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蛋鸡养殖行业研究
(一)行业发展情况
蛋鸡产业是一个以纵向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多元的代际畜禽产业,从原种鸡、曾祖代蛋种鸡、祖代蛋种鸡、父母代蛋种鸡、商品代蛋鸡到鸡蛋产品是一个完整、系统的代次繁育流程。
原种鸡是用于蛋鸡育种的携带特色基因的品系群体,按照现代蛋鸡育种理论,通过原种纯系蛋鸡品系配套组合杂交测定工作,选育出适合市场需要的品系之间固定配套模式,参与固定配套模式的品系形成了曾祖代蛋种鸡品系,依次由曾祖代蛋种鸡繁育祖代蛋种鸡、祖代繁育父母代、父母代繁育商品代蛋鸡。
蛋鸡产业所涵盖的产品以祖代蛋雏鸡、父母代蛋雏鸡、商品代蛋雏鸡、商品代育成蛋鸡、鸡蛋为主,还包括公雏、二等母雏、毛蛋、淘汰鸡、鸡粪等副产品。
行业整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蛋鸡产业最上游为育种公司,最下游为鸡蛋、副产品消费市场及相关加工产业。
由于蛋鸡金字塔式育种和制种的特点,从祖代养殖至父母代养殖再至商品代养殖,每代养殖规模都显著扩大。
一般来说,1套祖代蛋种鸡可以繁育约60套父母代蛋种鸡,1套父母代蛋种鸡可以繁育约80羽商品代蛋鸡。
祖代、父母代蛋种鸡及商品代蛋鸡的雏鸡养殖17周后进入产蛋期,一般祖代与父母代蛋种鸡的生产周期分别为68周龄和72周龄。
行业整体供给能力主要由祖代养殖规模决定,整体需求水平主要由鸡蛋消费市场需求及加工产业需求决定,供需平衡直接影响整个行业经济效益水平。
最下游的鸡蛋消费市场反应和波动最为迅速也最为重要,其影响沿产业结构逐层向上游传递,进而影响整个行业经营和发展情况。
1、西方发达国家蛋鸡行业发展情况
西方发达国家蛋鸡行业的发展,基本上都经历了从分散生产到集中经营的转变过程。
以美国为例,蛋鸡行业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前,“庭院式”户外农场模式。
第二阶段20世纪50-70年代,“庭院式”与大型专业化养殖场并存模式。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集约化大型生产基地模式。
美国蛋鸡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①集约化、专业化、机械化、自动化生产。
②“福利养殖”模式由倡导实施到制订行业标准。
③全产业链品质控制、“全程无触摸”洁蛋加工。
目前,美国蛋鸡生产仍然以高密度笼养为主要方式。
自动喂料、自动集蛋、机械清粪、环境调控技术、蛋鸡饲料与营养调控技术等的应用以及良种的培育,提高了美国蛋鸡产业的效率,较为显著的提升了行业效益。
随着蛋鸡产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持续发展,美国鸡蛋产量也不断上升,根据FAO数据,2018年美国鸡蛋产量646.63万吨,人均占有量19.76kg。
美国蛋鸡产业的现代化程度较高,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其蛋鸡产业发展提供了助力,促进了效益和效率的提升。
美国在蛋鸡遗传育种、营养与饲料、蛋鸡舍环境控制、疾病净化与防控以及饲养管理等技术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蛋鸡育种方面的科技优势尤其明显,在国际市场占有很大份额,海兰国际公司将经典育种技术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充分发挥分子生物学的优势,加快了遗传选育进展,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海兰系列蛋种鸡,其在世界祖代、父母代蛋种鸡市场的份额达50%以上。
欧洲也是世界蛋鸡主要的生产地区之一,与美国相比,欧洲蛋鸡产业同样具有行业集中程度高,育种技术、生产技术水平先进,设备现代化程度高,生产效率、养殖标准化及规模化程度高等特点。
最大的不同在于欧洲在养殖模式及动物福利方面演变更加迅速。
在动物福利、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考虑、环境保护、生态和谐等方面因素驱动下,欧盟于2012年1月1日强制性禁止蛋鸡的传统笼养模式。
目前欧盟国家新型福利养殖模式迅速普及,虽然欧盟成员国新型福利养殖模式占比有一定差异,但欧盟的消费者和养殖业从业者均已认同了福利养殖的意义和必要性,传统笼养比例迅速减少,福利养殖鸡蛋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
2、我国蛋鸡行业发展概况
我国是全球鸡蛋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自1985年始鸡蛋产量连续居于世界首位。
我国蛋鸡产业的养殖模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 年代以前,传统农户散养模式。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专门化养鸡场(户)模式。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公司+农户”模式成为行业发展潮流。
第四阶段,21世纪初至今,“一体化生产基地模式”、“公司+农户”、“专门化养殖场(户)”并存。
