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微生物学》学习指南

《环境微生物学》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一、预修课程
环境学、生物化学。

二、授课对象
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以及其相关专业本科生。

三、课程结构
(一)理论课结构
(二)实验课结构
四、课程内容
环境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与环境科学相互渗透而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

该课程拟系统论述环境微生物学的主要类群、基本理论及其在环境领域的重要作用。

以微生物的起源与进化为线索,介绍病毒和亚病毒、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古菌、真菌、原生动物、微型藻类等微生物类群;讨论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遗传变异、微生物生态、微生物与物质循环等基本理论;探析微生物与环境污染、微生物与环境净化、微生物与环境工程、微生物与环境监测等环境微生物的重要作用。

环境微生物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该课程拟通过验证性实验,使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掌握单元操作技术(如显微镜观察技术、细胞染色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等);通过综合实验,使学生学会“组合拳”,联合运用多种单元技术(土壤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微生物对含氮和不含氮有机物的降解与转化、活性污泥或生物膜中生物相的观察等);通过设计性实验,使学生熟悉科研过程,善用微生物学理论和实验解决实际问题(水质细菌学检查、空气中微生物检测、发光细菌急性毒性试验等);并通过示范性实验、参观性实验和多媒体演示性实验,使学生了解现代微生物技术,拓宽专业视野。

五、学习方法
[课堂学习] 按教学日历,课前做好课程内容的预习;课中认真听课,做好关键知识点的记录。

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及时向教师请教。

[课后学习] 根据课堂内容、教师课件以及课程网站,及时整理笔记,搞清知识点,使课堂所学内容系统化。

[授课练习] 根据课程内容,查阅资料,检索文献,确定重点,制作PPT,预习演讲,通过授课和讨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拓展专业知识面。

[实验操作] 按教学日历,课前做好实验内容的预习;课中认真听取教师讲解和示范,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及时完成实验报告;课后及时整理仪器设备,做好清洁卫生。

六、考核办法
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别考核。

理论课采用理论知识考试、学生讲课效果、课堂问答和随堂测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

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占70%,学生讲课成绩占20%,课堂问题和随堂测试成绩占20%。

实验课采用实验操作考核、平时成绩、实验报告、自主设计实验相结合的考试方式。

实验操作考核成绩占40%,平时成绩占20%,实验报告成绩占20%。

自主设计实验成绩占20%。

七、课程教材
(一)主要教材
[1] 郑平主编. 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2] 郑平主编.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3] 郑平, 胡宝兰, 蔡靖研制. 环境微生物学电子教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二)推荐教材
[1] 王家玲主编. 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 贺延龄主编. 环境微生物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3] Madsen EL.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From genomes to biogeochemistry.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7.
[4] Maier R M, Pepper L, Gerba C P.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Second edition) ,
Academic press and Elsevier , 2009.
[5] Pepper IL, Gerba C P.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a Laboratory Manual.
(Second edition), Academic press, 2004.
(三)推荐杂志
[1] 微生物学报
[2] Annual Microbial Review
[3] Microbiological Review
[4]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5]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四)推荐网站
[1] 中国微生物信息网站:/chinese/chinese.html
[2] 环境微生物网站:/envmicrinfor.htm
[3] 美国环保署环境微生物网站:/nerlcwww/
[4] 微生物教学专题网站:http://202.114.65.51/fzjx/wsw/
[5] 微生物学电子期刊网站:/microbiology
需要更多的教材信息,请查阅本课程拓展资源清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