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透视日本民族性王豫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 陕西西安 710071)【摘 要】 本文从一些日常生活习惯和社会现象出发,分析了日本人的敬业、一丝不苟以及“和”的精神所带来的日本特有的“委婉、暧昧”、“恩情”和“集团意识”等民族性,并分析了这些国民性所产生的历史和地理根源以及对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 日本人;生活习惯;民族性 日本人说;“中国は近くて遠い国です(中国是既近又远的国家)。
”而对于中国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日本,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度,日本人,一个时而友好时而敌视的民族,这是许多人对日本及日本人的看法。
日本人自隋唐开始研究中国,继而研究欧洲上百年,才造就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地位。
面对昔日远方来朝,今日成就显赫的国度,我们既不能稳坐汉唐辉煌的史书之上轻蔑其为蕞尔小国,更不能自贬身价、盲目哈日。
研究一下日本近代能够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取长补短,对于我国自身的发展将会大有裨益。
然而要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际地深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本文以在日本实际生活的所见所闻来探讨日本这个民族的特性,为我们全面了解日本及日本人尽微薄之力。
一、经济发达背后的日本民族性留学日本德岛大学的四年,最让我难忘的是那里农村与城市的完美结合。
四国是日本四大岛屿中最小、最不发达的一个岛,而德岛是日本四国地区的一个小地方,是居住在大城市的许多日本人从不问津的地方。
去之前,问起日本人有关那里的情况,你首先会听到:“徳島は田舎です(德岛是农村)”这样的回答。
带着我们中国人对农村固有的印象来到了这片土地的时候,眼前的景色令人大吃一惊。
灯火通明的百货大楼,大街小巷的超市,随处可见、建筑模式统一、标志醒目的24小时便利店。
入其店堂,方知什么是服务的周到,言语之典雅谦恭,举止之得体周详,还有你购物后所受到的深深地致谢,彷佛使你真的感到店家的生存就是依靠你的垂爱,原来所谓的“顾客是上帝”是这样一种感觉。
人们的居住环境更令人大开眼界。
与大城市的高层建筑不同,这里见到更多的是精致的独家独院住宅。
透过每家的矮墙,都会看到一辆或者几辆停放在院落里的轿车。
有些别墅式建筑的近旁不是山川就是农田。
的确,这里不是大城市,但即使田间阡陌也是黑油油的柏油铺就,一尘不染。
当看到开着车到田头更换作业服,干完活换好衣服开车离去的务农人,使人对这里的农民的概念不得不赋予新的认识,他们和我们城市中的工人没有两样。
我们不禁要问,战后一贫如洗的日本为什么会发展得这么快?我想从下面的目睹事实中不难得出答案。
首先是日本人对待工作的敬业精神。
在德岛大学,你到处可以看到敬业的教师,无论有没有课都按时来上班,绝对看不到上班干工作以外的事情。
按照规定工作时间是朝9晚5制,但是一般情况下,几乎所有的教师、包括教授,晚8点以后才陆续离校却是普遍现象。
而这种加班是自觉自愿的,没有任何补贴,按照中国人的标准每个人都可称得上是劳模。
其实在日本的任何一个单位,加班的事平常得就像是纳入工作制度一样,已经融入了每个职工的生活中,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甚至听说如果有一天丈夫不加班按时回家的话,连妻子都会感到不正常,会怀疑丈夫犯了错误或受到歧视。
其次是日本人对待工作的一丝不苟精神。
在学校里,每次试验中,我们都会看到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的学生。
使用过的器皿要求清洗三遍的,绝没有人洗两遍了事,即使看起来已经很干净,也不会有人自作主张少洗一遍。
据说,家政公司清洗拖把都是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的,新进公司的职员会有老员工手把手传授。
在参观日本的服装厂时,亲眼看到工人拿着自己觉得差一点就超出标准的半成品找负责人确认是否可以通过?这种自己把关把问题消灭在过程中的做法,让我们联想到日本产品质量的可信。
凡是去过日本的人都知道鞠躬是日本人再平常不过的礼节。
有人说日本人的鞠躬的规范到位像是训练出来的一样。
的确如此,你注意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每个人的每一次鞠躬都是双脚并拢、身体前倾,弯腰度数视情况而定。
虽然是如此频繁、极普通的动作也让你决不会有敷衍了事的感觉。
这种做事认真、到位还可以从日本人饮茶喝水中略见一斑。
在日本到饭馆吃饭,代替我们上茶的习惯,日本多是上一杯冰水,即使数九隆冬也不例外。
而笔者亲眼目睹的是盛装这种冰水的容器里已有半杯冰块,在倒给你的时候还要在你的杯子里再放入冰块。
可是,当你饭后需要一杯热茶时,那个盛装热茶的杯子却是经过热蒸汽加热过的。
以上事例均是日常生活中极其普通的现象,透过这些普通的现象,我们看到的是全民性的对待生活和工作认真的态度。
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日本这个民族。
一个面积只有不到38万平方公里,人口 1.2亿的国家能在战后短短50年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除了其他的客观原因之外,它的这种民族性无疑是不可缺少的。
日本国土面积是我国的二十六分之一,而人口是我们的十分之一。
人口密度大,资源更是贫乏。
几乎百分之百的石油、煤炭和矿石等工业原料,除大米以外90%以上的粮食、蔬菜和肉类都需要进口。
一个国家什么都没有,买别人的原料,制成产品,靠什么能够再卖给别人赚取差价呢?靠的是产品的精美和性能的优异,靠的是价格的便宜。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除了二战以后日本所确立的“科技立国”的基本国策之外,每个日本人还需要比其他国家的国民付出更多的辛勤汗水。
