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专题21.(1)在大肠杆菌培养过程中,除考虑营养条件外,还要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和渗透压等条件。
由于该细菌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变异类型容易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因此常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
(2)在微生物培养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需对培养基和培养器皿进行__________(消毒、灭菌);操作者的双手需进行清洗和__________;静止空气中的细菌可用紫外线杀灭,其原因是紫外线能使蛋白质变性,还能__________。
(3)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大肠杆菌活菌的个数,要想使所得估计值更接近实际值,除应严格操作、多次重复外,还应保证待测样品稀释的__________。
(4)通常,对获得的纯菌种还可以依据菌落的形状、大小等菌落特征对细菌进行初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培养大肠杆菌时,在接种前需要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
对于固体培养基应采用的检测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用大肠杆菌进行实验,使用过的培养基及培养物必须经过__________处理后才能丢弃,以防止培养物的扩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培养的综合知识。
消毒一般只是消灭体表的微生物,而灭菌是杀灭所有的微生物及孢子等。
观察细菌等微生物的有无通常是通过培养来观察菌落的形状、颜色等。
答案:(1)温度酸碱度易培养生活周期短(2)灭菌消毒损伤DNA的结构(3)比例合适(4)鉴定(或分类)(5)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适宜的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6)灭菌2.发酵法生产酒精后的废液(pH=4.3)含有大量有机物,可用于培养、获得白地霉菌体,生产高蛋白饲料。
培养、制取白地霉菌体的实验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1)实验过程中培养白地霉的培养基是________。
培养基定量分装前,先调节________,分装后用棉塞封瓶口,最后________处理。
(2)图中①过程称为________,从甲到乙的培养过程是为了________。
白地霉的代谢类型为________。
(3)为确定菌体产量,图中②操作之前,应先称量____________的质量。
过滤后需反复烘干称量,直至______________。
所获菌体干重等于______________。
解析:(1)培养基制备的流程是:确定营养成分→调节pH→灭菌处理,该实验过程中,由图示信息可知,白地霉的培养基来自废液沉淀处理后所获得的废液上清液。
(2)图示①是将白地霉菌种接种到培养基的过程。
甲到乙的过程是菌种扩大培养。
白地霉的培养基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推断其同化作用为异养型。
培养瓶开口,且培养过程不断振荡,则白地霉异化作用为需氧型。
(3)由实验过程示意图可知,通过滤纸过滤,再烘干称重来确定菌体产量,实验结束后所称重量不仅有菌体的,还有滤纸的,所以滤液过滤之前应先称量滤纸的质量。
菌体的产量是通过菌种干重体现的,所以过滤后需反复烘干,蒸发掉水分,直至质量基本不变,才能确定为干重,最后求得菌体干重=恒重时的质量-滤纸质量。
答案:(1)废液上清液pH灭菌(2)接种扩大培养异养需氧型(3)滤纸恒重(质量基本不变)恒重时质量与滤纸质量之差(答案合理即可)3.某学校打算开辟一块食用菌栽培基地,以丰富学生的劳动技术课内容。
首先对食用菌实验室进行清扫和消毒处理,准备食用菌栽培所需的各种原料和用具,然后从菌种站购来各种食用菌菌种。
请回答下列问题:(1)对买回来的菌种进行扩大培养,首先制备试管培养基,写出制备固体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所需的原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提供氮源的是________;提供能源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
(2)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各种成分所需量不同,配制培养基时各成分要有合适的________。
在烧杯中加入琼脂后要不停地________,防止______________。
(3)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分装到试管中,加棉塞后若干个试管一捆,包上牛皮纸并用皮筋勒紧放入________中灭菌,压力________kPa,温度________,时间________。
灭菌完毕后拔掉电源,待锅内压力自然降到0时,将试管取出。
如果棉塞上沾有培养基,此试管应____________。
(4)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时注意,先向锅内倒入________,把锅内水加热煮沸并将其中原有冷空气彻底排出后将锅密闭。
(5)从一支试管向另一支试管接种时注意,接种环要用酒精灯________(“内”或“外”)焰灭菌,并且待接种环________后蘸取菌种,试管口不能离开酒精灯火焰附近,将接种的试管放入________℃冰箱中保藏。
答案:(1)牛肉膏蛋白胨水无机盐琼脂蛋白胨、牛肉膏牛肉膏(2)比例搅拌琼脂糊底引起烧杯破裂(3)高压蒸汽灭菌锅100121℃15~30 min废弃(4)适量水(5)外冷却 44.利用纤维素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是高性能纤维素酶的获取。
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目的】比较三种微生物所产生的纤维素酶的活性。
