,其存贷款市场份额反而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两家村镇银行的贷款市场份额均高于存款市场份额,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资产负债业务发展的不平衡。

金融创新是村镇银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经营决策链条短,贷款审批方便快捷。

大型商业银行的县级支行审批权限往往受到较多的限制,村镇银行在贷款审批速度上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从审批时间来看,对于符合条件、手续齐全的单笔贷款申请,村镇银行从调查到放款,一般不超过5个工作日。

F农户贷款授信一般实行“一次受理,分别授信”,先通过合作社摸排农户资金需求,若一次受理40~50户,20天左右能够放款完毕;若是单户申请贷款,一般3~5个工作日可以办结。

X规定,从客户申请贷款到正式批复和办结,不得超过5个工作日,对于小额贷款则实行“绿色通道”服务,整个流程不超过3个工作日。

经营机制灵活,有助于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两家村镇银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业务经营灵活的特点,在贷款产品流程设计、风险识别、担保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

一是授信机制创新。

针对小微型企业财务不健全的问题,F运用企业“三品”(产品、物品、人品)和“四表”(报表、电表、水表、纳税申报表),进行“四性”(资金需求的合理性、贷款用途的真实性、还款来源的可靠性和担保措施的有效性)分析,力争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降低信贷门槛。

二是担保物创新。

村镇银行积极拓展担保物范围,将农户和农村企业拥有的林权、土地经营权纳入担保范围,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和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质押贷款。

F已发放林权抵押贷款4笔,总金额640万元。

X已发放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质押贷款29户,总金额165万元。

三是通过开展“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信贷创新业务,将支农金融服务的对象范围不断向农业生产的上下游延伸。

四是推出农户联保贷款、小企业联保贷款等产品,根据借款人自身信用或信用联合体的信用等级确定授信额度,在为借款人提供便利的同时,有力推动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

五是与当地担保公司展开广泛合作。

小微企业和农户是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从目前的经营情况来看,两家村镇银行均以县域小企业和农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并在加强“三农”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是针对网点少,单点服务半径过大的问题,灵活创新用人机制。

F和X在县城以外的网点分别为1个和2个;客户经理分别为9人和24人。

尽管客户经理占比高于同业,但其人均管户数仍然偏高,分别为50户和84户。

为缓解人员压力,X建立了支农联络员制度,聘请村支书、村会计、行业领头人等协助推广支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推荐优质客户;在大学生村官中招聘支农见习客户经理,有效扩大客户经理队伍。

二是以考核激励机制引导资源向支农支小业务倾斜。

例如X对农户、小企业贷款按发放户数和金额实行专项奖励,并实行差别化的费用配置政策。

三是推动小企业业务的专业化经营。

F设立了“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对200万元以下的贷款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突出“简、短、快”的特点。

X也于2009年2月成立了“农户和小企业专营部”,专营涉农和小企业贷款。

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出现不同程度偏离目前村镇银行的定位不很清晰,部分村镇银行的脱农倾向逐渐显现。

从村镇银行的公司治理架构来看,两家村镇银行均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相应的聘选、监督制度框架,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在公司经营目标的引导下,村镇银行更多地介入了风险较小的县域中小工业项目、城镇化建设项目,与其设立初衷为农村社区“草根”银行的定位逐渐背离。

甚至一些外资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其申办的目的在于避开监管,通过村镇银行较低的市场准入门槛,将网点建在大企业生产基地集聚的县级经济开发区,村镇银行成为其大城市战略的一部分。

村镇银行诞生的特殊背景和条件决定了其服务县域经济的定位,而作为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具有与生俱来的逐利性。

调研发现,两家村镇银行在有限的优惠和扶持政策下,很难商业化运作和服务“三农”的统一。

在县域金融市场,“啄序”行为难以避免,村镇银行也会倾向于选择规模较大的优质客户。

从目前两家村镇银行的实践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在业务经营中贯彻“小额、分散”的原则更加困难,表现为贷款投向分散度低、户均贷款额度较高。

从法人客户看,F与X的户均贷款分别为264.96万元、515.6万元;从农户贷款看,F与X的户均贷款分别为14.19万元、33.07万元。

村镇银行的商业化运作原则与涉农政策性业务的市场定位的矛盾,是村镇银行未来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村镇银行如何在保证服务“三农”的同时,实现风险可控及商业可持续运作,既能保证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又能保证其服务“三农”的定位不动摇,这可能既需要各种金融机构和当地政府的积极参与,更需要完整的机制作保障。

村镇银行的发展极不平衡村镇银行的设立,为当地的农村社区金融服务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村镇银行的发展也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性,发展极不平衡。

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客户资源较好,村镇银行由于其灵活的运作机制,对当地的信贷资金投入较大,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发展速度也较快。

而在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客户资源较差,村镇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较小。

例如,位于中部的F存款规模为9亿元,占当地市场份额的比例为10%;贷款规模为6亿元,占当地市场份额的比例为14%。

位于东部的X存款规模18亿元,占当地市场份额的比例为9%,贷款规模为18亿元,占当地市场份额的比例为10%。

村镇银行的发展缺乏稳定资金来源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客户基础相对薄弱,在农户中还没有形成较高的知名度,普遍缺乏农户的认可和信任,加之信贷业务之外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不及其他银行机构,农户不愿把资金存放在村镇银行。

因此,村镇银行吸收储蓄存款的难度很大,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是当前村镇银行面临的共同难题。

截至2010年末,X的储蓄存款余额为45193万元,占当地各项存款余额的2%;F的储蓄存款余额为7393万元,占当地各项存款余额的1%。

这两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当地政府的财政存款。

然而,大部分的村镇银行是没有当地政府财政资金支持的。

存款规模限制了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规模,缺乏稳定的低成本存款来源是困扰村镇银行发展的一个长期问题。

村镇银行的发展受业务系统和科技网络的制约尽管人民银行和银监会2008年在《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中规定:“具备条件的四类机构可以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加入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和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

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可以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申请加入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

”但由于建设自己的网络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维护成本,村镇银行根本没有能力支付如此庞大的费用,目前已经成为银行科技网络的“孤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