虽然当初是残酷的现实使日本人不得已而为之,但久而久之已经深入演化为其国民性。
工作至上,被认为是天经地义,决不可调和的原则。
任何的过错和失误必须有人承担起责任,以警后人。
一个人在工作上有了过错,损害了集体的利益,不但周围的同事会不留情面地谴责之,就是当事人自己深感自责。
这种自责绝不是敷衍了事,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日本国民从小就受到了这样的文化教育。
二、日本文化背后的民族性日本人和中国人同居东亚,黑头发黄皮肤,写着方块汉字,崇尚孔孟之道,貌似汉文化传承者,但其内涵则大相径庭。
我们常常会对他们的一些做法感到不可思议。
真可谓又熟悉又陌生。
首先,从它的语言表达上就能充分地反映出这种矛盾性。
众所周知,日本自古是一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国家。
隋唐时期从中国引入了汉字,因此,有许多情况下单从汉字就能悟出日语的大概意思。
比如:“中国は2001年にW T Oに加入した(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W T O)”。
很熟悉。
但是,当你带着中国人的思维去和日本人打交道时,却会发现仅靠语言,沟通是那么艰难。
比如,当你要拜托日本人办一件事时,他回答你“考えときます(我先考虑考虑)”。
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你还在怀有50%的希望在等待结果时,他早已对此事画上了句号,那就是一种拒绝。
而类似的委婉拒绝在日本却是一种普遍现象,被人们所推崇。
另外,当日本人给你端来一杯茶,按照中国人的习惯都会说“谢谢!”,表示谢意,可是日本人却会说“すみません(抱歉/不好意思)!”,好像是给对方造成多大的麻烦。
除了语言表达以外,日本人在对待别人的好意时所采取的行为也令我们费解。
比如:日本人在接受了你的礼物或其他好意后,除了当面感谢之外,第二次再见到你时,一定会再次提及并表示谢意,无论这个第二次见面时隔多久,几个月,几年的也有。
笔者就亲历了一次时隔半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透视日本民族性文化研究年自己都已经忘却了事情由来的感谢。
还有,日本人当被问到自己的什么事情,只要这个事情是个好的结果,那么回答一定是以“おかげ(さま)で(托您的福/多亏您)”开头的。
即使问话者与该事情毫不相干也会受到这样的待遇。
中日虽同属亚洲,又是近邻,为什么会让我们产生以上诸多不解呢?这也和民族特性不无关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是一个四周环海的岛国,与外界相对隔绝。
所以,自古这里几乎没有外来入侵。
岛上居住的人群也相对单一,大和民族占据98%,还有2%的阿依努人和琉球人也被基本同化。
使用的语言也只有一种。
因此,整个国家文化、信仰相似。
因其面积狭小,又山多、水多、自然资源贫乏、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们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深知靠个体的力量是无法取胜的。
因此,他们深感人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在长期的合作中又使他们更加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形成了日本人特有的“和”的精神。
因为“和”精神的主导,人们在语言表达上需要时时注意不可伤害他人,而变得委婉。
这样,说法暧昧或欲言又止的半截话就应运而生了。
又由于日本民族的单一以及信仰、文化的相似,虽然话说半截,彼此却能心领神会,恰到好处地实现沟通,实现了日本人追求的“以心传心”的效果。
这就为形式多样的委婉表达生根发芽成长提供了土壤。
还因为“和”精神的主导,使得日本人处处不忘感恩的心理非常强烈。
有人说,日本是一个恩情的世界。
施恩与受恩的概念无时无人不有。
人们时刻都在为是否“しつれい(失礼)”而反省着自己。
因此才出现了礼多不怪的现象。
而在向他人致谢的同时,为了表示自己受恩并不是心安理得的心里,常常不说“谢谢”而说“抱歉或不好意思”。
其中的含义是我让你费事了,我给你添麻烦了。
据说,这种道歉式的感谢更让听者心情愉悦。
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围绕着“和”的精神,产生并放大了的日本特有的“委婉、暧昧”“恩情”文化,无疑是日本人独一无二的特性。
再有就是日本社会无处不有的“集团意识“。
曾经听到”中国人,一个人是一条龙,十个人是一条虫,而日本人,一个人是一条虫,十个人是一条龙“的说法。
在日本得以领教。
中国人聪明有智慧不可否认,但经常会有因个人利益而勾心斗角,相互拆台的情况。
在集体活动中,强调各抒己见,最终造成各持己见,难以抉择的情况屡见不鲜。
但是日本人的军国主义作风带来的全民性的高度合作精神令人叹服。
比如大家要举行一次出游活动,一旦有人提出目的地,一般很少有人大肆反对。
很快就能形成决议。
这种情况在日本的公司、机关、学校随处可见。
无疑这种强烈的“集团意识”为日本的高速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
这是日本人集团意识起作用的正面效应。
反过来,下面的现象也真实存在。
有的留学生说在研究室里,如果有日本学生和中国学生一对一的时候,会有日本人主动打招呼并和你很融洽地畅谈。
但是当许多日本学生在场的情况下,如果你不主动和日本学生搭话,绝没有人主动找你。
即使你并不被讨厌。
所以常常有被孤立的感觉。
其实,这种被孤立的情况不仅发生在中外学生之间,日本学生之间也常有发生。
某学生被孤立不愿上学甚至自杀的报道屡见不鲜。
在集团意识的作用下,如果一个学生被几个学生欺负,那么本不想欺负人的学生也会为了自己在这个小集团中能够站住脚而不惜违心地加入到欺负人的行列。
可以说依然是“和”的精神造就和固化了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在“超越集体的价值决不会占统治地位”①的思想指导下,每个人时时事事都按等级秩序将自己归属于某集团。
秉承“和为贵”的精神,相互合作。
日本人不欣赏鹤立鸡群,听不到表彰英雄模范。