【实验原理】纤维素酶催化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用葡萄糖的产生速率表示酶活性大小;用呈色反应表示葡萄糖的生成量。
【实验材料】三种微生物(A~C)培养物的纤维素酶提取液,提取液中酶蛋白浓度相同。
【实验步骤】(1)取四支试管,分别编号。
(2)在下表各列的一个适当位置,填写相应试剂的体积量,并按表内要求完成相关操作。
(3)(4)在上述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________试剂,摇匀后,进行________处理。
(5)观察比较实验组的三支试管与对照组试管的颜色及其深浅。
【实验结果】(1)该实验中的对照组是________号试管。
(2)实验组试管均呈现的颜色是________,但深浅不同。
(3)上述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纤维素酶,虽然酶蛋白浓度相同,但活性不同。
若不考虑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的差异,其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上述三种微生物中,最具有应用开发价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5)从解决能源问题的角度考虑,开发这种纤维素酶的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实验目的是比较三种微生物所产生的纤维素酶的活性。
根据实验目的确定自变量为不同微生物提取液,因变量为葡萄糖的生成量,其余无关因素(如不同微生物的提取液量、pH7.5的缓冲液量、蒸馏水量和纤维素悬浮液量)应该等量。
实验结果通过与班氏试剂共热生成砖红色沉淀的颜色深浅程度进行判断,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微生物B提取物与班氏试剂发生颜色反应最深,最具有研究价值。
该实验采用的是空白对照,即不加任何微生物提取液的4号试管为对照组。
不同来源的纤维素酶,虽然酶蛋白浓度相同,但活性不同。
若不考虑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的差异,其可能原因是不同酶的空间结构不同。
开发纤维素酶的意义在于葡萄糖可用作制取酒精的原料;用纤维素代替化石能源,只要合理即可。
答案:(1)实验步骤(2)(4)班氏【分析讨论】(1)4(2)砖红色(3)不同酶的氨基酸序列不同(不同酶的空间结构不同)(4)微生物B(5)葡萄糖可用作制取酒精的原料;用纤维素代替化石能源(言之有理即可)5.选择培养是微生物学中最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之一。
主要是指利用不同微生物间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制定环境条件,使仅适应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在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人们能够更容易地从自然界中分离到所需的特定微生物。
选择条件可根据所需分离的微生物的特点,从物理、化学、生物及综合多个方面进行选择,如温度、pH、紫外线、高压、光照、氧气、营养等许多方面,下图描述了采用富集方法从土壤中分离能降解酚类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的实验过程。
利用选择培养技术从土壤中分离能降解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1)本实验所需培养基为________,碳源为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③重复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⑤的菌落中大部分是降解________的微生物。
(5)⑥为________组,⑦为________组,设置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⑤→⑥采用________法,接种到⑥的培养基中,在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污染应注意的事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经过①~③在液体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增加了该微生物的浓度,这样能确保从样品中分离到所需的微生物,然后把该种微生物稀释涂布到含有对羟基苯甲酸的平板表面,经过适宜条件的培养,在平板上生长的菌落大部分是能降解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
为了获得纯培养,用灭过菌的接种环采取单菌落挑取法接种到含有对羟基苯甲酸的培养基中培养作为实验组,设置空白对照的目的是说明通过富集培养的确得到了欲分离的目标微生物。
答案:(1)选择培养基对羟基苯甲酸(2)利用以对羟基苯甲酸为惟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经选择培养,选择出能降解酚类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3)增大分解对羟基苯甲酸微生物的比例(4)对羟基苯甲酸(5)对照实验说明通过选择培养的确得到了欲分离的目标微生物(6)单菌落挑取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灭菌,烧红的接种环在空气中冷却,同时打开皿盖挑取菌落接种到试管中,并塞好棉塞,最后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杀灭残留物6.下面是某小组的同学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提出的两种实验方案,他们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滴加蒸馏水,使叶片保持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