我国蛋鸡养殖模式的发展促进了蛋鸡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鸡蛋生产已基本满足国内鸡蛋消费的需求。
目前我国蛋鸡行业已基本完成了良种化、专业化、设施化和市场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业内分工体系。
将朝着“适度规模化、管理家庭化、模式农场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等方向发展。
(1)我国蛋鸡产业发展整体特点
①商品代蛋鸡产业的特点
从养殖规模的角度,我国商品代蛋鸡养殖主体仍以中小规模养殖场(户)为主,蛋鸡产业总体呈现“小规模、大群体”行业格局。
根据《中国畜牧兽医年鉴(2018年)》数据,全国范围内存栏规模2,000只以上的蛋鸡养殖场(户)共171,848个,其中10万只以下的中小规模蛋鸡养殖场(户)数量为170,819个,占比达到99.40%,而10万只以上的大规模养殖场(户)数量仅为1,029个,占比仅为0.6%。
近十年来,商品代蛋鸡产业迅速转型发展,大量小规模蛋鸡养殖场(户)关闭,退出蛋鸡养殖行业,同时也新增了一批大规模现代化蛋鸡生产一体化企业,比如正大集团、北京德青源,呈现出明显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趋势。
主要原因:一是我国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型蛋鸡场废弃物处理不达标的已关闭;二是鸡蛋安全生产的要求不断提高,禁止抗生素在蛋鸡生产中应用,提高了蛋鸡生产的门槛,我国的政策法规驱动了蛋鸡养殖场的转型升级,另外国家扶贫工程项目促生了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蛋鸡养殖项目,整体提升了我国蛋鸡养殖的水平。
尽管大规模饲养场的数量持续增加,但大规模养殖场存栏量占全国总存栏量的比例仍然比较低。
小规模、大群体的行业格局仍然没有改变。
从蛋鸡生产性能角度,我国蛋鸡产业生产水平整体不断提高,在蛋鸡养殖技术、饲料营养技术、疾病防控技术和环境控制技术等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72 周龄产蛋重达到17千克以上,死淘率也逐年下降,产蛋周期逐步延长。
2018 年中国五种规模化蛋鸡养殖场(户)数统计表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畜牧兽医年鉴(2018年)》
②蛋种鸡产业的特点
我国蛋种鸡产业整体水平提升较快,主要有蛋鸡育种与制种一体化和引种与制种专业化两种类型的经营模式,蛋种鸡产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为满足我国大规模商品代蛋鸡场一次10万只上雏鸡的需要提供了保障。
蛋种鸡企业饲养管理技术、技术队伍建设、品质管理、市场营销、技术服务水平和品牌建设等方面也显著提高。
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国内蛋鸡育种企业实力增强,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
为提升我国蛋鸡的市场竞争力,农业部于2012年实施《全国蛋鸡遗传改良计划(2012-2020)》,大力支持培育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蛋鸡新品种。
在国家政策鼓励、科研院所技术支持和国内蛋鸡育种企业的努力下,我国蛋鸡育种企业先后成功培育出京红(粉)系列、大午系列、农大系列和新杨系列等优良品种。
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监测,2010年国产祖代蛋种鸡存栏量开始超过国外引种品种量,比例维持在50%以上。
此外受2014年12月美国禽流感疫情影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农业部2015年1月9日发公告,禁止从美国进口活禽、种蛋和禽产品,随后又禁止从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进口种鸡,受此影响2015年国外引进品种比例达到最低比例13.03%。
至2018年我国当年新增的55.23万套祖代蛋种鸡中,国产品种占66.97%,国外品种占33.03%,国产品种所占比重高于国外品种33.94个百分点。
2008-2018年国产与国外品种比重图如下:
2008 年-2018 年国产与国外品种比重
数据来源:中国畜牧业协会-中国禽业发展报告
二是国外引进蛋鸡品种品牌优势明显,市场认可度高,引进品种仍然是我国规模化蛋鸡养殖企业的主流品种。
主要原因是国外引进品种在产蛋性能、垂直传播疾病净化水平等主要方面优于国产品种,市场认可度更高,引进后产能利用率显著高于国产品种。
国外蛋种鸡品种主要包括美国海兰国际公司的海兰系列、德国罗曼家禽育种公司的罗曼系列和荷兰汉德克育种公司的伊莎系列等,其中海兰系列蛋鸡品种是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国外品种,行业品牌知名度高。
根据中国禽业发展报告,国外引进品种的祖代在产蛋种鸡产能利用率显著高于国产品种。
祖代在产蛋种鸡的产能利用率是指,平均一套祖代在产蛋种鸡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